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學個高大上的漢字——“朕”。
“朕”作為皇帝自稱是始于千古一帝秦始皇。
那麼問題來了,秦始皇為何選“朕”作為皇帝的自稱?
下面講講我的思考。
“朕”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
我們現在書寫的“朕”是“月” “關”,已經看不出其本義了。
“朕”的甲骨文是左邊“舟”、右邊“兩手握一物(象在瞄準方向)”。
有專家解讀說“朕”的本義為“船的縫隙”,我認為這是種訛誤。
“朕”的造字本義用現代漢語講應該是“掌舵人”——糾偏正向的人。
單人劃船時,一個人邊劃邊校正航向。
多人劃船時,這就需要由專人負責校正航向。這人就是“掌舵人”。
所以,“朕”的甲骨文中“兩手握一物”既表意“觀察瞄準航向”,又表意“用漿(舵)糾偏正向”。
結論:“朕”者,“掌舵人”也。“掌舵人”要時刻觀察判斷航向的偏與正,當發現航向偏離時就要及時校正,故引申出“預兆”“迹象”之意。
秦始皇規定以“朕”作為天子自稱,再貼切不過了——黎民百姓是“水”,江山社稷是“舟”,統治官僚階層是“劃船人”,而皇帝就是“掌舵人”。
♦拓展一下知識(摘自網文):
《上古時期水上交通工具》
在原始社會初期,先民們擇水而居,以漁獵和采集為生,但水也限制了人們的活動範圍。為了擴大活動範圍就得渡河,先民們不斷探究:什麼東西能夠浮于水面而不沉?在長期與自然界的抗争中,人們從自然現象中得到啟迪:“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世本》),“古人見窾木浮而知為舟”(《淮南子·說山訓》)。
經過長期實踐,古人創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這是一種用樹幹或竹子并排紮在一起的扁平狀物體。繼編木為筏之後,又有“刳木為舟”(《周易·系辭》)——“刳”是割開、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獨木舟”。為了推動獨木舟行進,又“剡木為楫”(《周易·系辭》),這是古人制槳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楫,捷也,撥水使舟捷疾也”(《釋名·釋船》)。
在舵未出現以前,槳還有控制方向的作用。獨木舟與槳相配合,人們才可較随意地在水面上活動。“舟楫之利以濟不通,緻遠以利天下。”(《周易注疏》卷4)獨木舟具體出現的時代尚不能斷定,但在浙江良渚遺址中出土了五千年前的獨木舟,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七千年前的木槳。這表明,我國發明和使用舟船的曆史較之車馬出現的時代要早數千年之久。
為了克服筏子和獨木舟在載重上的短處,古人在獨木舟的基礎上創制出了新型的船——木闆船。木闆船的問世,在我國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商代,是用數塊木闆組裝的木闆船。這表明,至遲在三千年前的商代,我國就已完成了由獨木舟到木闆船的變革,且此時的木闆船已具有成熟的形制。
(文中圖片均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本文原作,如有轉載請注明:渣渣灰飛)
祝友愉萬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