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所歡,兩性情感心理學寫作者,寫有情的故事,有趣的陌生人,有料的知識。
在網上看到一個熱搜:
頻繁跟異性聊天,真的會産生好感嗎?
在這個熱搜下面,有很多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曆。
關鍵詞是什麼?
頻繁聊天,異性,好感。
頻繁聊天的行為,異性是關系,好感是感情。
高頻率的聊天,在産生愛情之前,一定會帶給人“戀愛的錯覺”。
比如:
你每天找對方聊天,而對方也确實是及時給了你一些回應;這種“你來我往”的狀态,就會讓你産生“我們是戀愛關系”的錯覺。
那為什麼頻繁聊天,會讓兩個人互相産生好感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是否有什麼依據?
-01驚人的“習慣效應”
這是個體心理學範疇中的一個概念。
習慣,顧名思義,就像吃飯、喝水一樣,成為一個人生活中不需要刻意督促自己就會去做的事情。
心理學上講:
當一個人堅持某件事情超過21天,那麼他就養成了這個習慣,也稱之為“21天習慣養成法”。
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将這種21天養成的習慣,稱為“習慣效應”。
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對父子住在山上,經常需要駕着牛車去遠處的鄉鎮上換取一些食物和家裡的必需品。
山路比較陡峭,還經常會有一些“急轉彎”。
每次過彎的時候,兒子都會大聲提醒父親:“爹,慢點開,要轉彎了。”
有一次,父親生病在家裡休息,所以兒子隻好獨自駕着牛車去鎮上。
你猜發生了什麼事情?
牛車行駛到急轉彎時,這頭牛無論如何也不願意拐彎,并且越跑越快。
小男生吓得不輕,這時他急中生智,想到了一個辦法。
他貼在老牛的耳朵附近大喊了一句:“爹,慢點,拐彎了。”
果然,老牛聽到這句話後,放慢了速度,平穩地過彎。
這是個段子,但卻很好地說明了習慣對人和動物的影響,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在親密關系中,習慣同樣會影響到兩個人的感情進展。
舉個例子:
你每天都會去公司樓下的小飯館裡吃飯,用不了多久,你就會跟老闆熟悉起來。
熟到什麼程度呢?
每次你到飯館,不需要你直說,老闆就會直接問你:“還是老樣子?”
這就是習慣與默契。
正因為你們之間頻繁聯系,産生的交集多了,所以你們之間才會建立這種“社交聯結”。
異性聊天過程中,也是同樣的道理。
你們每天聊天,根本就不需要21天,你就會沉浸在這種狀态下。
一旦對方某天沒有給你發消息,沒有及時回複你的消息,你的情緒就會低落。
因為在你的潛意識裡,你認為:
“他肯定喜歡我,如果他不喜歡我的話,那為什麼每次都會這樣跟我聊天?現在他對我冷漠,大概是他不喜歡我了吧。”
面對喜歡的人,我們總會患得患失,忍不住想很多。
實際上,連你自己都搞不清楚你跟對方之間的感情到底是“習慣”還是“愛情”。
-02聊天産生的感情,如何判斷是真愛?
有人會問:
“我該如何判斷我們兩個人的感情,是喜歡、習慣還是真愛?”
換句話說:
愛上了一個每天陪自己聊天的人,這樣的感情到底靠譜嗎?
想要判斷這種感情的“純度”其實也很簡單。
需要具備幾個條件:
1、自我暴露程度高
意思是:
你們兩個人都願意向對方袒露自己的底牌,并且不介意告訴對方自己的一些缺點和囧事。
你們倆的感情升溫很快,每次跟對方聊天,你都能探索到有關對方的成長經曆。
分享的事情越多,分享的話題越有深度,分享的事情越親密,就說明你們倆的感情越真實。
這需要具備信任,安全感,愛意等因素。
2、心理可視性——理解與被理解
在你們聊天的過程中,你感覺到跟對方“十分合拍”。
似乎他就是你一直要等待的人,因為他總是能理解你的情緒,感知到你的情緒波動,察覺到你的悲傷和隐忍。
同樣,在跟對方交流時,你也很努力地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問題,試着跟他建立“共情”。
這種雙向奔赴的聊天,真實的感同身受,就可以理解為“心理可視性”。
在對方身上,你能看到自己,感受到自己,感覺到被愛與被理解。
頻繁聊天産生愛情沒什麼,因為隻有聊天才能促進彼此之間的了解。
最怕什麼呢?
他隻是無聊了,才會想到跟你随便聊幾句;但是你,卻不知不覺間越陷越深。
一個很敷衍,一個很認真;
多情者無情,深情者悲壯。
今日話題:
你會不會因為“頻繁聊天”喜歡上某個人?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