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怎麼背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怎麼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4 00:38:53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怎麼背(牧童歸去橫牛背)1

​前言

對于王維的詩,蘇東坡曾經有這樣經典的評價:

“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

我們欣賞南宋詩人雷震的《村晚》時,不妨也可以試試,把它當作一幅優美的鄉村春景之畫來欣賞: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讀完這首詩以後,不由得腦海裡也會生出一幅畫。一個牧童在牛背上吹笛,旁邊的池塘水草豐茂,遠處的落日半掩在山後.....

那麼,詩人是怎樣給我們展示這樣的畫面呢?不防從這首詩的每一句細細品來。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怎麼背(牧童歸去橫牛背)2

一、草滿池塘水滿陂

這幅畫的中心是一個人物:牛童。

不過詩人在描繪這副畫面的時候,前兩句并沒有人物,而是先刻畫了一個背景:

草滿池塘水滿陂。

草滿池塘,令人想起謝靈運的名句:池塘生春草。不過在雷震詩中的池塘裡,已經長滿了青草。

可見時間已經不是初春了。

這句詩中,妙用了兩個“滿”字。池塘中水是滿的,幾與岸平;草是豐茂的,長滿了池塘。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色。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怎麼背(牧童歸去橫牛背)3

二、山銜落日浸寒漪

第一句的景色是近景,第二句的景物中有了遠景。

落日已經被遠山擋住了一半,妙用了一個動詞”銜“ ,這是煉字之法。詩人用一個拟人的動詞,把黃昏時候太陽将落未落的景色呈現出來。

更妙的是,詩人加了三個字”浸寒漪“,這副畫面通過“水滿陂”的池塘倒影中被讀者感受到。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怎麼背(牧童歸去橫牛背)4

前兩句,其實都有池塘,第一句是專寫近處真實的景色:池塘本身,第二句是遠方的實景倒映在近處的水中,這時的池塘仿佛一面鏡子,鏡子中是另一個世界。近景中含有遠景。

從落日一詞,又反映出了時間已經是黃昏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個字是“寒”,

寒漪,表示還有一點春寒。第一月為孟春,第二月為仲春,第三月為季春。這個時候既然還有一點涼意,大約在孟春與仲春之間吧。

雷震是南宋詩人,或許是南方的初春也常常會有”草滿池塘水滿陂“的景色。

綜合來說,前兩句寫景,點出了時間:春天的黃昏。寫出了景物:池塘、水、草、山、落日。

有遠景有近景,有宏大的景物、有細微一點的景物。這是一幅立體而飽滿的背景畫面。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怎麼背(牧童歸去橫牛背)5

三、牧童歸去橫牛背

前兩句交代完了背景,中心人物就出場了。

一個坐在牛背上的牧童。

老街不會畫畫,不過看到過畫家畫這種畫的時候,是先畫中心人物,在畫背景。但是作詩的時候,常常會倒過來。

這一點到有點像戲劇,先鋪墊,一幫配角先暖下場,一會主角才在聚光燈下衆星捧月一般出現。

第二句與第三句也有銜接,既然是“山銜落日”的黃昏,自然是”牧童歸去”的時間了。

橫牛背,表示這個角色的任務:放牛。

歸去,天黑了,牧童知道自己的任務就要結束了,最後一項工作,是把牛帶回家。

這個歸去的牧童在路上做什麼呢?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怎麼背(牧童歸去橫牛背)6

四、短笛無腔信口吹。

如果欣賞一幅畫的話,可以看到坐在牛背上的牧童在吹笛,這是視覺感受。

但是“無腔信口吹”,僅僅從畫面是看不出來的,這裡“無腔信口”又寫了聽覺的感受。

三四兩句,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描寫,完整地刻畫了一個活潑有才、又有責任感的牧童形象。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怎麼背(牧童歸去橫牛背)7

結束語

這首小詩的四句都是寫景,并沒有特别明顯表達出作者有什麼意圖。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寫道:

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别,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詩中沒有特意的情感抒發,但是讀者能感受到這種村居生活的悠閑自在。

詩中牧童的“無腔信口吹” , 或許就是詩人在村居生活中,一種閑适合心态的一種寫照吧。

寫他人,其實是寫自己。寫景,其實是寫心情,妙在不須點破。

@老街味道

什麼是詩眼?詩眼在一首詩中起到什麼作用呢?

阮籍的詠懷詩,為什麼是薄帷鑒明月,不是明月鑒薄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