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四大名著水浒傳常識

四大名著水浒傳常識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6 21:44:23

大約從前年開始網絡上有些人在批判《水浒傳》,把無數人曾經敬仰的梁山好漢,貶的一文不值。

那時候仙人以為這種讀書不用心,甚至可能隻看了兩眼電視劇,連原著都沒看就出來胡亂批評的現象隻是暫時的。

沒想到是,幾年下來亂這種風氣愈演愈烈,跟着起哄的人竟然也越來越多了。

如今科技的發展,讓更多人可以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很多人明顯還沒有養成,先調查研究再發言的良好習慣。

古典名著和當下的爽文不同,電視劇更是與小說全然不同的文藝形式。

當下的爽文作者大多是為了掙錢,一年更新上百萬字,甚至寫幾本書都屬于正常現象。

而古人寫書則完全不同。

他們基本上都是靠一本書青史留名,所以不但在自己寫作的時候精益求精,通常還會找有學問的朋友批評斧正,反複推敲删改,一輩子可能才千錘百煉的完成一部幾十萬字的書。

而《水浒傳》成書的過程更加複雜曲折。

它取材于南宋和元代就已經十分流行的水浒故事,一般認為是經施耐庵整理編撰了前七十回,羅貫中續寫了後三十回,明清兩代又經過衆多才子的增删修補。

一部一百多萬字的《水浒傳》,其實是凝聚了幾個朝代,無數曆史上有名無名才子們的心血!

用如今看爽文的眼光去看它,跟砸文玩核桃找肉吃一樣可惜。

讀古書,得用古法精心細讀。

從今天開始,仙人結合古人的注解,以抽絲剝繭的方式為大家解讀《水浒傳》,好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

今天我們先大緻講一下《水浒傳》成書的背景,以及容易被誤解的地方。

四大名著水浒傳常識(古法精讀水浒傳)1

世上為何會有《水浒傳》?

很多人讀《水浒傳》的時候都會好奇:在禮法森嚴的封建社會,怎麼會有《水浒傳》這種以“反賊”為主角的奇書?

其實如果大家了解了《水浒傳》的成書背景,這個問題就不難理解了。

現在一般認為水浒故事出現最早的記載,是宋代無名氏所著的《大宋宣和轶事》。

“宣和”是宋徽宗用的最後一個年号(公元1119年——1125年),而讓以後世漢族為主體的中原士大夫們引為奇恥大辱的“靖康之恥”,就發生在“宣和”這個年号之後兩年左右。

這本《大宋宣和轶事》的内容,基本都是以評論宋徽宗趙佶為主,對趙佶的評價嘛!

那可真是:宋徽宗字兒趙子昂馬——都是好話兒!

作者不但将趙佶與曆史上有名的夏桀、商纣、楊廣等暴君進行了詳細的對比,還瘋狂暗示大家趙佶比這些暴君還差……

“靖康之變”是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原士大夫們心頭的毒刺,因為自那以後的近三百多年裡,向來以“正統”自居的大宋成了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臣下”,後來更是淪落到連“臣下”都沒得做的凄慘境地。

而《水浒傳》的年代背景,大約是宋徽宗第四個年号“政和”年間。

那時候大宋雖然離“靖康之變”隻有十幾年的時間,但卻稱得上正逢“盛世”。

而《水浒傳》通過當時社會地位迥然不同的各色人物,對那個“盛世”的幕布之下暗藏的各種腐朽的隐憂,進行了細緻的描寫。

四大名著水浒傳常識(古法精讀水浒傳)2

通過對“靖康之變”之前大宋朝野上下各個階層的情況,試着對“靖康之變”的發生的原因進行反思。

雖然曆史上中原王朝屢次被北方的少數民族擊敗,但從來沒有哪一次敗的像“靖康之變”時那麼窩囊,那麼冤枉!

因為“靖康之變”的失敗受辱,不是因為打不過,也不是因為不能打,而是因為三任皇帝裡,兩個太貪生怕死,一心想要求和,一個為了皇位連親爹和親哥哥不想要了!

“靖康之變”的恥辱,可以說是“一将無能,累死三軍”的活樣闆。

那場屈辱又窩囊的失敗,讓中原士大夫和廣大群衆都十分憤慨。

對大宋朝廷腐朽無能的失望,使他們将希望寄托在了梁山好漢一類“民間義士”的身上,試圖以歌頌他們的方式,來激發民衆們的反抗異族統治的熱情。

盡管統治階級都希望,民衆在他們面前像羔羊一樣溫順,在面對敵人時像虎狼一樣兇猛。

然而事實上“順民”絕大多數時候,在面對敵人的時候還是“順民”,反而是那些敢于反抗統治階級的不合理要求的“刁民”,在面臨異族侵略的時候,敢于舍生忘死的反抗。

梁山好漢有别于田虎、王慶、方臘的地方,就在于他們反的是貪官污吏,而不是國家朝廷。

他們大多是“刁民”沒錯,但他們對朝廷和民族的忠誠卻大多也都是不打折扣的。

如果宋徽宗不寵信奸臣,重用梁山好漢,那麼十年的“靖康之恥”還會那麼窩囊嗎?

而且從為人處世上來說,梁山好漢輕生死,重節義,“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俠義精神,也是每一個國家和民族不可或缺的陽剛内核。

一個全是“順民”的民族是可悲的,因為他們精神已經被閹割了,任何外敵都能讓他們俯首貼耳,唯命是從。

曾經在中國生活四十年,諾貝爾文學獎,普利策獎雙料獲得者,美國人賽珍珠曾經在美國評價《水浒傳》時,說它“始終是偉大的,并且滿含着全人類的意義”。

賽珍珠的話并沒有誇張。

因為《水浒傳》中的一些關于人性特質,幾百年後的今天,依然還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因為它是一部在家國破碎的苦難中誕生的奇書,也是古人對那場屈辱而窩囊的潰敗的反思與檢讨。

四大名著水浒傳常識(古法精讀水浒傳)3

《水浒傳》常被誤讀的原因

批評《水浒傳》最大的聲音,莫過于書中的“暴力”場面太多。

實事求是的講,拳打腳踢的暴力場面,确實是《水浒傳》最大的亮點之一。

單單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有“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武松打虎”“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等精彩篇章。

武打場面描寫的精彩紛呈,引人入勝,确實是《水浒傳》吸引讀者的魅力之一。

為什麼這些暴力的武打篇章會被人們牢牢記住?

實事求是的講,“暴力”本身就是這個世界永恒存在的主題之一。

我們喜不喜歡它從來都不重要,它早在人類誕生以前就已經存在,等到人類滅亡的那一天來臨時,它依然還會存在!

我們是人,不是神。

不要狂妄的以為我們有能力消滅暴力。

不管在哪個時代,哪個地方,隻要有生命存在,各種形式的暴力就如影随形的存在。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糟粕的一部分,就是鼓吹“隐惡揚善”的避諱文化。

仿佛隻要大家都不說,這個世界上的惡人惡事就不存在一樣。

實際上這種行為跟住在虎狼出沒的森林裡的人,不但不互相提醒小心虎狼傷人,反而禁止大家談論虎狼出沒的事實一樣,愚蠢且惡毒!

然而有意思的是,這種人往往還最喜歡自诩“道德之士”……

而且《水浒傳》中的武打場面雖然描寫的精彩,但所要表達的恰恰是消滅不合理暴力的願望。

比如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鄭屠,是因為他欺男霸女,騙财騙色。

武松打虎是為民除害,殺西門慶和張都監都是求告無門。

林沖在山神廟的殺戮,更是一再退讓之後絕望的爆發。

暴力這種東西之所以亘古存在,不是因為人類喜歡它,而是它有自己存在的價值。

從現實的角度講,暴力和仁義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東西。

你有多大的暴力資本,才有講多大仁義的資格。

沒有足夠的暴力做後盾,講再多仁義誰搭理你?

《水浒傳》中的好漢們最大的特點,就“專要打強”。

四大名著水浒傳常識(古法精讀水浒傳)4

在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鬧飛雲浦”中,武松打敗蔣門神以後,曾經對快活林的衆商家說過這麼一段話:

我從來隻要打天下這等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見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了不怕!

這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精神,就是《水浒傳》絕大多數人物的共同特征,這種急公好義的俠義精神,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匮乏的。

誠然!

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中,基本人人都有污點。

但這個世界上真有純潔無瑕的人嗎?

《水浒傳》至今仍然領先于如今絕大多數文學作品的地方,就是它以神魔開篇,但描寫的卻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活人。

他們正是因為各有各的缺點,所以看起來才貼近現實,人物才顯得更加靈動鮮活。

如今的文學作品最讓人覺得虛僞的地方,就是寫一個好人時,唯恐者的不夠完美,往往寫的好的像個畜牲。

而寫壞人時,又生怕寫的不夠壞,非要生拉硬拽寫成壞的像畜牲。

這種虛僞又無聊的幼兒園式寫作方式,仙人不知道寫的人什麼感覺,隻知道我看的時候着實是想哕~

四大名著水浒傳常識(古法精讀水浒傳)5

小總結

金聖歎批注《水浒傳》的時候,曾經感概施耐庵的才華過人,寫一百零八個人,就有一百零八種性格樣貌。

後世研究者大多認為金聖歎誇張了,《水浒傳》中出彩的人物就那麼十幾個。

然而以仙人的個人感覺來講,《水浒傳》中的人物形象其實遠不止一百零八人。

除去一百零八将以外的配角,不管是什麼身份,所占的篇幅多麼少。

隻要你用心去看,就會發現他們都是那麼形象生動,仿佛你在哪裡見過一樣。

比如武大郎的小朋友郓哥兒,十幾歲獨自賺錢養家照顧老父親。

武大郎死後,他看到何九叔帶武松找自己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若跟武松去打官司的話,家中老父親無人贍養。

寥寥數語,就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刻畫的淋漓盡緻。

再如魯達在常去的酒館賒賬時,老闆回答:“提轄隻顧自去,但吃無妨,隻怕提轄不來賒。”

隻用了一句話,就表達了老闆在讨好魯達的同時,又不原意免單的态度;一個精明嘴甜的小酒館老闆形象躍然紙上。

類似的這些小細節,在《水浒傳》中還有很多很多。

以古人心平氣和,精心細讀的方式品《水浒傳》,你會發現它不亞于一座被我們常常路過,卻從未發現的智慧寶庫,裡面有江湖的人情世故,有人性的冷暖涼熱,有職場的勾心鬥角……

如果大家感興趣,敬請關注仙人,詳情下回分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