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節奏

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節奏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7 05:20:46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告子下》

入,國内。外,國外。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拂通弼,拂士同弼士,即輔佐的士子。

兩句論說用現代漢語表述:國内沒有明法度的大臣和賢能的輔佐之士,國外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可能的禍患,這樣的國家經常容易滅亡。由此,就可以知道憂慮禍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節奏(孟子選讀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1

兩句論說緊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話,由人生的艱難困苦生發而來。這裡,孟子又提出了一條定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既是人生命運的定理,又是國家命運的定理。

最有說服力的事例是周族的發展。殷商後期,周族在陝西岐山一帶的平原逐漸發達,周文王時已較為強盛。文王深知商纣王的殘暴和對周族崛起的戒心,所以小心翼翼,十分謹慎。“文王處岐事纣,冤侮雅遜,朝夕必時,上貢必适,祭祀必敬。”(《呂氏春秋·順民》)為何如此?緣于憂患,即擔心商纣王的打壓和讨伐。文王憂患的另一方面是外部的敵對勢力,即西方、北方夷狄的侵擾。

産生于文王時期的經典《周易》,誠然是蔔筮之書,但更是政治之書、哲學之書。“作《易》者,其有憂患乎?”這是孔子說的。孔子解《易》時還說過:“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系辭傳下》)《周易》難讀,難懂,但隻要抓住“憂患”這一主題,就可掌握其政治學意義。

可以說,文王的遠見卓識、大略雄才,以及周族的發展、周王朝的創建,其思想基礎就是憂患意識。

與生于憂患相反的,是死于安樂。夏王朝、商王朝的覆滅有其曆史必然性,具體原因不一,但核心是以桀、纣為首的統治集團耽于安樂,乃至荒淫。如上引孔子語所說,凡是傾危的,都曾經逸樂安居其位;凡是滅亡的,都曾經自以為常保生存;凡是敗亂的,都曾經自恃萬事整治。滿足于安、保、治,忘記危、亡、亂,沒有持續發展之策略,沒有持續前進之舉措,止步于眼下,結果必然垮台。

死于安樂的另一例,是春秋前期的齊國。齊桓公以管仲為相,大刀闊斧進行全面改革。二十年間,齊國蒸蒸日上。以葵丘會盟為标志,齊國成為當時最大最強的霸主。齊桓公志得意滿,一心享樂。會盟六年後管仲病逝,佞人當權,朝廷大亂,沉溺于安樂的齊桓公束手無策。兩年後,齊桓公病死,齊國霸業煙消雲散。

不禁聯想到現實。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空前繁榮、強大,但有國外敵對勢力千方百計地醜化、誣蔑、遏制中國的發展。此時,“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題目自然擺在了人們面前。前不久讀到《風物長宜放眼量——從強國興衰規律看我國面臨的外部挑戰》,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更加增強憂患意識,防止犯戰略性、颠覆性錯誤。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是處于發展的關鍵階段,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這種提醒和告誡十分必要,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古今同理。國家如此,個人亦如此。(白子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