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裡士多德把世界看作一個整體,但這并不妨礙他将這個世界拆分開來,并把世界是什麼樣的問題與世界可能是什麼樣的問題分離開來。 柏拉圖問道: 存在之上是什麼? 亞裡士多德則針鋒相對地問道: 存在是什麼? 1510年,文藝複興時期的畫家拉斐爾在他那舉世聞名的濕壁畫《雅典學院》上,用繪畫藝術的形式表現了這兩位哲人的争執和對立。 在拉斐爾的畫中,柏拉圖與亞裡士多德肩并肩地走來,同時進行着激烈的辯論。 柏拉圖手指理念的蒼穹,而亞裡士多德則指向衆人所在的實體大地。
兩位哲人截然不同的視角也清晰地展現在他們的著述之中。 柏拉圖的對話錄,睿智且帶有文學的情懷,總是直接指涉着精神的世界并在不斷地探索着、思辨着。 與之相反,亞裡士多德客觀冷靜、精密準确,并努力制定着規範準則。 在亞裡士多德的著述裡,是與不是泾渭分明。 年輕人通過學習柏拉圖的著述而深感其吸引力。 讀柏拉圖的書,如同在其超凡脫俗的精神王國裡飄浮一番、遊蕩後走向一種神秘主義。 亞裡士多德則不然,他是一位教授,他将科學的研究方法傳遞到從事科學研究者的手中。 他下定義、做判斷,是邏輯學的奠基者,是科學研究方式方法最為重要的指路人。 亞曆山大·馮·洪堡在2000 多年後依然沿着亞裡士多德研究方法的足迹從事着自然科學的研究,人們稱他為“第二個亞裡士多德”。 如果着眼于其科學研究的方法軌迹,這樣的稱謂就不足為奇了。
柏拉圖去世後,亞裡士多德離開了雅典。 其他的弟子也紛紛離去。 有人認為,亞裡士多德因未能當上柏拉圖的接班人而深感失望,于是便拂袖而去。 但也有人猜測亞裡士多德是出于個人安全原因而離開雅典的,那時發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必然導緻了他的離開。 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征服、摧毀了一些希臘城市,其中包括亞裡士多德的故鄉斯塔基拉。 一向驕傲自豪的雅典人也深感來自馬其頓的威脅。 亞裡士多德一家一直與馬其頓宮廷保持着良好的往來,這必然會引起雅典市民的猜忌。 這樣,亞裡士多德接受了先前的學友、小亞細亞城邦阿塔紐斯的統治者赫米阿斯的訪問邀請而離開了雅典。 赫米阿斯年輕時也曾在柏拉圖的學院求學,并與亞裡士多德結為好友。 在赫米阿斯處逗留兩年後,亞裡士多德又前往馬其頓王國的宮廷,并擔任了國王腓力二世之子、13 歲的亞曆山大的老師一職。 腓力二世駕崩後,亞曆山大登基為王,開啟了他征服世界的征程。 公元前335 年,他擊敗了希臘各城邦對抗馬其頓統治的起義,也把雅典置于自己的霸權統治之下。 很快他便得到了亞曆山大大帝的稱号。
亞裡士多德重返雅典後,在一所名為呂克昂的學校裡任教,并孜孜不倦地潛心于自己的著述。 當時他生活富裕,開始擴建自己規模宏大的圖書館。 大批地中海區域的學者為他的研究服務。 亞曆山大也大力支持他當年的老師對知識的積極探索。 例如,他把在征服戰争中獲得的那些異域動物送給亞裡士多德,以便擴大他的動物園。 公元前323 年這位年輕的君主駕崩,馬其頓對雅典的統治也随之分崩離析。 面對再次惡化的外部環境,亞裡士多德轉身離開,并用自己的行動告訴雅典人,蘇格拉底的悲劇不會再次發生,他不會給他們任何毀壞哲學的機會。 亞裡士多德前往埃維亞的凱爾基斯。 不久,他便在那裡與世長辭。
摘自《改變世界的邂逅》
改變世界的邂逅—— 時光列車上的柏拉圖與夢露 |〔德國〕赫爾格·黑塞 著 華少庠 譯
古今非凡人物的十五次邂逅
加快人類文明的前進曆程
哲學與信仰、政治與經濟,戰争與和平,科技與藝術……這些關乎人類社會過去、現在及未來的重大命題,始終總在鞭策我們去思索和探究。
馬基雅維利與達·芬奇相遇時,關于權力他們談了些什麼?
米勒與夢露的愛情悲劇中有沒有現代人的完美主義傾向?
從亞裡士多德和柏拉圖,到溫斯頓·丘吉爾和查理·卓别林,再到約翰·列侬和小野洋子……
這些世界曆史上的傑出人物都曾有過不同凡響的相遇與相知,充滿了激情、希望與哲思,對人生意義、社會道德、科學信仰等思索與拷問啟迪了後人,給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方向。
本書撷取了世界曆史長河中十五對傑出人物的相遇故事,通過客觀優美的叙述展示出他們的邂逅對關于人類的重要問題所給出的答案。
作者簡介
赫爾格·黑塞(1963—),德國自由撰稿人、編劇和記者,主要從事曆史、文化和經濟方面的研究。他的著作《我既然站在這裡,就别無選擇》于2007 年被德國《那時》(Damals)雜志評為娛樂類曆史年度書籍,被翻譯成14 種語言。
譯者簡介
華少庠,博士,教授。1958年生于四川成都。他先後任教于四川大學外語學院和西南交通大學外語學院德語系,曾發表出版過多篇論文和翻譯作品。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擅自轉載|
|如有版權相關問題可聯系後台處理|
★ 鳳凰壹力|極緻閱讀體驗創造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