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文字博大精深,很多專家窮其一生都隻看到冰山一角,就更不用說咱們這些普通人了。今年北大校長将“鴻鹄之志”念錯,而在2005年時,當時人大校長又将“七月流火”這個成語用錯。本文無意于批評這些學富五車的專家,畢竟他們在各自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隻是想就事論事,探讨一下“七月流火”這個詞的用法。
在現在很多人看來,“七月流火”的意思就是形容夏日炎炎,酷暑難當,人大校長當時也是這個意思。記得,這個成語,我們也曾經用過無數次,在小學、中學的作文中屢見不鮮,其實,這個用法完全錯誤。
這是一個成語,它的出處來自于《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之中: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古代的七月,自然不是現在公曆,而是夏曆的七月,相當于公曆的八九月份。這個時候,天氣雖然還有點熱,但顯然已經過了最巅峰。關鍵是在于“流火”二字,應該拆開分析,“流”是指移動、落下;“火”并不是說天熱得下火,而是指的一顆星星,叫做大火星。
大火星是哪一顆星呢?它叫心宿二,天蠍座的主星,是非常明亮的一等星,除了月亮、金星和木星以外,它的亮度在所有恒星中排在第十五。這顆星星因為很明亮,被古人命名為大火星。根據《左傳》記載,早在4000多年前颛顼時代,就設立了一個叫做火正的官職,專門觀測這顆星星。
為什麼要設立官職來看星星呢?除了在古人出于對自然界的敬畏,通過觀測星象來預測人間即将發生的事情之外,一個很重要的用途就是确定農時。
中國是農耕文明的國家,農作物的生産和天時息息相關,也就是所謂的“靠天吃飯”。隻有了解并掌握節氣的變化,才能确定播種耕耘的時間,從而盡可能獲得更大的生産效益。大火星就是這樣一顆可以提供農時信息的星星。
它在每年夏曆五月份黃昏時,是處在中天位置,以人的視覺來看是最高峰,此時已經是最熱的時候。六月之後,大火星就逐漸往西方偏斜,天氣就逐漸轉涼。所以在前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意思是,七月大火星逐漸西行,天氣變冷,九月就該将制作寒衣的工作交給婦女們。
這不是孤證,在很多古代文獻中,都有類似的記載。比如《左傳•昭公三年》提到:火中寒暑乃退。意思是大紅星在清晨的時候出現在正南方,寒氣就退了,晚上出現在正南方,暑氣就消退了。因此,大火星對于掌握節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時的夏曆,是太陰曆,後來随着變遷,月份有所前移。但知識淵博的古人,還是沒有将它混淆,依然能掌握這個典故。比如明末清初時的大知識分子顧炎武在《日知錄》就寫道: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
他就知道,七月流火,并非用來形容天氣炎熱,而是農夫用來判斷節氣的方法。出現這個自然現象後,就說明天氣已經快到秋天,一年之中最忙的秋收時節就要開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七版《現代漢語詞典》中,除了将“七月流火”的本來意思“夏去秋來,天氣轉涼”解釋了之後,還加上了一句話:
現也用來形容天氣炎熱(因人們誤把“七月”理解為公曆7月、把“火”理解為火熱)
一個“誤”字說明,《現代漢語詞典》的編委們完全認同和理解“七月流火”的原來用法,但因為用錯的人實在太多,反而默認它有新的含義。這到底是對錯誤釋義的妥協,還是對新生事物的包容,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