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TMT2022年9月24日訊)“日本半導體的全球份額到2030年将減為零”。
這個看起來聳人聽聞的預測是日本經濟産業省在2021年6月發布的會議資料《半導體戰略(概略)》中的内容,也是其對日本半導體行業敲響的警鐘。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半導體在1980年代的繁榮盛況。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Omdia的數據,1988年日本半導體在全球所占的市場份額達到50.3%。同一時期,美國所占的市場份額為36.8%。日本是毫無疑問的全球半導體行業領頭羊。
但轉折也發生在這一年。從1988年開始,日本半導體便開始走下坡路,市場份額迅速減少。美國的市場份額則呈現波動上升态勢。到2019年,日本半導體在全球所占的市場份額僅有10%,美國則擁有50.7%。
那麼在日美半導體全球地位發生颠覆性改變的這30年中,日本半導體巨頭經曆了什麼呢?
同樣是日本經濟産業省給出的數字,1992年在全球半導體企業十強中,日本占據6席,分别為第二位的NEC、第三位的東芝、第五位的日立、第七位富士通、第八位三菱及第十位松下。而到2019年僅剩铠俠(Kioxia)進入前十。
出售業務,推進整合成為日本半導體巨頭的主要工作。
早在1980年代初,東芝就研發閃存,内存事業是與核能事業并為該公司重要的經營支柱。但在2016年12月,由于合資的核能事業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mpany LLC.)巨額虧損連累到母公司東芝,因此在2018年6月,東芝将電腦内存業務出售給了美國私人股權投資公司貝恩資本所主導的美日韓聯盟,成立了東芝内存株式會社。該聯盟除了貝恩資本之外,還有東芝、SK海力士和豪雅。2019年3月1日,該公司成為東芝内存控股株式會社的全資子公司。2019年10月,公司更名為铠俠株式會社,母公司同步更名為铠俠控股株式會社。根據集邦咨詢的數據來看,铠俠目前是全球第二大NAND内存廠商,僅次于韓國的三星電子。
1963年日本電氣公司(NEC)獲得美國仙童半導體planar technology的授權。日本政府要求NEC将取得的技術和國内其他廠商分享。借由這項技術的引進,使得NEC、三菱等開始進入半導體産業。2002年,NEC剝離半導體子公司NEC電子公司,該公司專精于半導體産品和應用領域,制造了地球模拟器計算機。2003年4月1日,日立制作所及三菱電機的半導體事業部(電力控制用的半導體除外)合并成立了瑞薩科技,該公司在2003年是世界第三大半導體公司,僅次于英特爾和三星電子。2010年4月,NEC電子公司和瑞薩科技公司整合經營,成立瑞薩電子公司,NEC不再為瑞薩電子的母公司。根據IC Insights公布的數據,至2014年為止,瑞薩電子是全球第十一大半導體公司。
索尼半導體制造是索尼集團半導體解決方案的全資子公司。2001年4月1日,日本九州地區三家索尼的半導體制造子公司,索尼國分有限公司、索尼長崎公司和索尼大分公司合并成立索尼半導體九州公司進行運營。2011年11月1日,該公司又與索尼白石半導體有限公司合并,并更名為索尼半導體有限公司。此後,該公司收購了瑞薩電子山形半導體鶴岡工廠,并與東芝簽訂轉讓協議,納入東芝大分工廠的一部分半導體制造相關的設施、設備和員工。索尼是CIS半導體市場(CMOS圖像傳感器)的領導企業。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2021年索尼以45%的收入份額占據該領域市場的首位。不過,根據索尼自己的計算,它已經失去了10個百分點的市場份額,過去兩年從53%下降到43%。同時,索尼也遭受了來自華為智能手機業務的損失,華為一直是其主要客戶。
2012年2月27日,由日本各電機企業旗下的半導體部門合并而成的爾必達存儲器(Elpida Memory)申請破産重組。爾必達是一間記憶體公司。1999年,日立制作所的DRAM業務和NEC的記憶體部門合并成立了NEC日立存儲器。2000年,該公司更名為爾必達存儲器。2003年,該公司又與三菱電機的記憶體制造部門合并。爾必達一度在DRAM領域掌握近2成份額。2006年,它與中國台灣企業力晶半導體成立合資公司瑞晶電子,兩家公司提出1.6萬億日元規模的投資計劃,但脆弱的财務基礎拖了後腿。爾必達在2012年2月破産。2013年7月31日,美國美光科技宣布,已經完成20億美元收購日本爾必達公司的交易。
松下押注等離子電視失敗後,其在半導體方面的銷售也一落千丈。2015年,松下對外銷售位于日本新瀉和富山兩地的三個主要生産半導體的工廠股權。2017年,松下剝離松下的液晶面闆生産線和半導體業務的股份。2019年11月28日,松下與台灣新唐科技完成合約簽署,新唐科技将以現金收購松下半導體。松下半導體旗下的2座晶圓廠,再加上相關專利技術,以及松下電器與高塔半導體合資的高塔松下半導體都将納入新唐。2020年9月1日,新唐科技宣布完成收購松下半導體,松下半導體更名為新唐科技日本。
在日立制作所和索尼擔任主管半導體的董事牧本次生,将1986年《日美半導體協定》列為日本半導體産業衰退的原因之一。該協定要求日本打開半導體市場,美國半導體在日本的市場份額必須達到20%以上;嚴禁日本半導體以低價在美國或其他國家市場傾銷,這使得日本半導體的海外市場緊縮。
同時,高科技産業受挫的背後也是金融的敗退。90年代後,日本經濟泡沫破裂,進入平成大蕭條時期。一方面,日元升值導緻日本電子産品失去市場競争力;另一方面,企業對半導體設備的投資也出現銳減。
而對于先進半導體技術的專研方面,日本半導體論文競争力落後于中美。2022年,日本企業被國際固态電路會議(ISSCC)采納的論文隻有2篇,分别來自佳能和瑞薩電子。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韓國三星電子、美國英特爾及IBM等一家企業就有多篇論文被采納。
在半導體生産的先進技術上,日本半導體微細化的水平目前隻停留在40納米左右,是3納米技術的6-7代之前,按時間來說則是10多年之前。
去年,台積電将在日本建廠的消息引起轟動,日本政府積極促進此項合作的達成。雖然不是最先進的3、4納米技術,台積電的新工廠生産電路線寬為22-28納米,也比日本目前的40納米以上的線路領先好幾代。日本或許希望借此機會向半導體産業的複興邁出一步。
不過,僅僅依靠吸引外資或許還不夠,作為未來半導體會集中應用的汽車、VR等終端産品,若不能擴大消費需求,建立市場,僅僅建立半導體工廠大概也不能一勞永逸地帶動整個日本半導體行業重回世界舞台巅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