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人際關系三角形理論

人際關系三角形理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8 23:55:12

PAC理論,又稱相互作用分析理論、人格結構分析理論、交互作用分析、人際關系心理分析,由加拿大心理學家Eric Berne于1964年在《人們玩的遊戲》一書中,提出的著名理論。他将傳統的理論加以提升創立整套的PAC人格結構理論,是一種針對個人成長和改變的系統的心理治療方法。

人際關系三角形理論(人際關系PAC理論)1

PAC 理論中個性心理狀态的構成

這種分析理論認為,個體的個性是由三種比重不同的心理狀态構成,即"父母"、"成人"、"兒童"狀态,這三種狀态在每個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說這三者是構成人類多重天性的三部分。取這三個間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PAC分析。

人際關系三角形理論(人際關系PAC理論)2

“父母”狀态以權威和優越感為标志,通常表現為統治、訓斥、責罵等家長制作風。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P成分占優勢時,這種人的行為表現為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獨行,濫用權威,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你應該……”、“你不能……”,“ 你必須……”。

“成人”狀态表現為注重事實根據和善于進行客觀理智的分析。這種人能從過去存儲的經驗中,估計各種可能性,然後做出決策。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A成分占優勢時,這種人的行為表現為:待人接物冷靜,慎思明斷,尊重别人。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我個人的想法是……” 。

“兒童”狀态像嬰幼兒的沖動,表現為服從和任人擺布。一會兒逗人可愛,一會兒亂發脾氣。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C成分占優勢時,其行為表現為遇事畏縮,感情用事,喜怒無常,不加考慮。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我猜想……” ,“我不知道……”。根據PAC分析,人與人相互作用時的心理狀态有時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兒童--兒童。在這種情況下,對話會無限制地繼續下去。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現父母--成人,父母--兒童,成人--兒童狀态,人際交流就會受到影響,信息溝通就會出現中斷。最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刺激--成人反應。

人際關系三角形理論(人際關系PAC理論)3

PAC分析理論的基本十種類型

根據PAC分析理論,以下十種類型人際交往比較常見:

(一)PP對PP型

在這種類型中,甲乙雙方都表現出一種頤指氣使的武斷,如甲方說:“你把這任務完成一下。”乙方卻說:“你不見我正忙着嗎?找别人幹去吧!”

(二)AA對AA型

在這種交流類型中,雙方都能以理智的态度對待對方,如甲問“你能把這項任務完成嗎?”乙說:“如果沒有什麼幹擾,我想是能夠的。

(三)CC對CC型

在這種類型中,甲乙雙方都易訴之于感情。比如甲說:“過不到一起幹脆離婚。”乙答:“離就離,誰離不開誰呢!”

(四)PC對CP型

在這種交流類型中,甲乙雙方表現出權威和服從的行為,即甲方以長者自居對待乙方,乙方亦能服服貼貼不以為然。如甲作為上級對乙說:“這件事完不成要受批評。”乙作為下級回答:“真完不成,我甘願接受批評。”

(五)CA對AC型

在這種交流類型中,一方表現為小孩子脾氣,而另一方則表現為有理智的行為,這在同事之間、夫妻之間經常會發生。

(六)PA對AP型

在這種交流類型中,甲方表現為有理智,但又擔心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為此,甲方經常要求乙方擔作P的角色,起到對甲方的監督和防範作用。這在上下級、同事、夫妻之間經常會發生和利用這種類型的相互作用。

(七)PC對AA型

在這種交流類型中,甲方要求乙方以理智對待他,但乙方則以高壓方式對待甲方,這在上下級、同事之間經常發生。

(八)CP對AA型

在這種交流類型中,甲方講理智,而乙方卻易感情用事,這種現象也經常發生在不同人之間的交流中。

(九)PC對PC型

在這種交流類型中,一方采取命令式而另一方不服,也采取同樣方式回敬。這種交流方式必然會引起矛盾沖突。這經常表現在上下級、家長和子女之間。

(十)CP對CP型

在這種交流型中,甲乙雙方都把對方作為權威看待而表現出一種服從的意向,這在同事和朋友之間經常發生。

人際關系三角形理論(人際關系PAC理論)4

父母(P)和兒童(C)又根據不同的特點做個了一個非常顯而易見的區分——将“父母自我狀态”區分為“控制型父母”和“照顧型父母”,将“兒童自我狀态”區分為“适應型兒童”和“自由型兒童”。“控制型父母”(CP):是一種以控制、批評為傾向的父母自我狀态的表現部分。常想控制别人、批評别人、替别人界定人生與現實是什麼,用自己的思考去對待别人;一般以理想、良心、責任感及偏見等嚴格的價值判斷和道德倫理觀為主,但時也具有維持社會秩序及追求理想等肯定的一面。“照顧型父母”(NP):是一種以保護、呵護或指導為傾向的父母自我狀态的表現部分。常以唠唠叨叨的、食古不化、“多吃一點”、“不可以”、“累了吧”、“休息一下”等言行出現,這些言行中具有善解人意、體貼關懷、原諒包容、賞識别人的優點、溺愛等性質。“适應型兒童”(AC):是一種以某種方式适應外界權威以達到存活的目的,渴求别人的贊同,減低焦慮感的表現傾向的兒童自我狀态,如老老實實地聽老師上課的情形等,表現特征是合作、順從、妥協、有團隊精神、壓抑、無奈、不滿現實、拖延等。“自由型兒童”(FC) :是以年輕、沖動、天真、富于表情等為表現傾向的兒童自我狀态。如當需求滿足時,表現歡樂的情緒;當需求未能滿足時,表現憤怒的情緒。又如:餓了就吃、累了就睡……等,能哭能笑,充分表達自我感情。

人際關系三角形理論(人際關系PAC理論)5

PAC理論中三種人格特征的特性

父母心态:權威主觀、關心愛護

成人心态:客觀理智、刻闆冷漠

兒童心态:幼稚沖動、活潑可愛

這三種狀态都沒有優劣之分,隻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選擇最适合自己的一種狀态。比如在安慰他人的時候,個體可以切換"父母心态",表現出發自内心的關心和愛護,那麼他人對你的印象就更加好;需要審視事件和分析邏輯的時候,成人心态就能發揮很好的價值,客觀理智能夠幫助個體解決問題;兒童心态常常出現,每個人都有活潑可愛的一面,同時幼稚和沖動的行為也常常發生。

PAC理論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

在家庭教育中,PAC理論能夠很好地解釋親子之間的溝通問題,而且如果家長能夠學習PAC理論,那麼親子溝通也會變得更加順暢。

首先,家長應該根據教育背景和場合的需要,及時進行心态轉換,不要死磕在"父母心态"中。比如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用"成人心态"改變自己的角色,用成年人理智的想法引導孩子學習;在生活過程中,"父母心态"經常處于支配性地位,關心孩子的起居、愛護孩子,給孩子最充足的陪伴;在休閑娛樂過程中,家長則應該切換"兒童心态",用童真童趣的一面融入孩子當中,把自己當作孩子的玩伴。

适時地運用PAC理論中的三種角色,使自己的心理狀态和行為,能适應孩子的心态和需求,如此才能有效與孩子進行溝通。

所以如何建立親密關系?

一、弱化自己的能量和姿态,積極地尋求幫助,讓對方感覺被需要。

二、用孩童的角色邀請對方成為父母的角色,産生對你照顧教導的責任感。

三、擴大自己的透明區域,邀請對方進入到你的世界開始情感投資。

四、制造情緒的起伏,讓對方對你進行情緒投資,進一步的引導關注。

人際關系三角形理論(人際關系PAC理論)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