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場新型管狀病毒的肆虐,讓國人陷入恐慌,并紛紛選擇宅在了家中。無數人開始利用這段時光:有人選擇沉迷遊戲(據有關統計,騰訊的和平精英和王者榮耀兩款遊戲,在疫情期間達到峰值),有人選擇閱讀(有關數據統計,人均比上個月多讀1.1本書),有人選擇理财,有人選擇精進廚藝和室内鍛煉(以微博、微信、朋友圈為例).......上述這些也可以說是一場疫情之下的“宅文化”活動。
作為疫情之下的宅族中的一員,于某天下午胡亂翻閱一本書籍,看到一篇有關關于商代住宅祭祀的文章,甚是覺得有趣,茲把閱讀與搜羅的到一些考古材料、研究與個人認識,簡要叙述如下。
“宅”字的誕生或源于一次祭祀蔔宅
宅字的甲骨文寫法有多種(如下圖),但基本的都是由宀( mián)和乇( zhé)構成。一般認為有兩個含義:一是宅作為居住講。如【說文】宅,所托也。【爾雅·釋言】居也。【釋名】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也。【書·禹貢】四隩既宅。【召诰】太保朝至于洛蔔宅。二是宅作為墓穴講。如【禮記·雜記】大夫蔔宅與葬日。人類學家認為早期人類在建造房屋時常伴有祭祀或巫術活動,這是對大地的自然崇拜,這是因為人們認為“建築物的基礎插入土内時,地神必因而動怒。........直至今日,人類常把一個活的犧牲(動物)埋于新建築的基礎下,或牆裡面,其意認為這樣方可平地神的怒。”換句話說,人類營造房屋,會在選址、奠基、建造中、完成中的任何一個環節舉行祭祀,以保證整個過程順利進行。
在史前時期,由于人類尚未創立文字,所以這些行為無法知曉。但到了商代時期,成熟獨立的文字系統創立,已出土的甲骨文材料為我們保留了部分記載,我們可窺見一斑。如:己亥蔔,内貞:王
由于該字無法打出,故手寫截圖示意
石,在麓北東,作邑于之?一(《合集》13505正)。我們知道,甲骨文的内容多是吉兇、戰争、疾病、蔔宅等,它本身就是祭祀儀式的一環節,目的是為了進行或保證實施行為的順利。那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刻在甲骨上面的“宅”字,或許源于一次蔔宅活動。如果結合《尚書·兆诰》中召公、周公奉命營建洛邑之事,“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七天後的甲子日,方開工。從這些我們可以推斷出,“宅”字或是某位商王在一次營建宮室時的占蔔結果,而且很可能是用于宮室建築前的社祭行為。
圖片來源于網址:漢典,宅字目錄條下
與宅有關的祭祀遺存奠基有學者認為:奠基是指人們在建造一切形式建築的過程中,為奠定建築物的基礎而舉行的某種祭祀儀式,其不僅包括為生者奠基(在建造城牆、城壕、房屋與廣場之類為生者服務的建築的過程中,為奠定建築物的基礎而舉行的某種祭祀儀式),還應包括為死者奠基(墓葬奠基)。這就為明晰了奠基與宅的時空關系,為我們判定這類遺存提供了依據。宅為生人所建造的可稱之為宮室、居址、城牆等;為死人建造的宅則稱之為墓葬。無論是從上述定義,還是一些文獻記載、人類學材料以及考古學來看,奠基都是存在于商代的一些宮室、居址和墓葬之中。
1.生人之宅
在安陽殷墟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許多此類考古遺存。20世紀30年代發掘的小屯乙組建築遺存,有學者稱之為“基下墓"。如乙五基址的M41、乙八基址的M207(見下圖),報告稱在前者墓葬中,發現9人,并且有可能都是孩童;在後者墓中發現5犬。從層位關系來看,它們都是在建造房屋時,挖基礎後,進行某種祭祀,然後夯打,這是典型的奠基儀式遺存(時至今日,在建造房屋之時,人們在挖基礎之後,仍會舉行簡單的儀式,然後才開始興建,這當是古人該習俗的遺留。)至于為什麼會舉行這樣的儀式,有研究認為是為了避惡。我們贊同該觀點,人類建造房屋最初的動機是為了保護自己,換句話說就是與生存相關,因此避惡也是情理之中。
圖片轉引自謝肅:《商代祭祀遺存研究》,103頁,部分修改。
2.死者之宅
為死者建造住宅,換句話也可以說是為了死者營造墳墓。人類最初建造墳墓的動機已經無法完全知曉,但與原始宗教信仰有着密切關系。也許遠古時期某位部落領袖因故死亡,人們為了紀念或尋求他的繼續庇護而為他建造了墳墓,于是人們開始效仿。随着社會複雜化和社會分工的出現,逐漸從領袖墓、分化為血緣家族墓、再到分離出家庭墓以及單個墓葬。這也是古人信仰不斷變化的一個過程,從領袖神到祖先再到親屬或個人。對待死亡,人類一步步從恐慌,走向接受,從心理機制上不斷變化。但從根本上來說,是”視死如視生"和“生死有别”矛盾感情的集中體現。
視死如視生
古人認為活着的人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需要什麼,死後也同樣需要什麼。基于這樣的觀念與信仰,在建築墓葬的過程中,同樣會遵循建築房屋一樣的儀式。在商代發現的一些墓葬中,常會發現腰坑(見下圖),腰坑中往往還有殉狗或殉人。有人認為腰坑具有奠基性質,即腰坑是在建造墓室的過程中,仿效房屋基址的建造,該見解甚是。另外,墓葬中放置的随葬品,也應是仿效生者日常生活用品與居所空間關系以及與墓主關系的複雜行為。
圖片來源網絡,部分修改,侵删。
生死有别
古人在營建墳墓的過程中,除了強調仿生以外,還特别強調生死的區别,這表現在考古學中主要是随葬品。如前文所言随葬品是仿效生者居所空間關系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死者營造另外一個生活世界。但随葬品除擔任這個功能以外,還有一些特殊的随葬品當是強調生與死的區别,背後體現着矛盾的感情與宗教信仰。如在商代的一些墓葬中,發現衆多器物被打碎後随葬的現象(見下圖);另外還有一些明器。如果說,随葬的實用器是因為這些是死者生前所用,或生者為紀念死者而作,那麼随葬的毀壞的器物或明器,則是專門為亡者另一個世界而為,目的是希望亡者在另一個世界可以安享無憂,但同時也是避諱的心理,即不希望死者打擾生者的生活。
圖片來源相關考古簡報,部分修改。
今天,關于生人之宅和亡者之宅的某些宗教信仰,或者說是信念,仍存留在人們心中,成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這也恰巧說明,關于宅(房子)不僅僅是物質需求,也是精神需求的必需品。這也不難理解,時下人們對于買房的熱衷與執念,古代人類對待住所的态度,早已融化為今人的基因。這背後即是複雜的心理行為,也是習俗的傳承,信念的固化。
參考文獻:
1.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224頁。
2.賀俊:《關于史前夏商時期奠基遺存的幾個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8年。
3.楊謙:《儀式與晚商社會——殷墟儀式遺存的考古學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6.
4.謝肅:《商代祭祀遺存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