我們每個人自己有名字作為稱呼,但是我們同樣要稱呼他人。在遇到平輩或者對方比我們輩分低的人時,我們可以稱呼其名,但是在輩分不同的時候,就會産生不同的稱呼,尤其是有宗親等關系存在時,稱呼講究就更多了。但是這種稱呼也是一種經過漫長發展的傳統文化,它傳遞的是我們對于家族文化的情感與精神傳承。
在親戚等宗親關系中,我們直接要稱呼的就是給予我們生命的人,母親和父親。母親在發展過程中,也有很多稱呼,但是今天我們暫且按下不提,主要讨論關于父親的稱呼。
“父親”,這兩個字看起來十分簡單,但是中間傳遞出的文化力量與情感力量卻是不可忽視的,他是安全感的代名詞,是我們在遇到困難時的靠山與精神支柱,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父親”一詞有“爹”和“爸”之稱,那麼他們有何區别呢?拆開後才明白,難怪古人稱父親為爹爹。
關于父親的稱呼在一個家庭中,父親一直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男孩子有父親的陪伴,會變得十分堅強,成長為真正的男子漢,女孩有父親的陪伴,會覺得十分有安全感,長大以後不會患得患失。總之,父親這個角色是孩子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存在,他們扛起責任,讓孩子健康成長,是孩子的超級英雄。
但是在曆史的發展過程中,卻有着諸多的稱呼,并不單是我們今天叫的“爸爸”。比如,曆史上的一些少數民族,會将自己的父親成為“爺”。這種叫法在漢樂府詩歌《木蘭辭》中就有體現:“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當然,有時候也直接稱為“耶”,就喚為“阿耶”。這種稱謂,在唐朝時期比較流行,看一些影視作品,比如《長歌行》和《風起洛陽》等,裡面的人物無論男女,無論是平民還是貴族皇室,都将自己的父親統稱為“阿耶”,而不是所謂的“父王”,并且在杜甫的《兵車行》中就有論證:“耶娘妻子走相送。”
除了阿耶或阿爺這個稱謂之外,曆史上還有把父親喚作“阿伯”,在清朝人梁章钜寫的《稱謂錄·方言·稱父》中就寫了,“吳俗稱父為阿伯。”通過這句話可以看出來,“阿伯”這種稱呼父親的叫法是有地域限制的。同樣的,在滿清時期,稱呼父親一般為“阿瑪”,在影視劇《還珠格格》中,主角小燕子這種作為貴族女子稱呼皇帝這個父親為“皇阿瑪”,爾康作為貴族子弟直接就稱自己的父親為“阿瑪”。
除了這些稱謂之外,古代還有将父親稱為“阿父”的,以及還有稱為“阿公”的,也是一種方言俗稱,除了這些稱呼之外,最常見的就是我們現在還在經常稱呼的“爸爸”以及稍微少見的“爹爹”。既然都是父親的稱呼,之前很多都已是曆史,為何這兩個稱呼卻一直沿用至今,他們究竟有什麼區别呢?
爹與爸之分
要想知道“爸”和“爹”的區别,可以從這兩個字的構成來進行一步一步的分析。首先是“爸”。“爸爸”這個稱呼跟印歐語系中的“PaPa”發音有些類似,因此很多人就覺得這是從外國傳來的,實則不然,這個稱呼在《廣雅·釋親》中記載:“爸者,父之轉也。”也就是“爸爸”就是從父親這個稱呼轉換過來的。
但是将“爸”字拆開來看,發現是由“父”和“巴”組成的。“父”自然就是父親的意思,而“巴”字有緊貼、粘住、挨着等意思,引申一下,其實都是依靠和攀附的意思,由此看來這個“爸”的組合意義就是依靠父親。
然後我們仔細回想一下,就會發現,父親在一個家庭中承擔的就是頂梁柱和扛事的角色,說白了就是子女年幼的時候要依靠和攀附他,與“巴”字的引申意思不謀而合。
而“爹”字拆開來看,就是“父”與“多”。“父”不用說,絕對就是“父親”的意思,那麼“多”為何要組合在裡面呢?想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回到古代的社會體系中去。原始社會時期,是母系氏族,但是後來由于生産力等各方面的發展,男性在社會上的地位不斷增高,由此過度到父系社會。
而在父系社會中,女子是男子的附庸,所以他們有權力三妻四妾,就會有很多孩子,而且古代也是一個十分重視子嗣的時代,自然希望多子多福,所以古代在家族子嗣多的時代,就會稱父親這個角色為“爹”。
不過,如今講究的是一夫一妻制,所以不存在三妻四妾之說,“爹”的成為就少了,但這不代表沒有,比如現在在有些地方,還是會有留下來的老傳統講究,尤其是爺爺輩的人,如果下一輩是獨生子的話,就會稱父親為“爸爸”,如果家族繁衍的子嗣的多的話,就會稱父親這個角色為“爹”。
但無論是“爸”還是“爹”,都強調了父親對于一個家庭的重要性,而且拆開來看,都表明了父親這個角色所含的承擔家庭重擔的意思。
結語由此可見,古人在造字的時候,就完全考慮到了“父親”這個角色的深刻意義,在我們看來時簡單的表意字,但是其背後還有更為深刻的精神文化,傳達的是一種我們對于父親這個角色的尊重與崇拜。
但無論叫“爹”還是“爸”,或者其他,父親的稱謂有很多種,但父親在我們心中的地位時不變的,希望每個人在了解了“爹”和“爸”字之後,更加愛自己的父親,尊崇自己的父親。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