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鹽礦物質的引誘,我們很難與行蹤隐秘的野生動物相見,它們在人類活動範圍内的能見度也非常低。有了“叢林之眼”紅外觸發相機在野外調查的運用,滿足了人類對自然科學探索的渴求,我們得以把視力延伸穿透秘密叢林,“窺”到以往不為人知的野生動物世界。
從2005年至2019年,卧龍自然保護區的科研和保護人員先後安裝布設紅外相機近千台次,記錄到卧龍的野生動物50餘種。通過多年的野外觀察積累和紅外相機的廣泛應用,卧龍這個野生動物家園神秘的面紗被一點點揭開:由于卧龍自然保護區存在海拔極大落差、氣候和植被垂直帶譜的特色,使得栖息在這裡的野生動物也呈現出由高到低相對固定的垂直分布和生活遷徙的特點。大約以海拔3500米為界,大熊貓、金絲猴、猕猴、毛冠鹿、豹貓、小熊貓、水鹿、斑羚等動物主要活動于下方森林裡,而界限之上,岩羊、白唇鹿、雪豹、狼、金錢豹、旱獺等高海拔物種則一直分布到雪線。
童年大熊貓是當然的“萌主”
2005年11月,一台受潮的老式膠片相機在卧龍首次記錄下第一批野生大熊貓的紅外觸發式“自拍”照,有擡頭正對相機的大頭照,有低頭嗅聞樹幹标記的全身照。2009年1月,10餘張野生雪豹實體的紅外相機照片誕生,首次實證了邛崃山地區分布有雪豹,這也是大熊貓保護區中首次确切的雪豹記錄。其中一張照片尤為令人矚目:在懸崖邊,一頭全身布滿黑斑的雪豹正翹起和身子一樣長的粗壯尾巴,貓科動物的好奇心讓它回過頭來用眼睛瞪着相機。
叢林之眼,窺見野性卧龍。在雪山之上,雄雪豹總是用刨坑的方式标明自己的領地。它們在冰天雪地裡長途奔襲,就是為了捕食岩羊。岩羊集群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和流石灘地帶,它們依靠陡峭的裸岩地形保護自己免遭雪豹的捕食,像大多草食動物一樣,它們也常常聚集在岩石附近,舔食上面的礦物質來補充身體生長代謝之需。
在梯子溝拍攝到的小熊貓 董磊攝
這一地區體型最大的犬科動物——狼,也會借着夜色的掩護捕食岩羊。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是,狼是否會侵入野生大熊貓的栖息地覓食,是否會對大熊貓造成威脅?一般情況下,豺和狼總是靠團隊協作來捕食,但目前的影像資料顯示,生活在卧龍保護區裡的豺和狼都是形隻影單的。如果在野外是單獨活動的,那麼它們是如何存活下來的呢?這些問題還有待科研人員繼續研究。
林線之下,與大熊貓栖息地重疊的地方,豺活動在闊葉落葉林和暗針葉林之間,偶爾也出現在高山草甸,是野生大熊貓幼仔的天敵。豺捕食小型動物和昆蟲,也捕食大型哺乳動物的幼崽。神秘的金錢豹遊蕩于林線和雪線之間,捕食鹿。體型小巧喜歡單獨活動的犬科動物赤狐,靠捕食齧齒類動物為生,在食物匮乏的冬季,它們也會啃食凍死的動物屍體果腹。
一對生活在海拔3800米左右的白馬雞
小型動物們為了生存,出沒的更加隐秘。石貂,是高海拔發現的體型最大的鼬科動物,喜歡夜間在石縫中尋找藏鼠兔;體型最小的鼬科動物香鼬則靠敏捷的移動來躲避天敵和尋找食物;喜馬拉雅旱獺依靠敏銳的視力洞察周圍的危險,站立起來用一對前掌猛烈推擊外來者的獨特角力方式來捍衛自己的領地;體型更為嬌小的藏鼠兔則隻能利用高山流石灘的岩石縫隙來保護自己。
在海拔2300米左右的原始暗針葉林中,生長的茂密竹林給大熊貓提供了良好的生境和豐富的食物來源。大熊貓的野生數量不足200隻,它們大部分時間喜歡獨居,紅外線觸發相機記錄到的野生大熊貓雙胞胎亞成體在一起嬉戲打鬧的場景非常罕見。
2009年初邛崃山系第一次拍到雪豹
同樣以竹葉為食的小熊貓的生活習性與大熊貓非常相似。夏季茂密的竹林給它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到了冬季,小熊貓依靠進食冰雪補充水分,覓食的難度也增加了許多。亞洲黑熊在這裡也有分布,但它們生性膽小,所以極為罕見。
牛羚是這裡體型最大的草食動物,夏季高山草甸茂盛的青草和涼爽的氣候吸引它們來到這裡,當冬季來臨,它們便舉家下撤到海拔2000多米的暗針葉林中,整個冬季它們依靠竹葉和枯枝幹草維持生活。水鹿活動的範圍非常大,從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到海拔更低的闊葉林都有它們活動的蹤迹,它們更喜歡在大熊貓生活的區域活動,采食竹葉、樹葉和青草以及掉落的植物果實。
竹林深處,鬣羚正單獨在林間覓食。體型更為嬌小的斑羚也喜歡在竹林裡活動,特别是處于哺育期的雌性斑羚,把濃密的竹林灌叢當成幼崽的天然庇護所。毛冠鹿生活的海拔範圍也非常大,從高山灌叢到低海拔的常綠闊葉林帶都有它活動的身影,繁殖期常常可以看到成對的毛冠鹿追逐嬉戲。野豬和豬獾在這裡分布廣泛,是保護區最為常見的哺乳動物,從低海拔農耕區到高海拔的高山草甸都有它們活動的身影,大多時間它們集群覓食,而成年雄豬則常單獨活動。
深山密林中的豹貓
川金絲猴雖然是典型的樹栖性靈長類動物,有“樹梢上的精靈”的美譽,但它們也抽出不少時間在地面上覓食。猴群的社會結構非常有趣,通常以家庭群為基本社會單位,成年的雄猴時刻保持警覺,觀察環境以保證猴群的安全,未找到配偶的雄猴會臨時組建“光棍群”,兩種小團體組成上百隻的大猴群,集體活動。
黃喉貂是這裡體型最大的鼬科動物,它們經常成對活動,集體狩獵增加了這種食肉動物捕獲獵物的概率。豹貓,因一身酷似豹紋的皮毛而得名,靠着眼底反光膜的明銳夜視能力,它們可以輕易發現并捕獲夜晚覓食的齧齒類動物。鼯鼠借着夜幕的掩護在樹冠上層取食嫩葉。而像隐紋花鼠這樣的小型齧齒類動物,則為衆多的食肉動物提供了食物來源。豪豬是這裡體型最大的齧齒類動物,因為有一身尖銳的利刺保護,它們可以從容地在夜間覓食。作為靠團隊捕食的犬科動物,一隻孤獨的豺将如何在野外存活下去,答案無從所知……
不同的野生雉類也分别偏好生活于不同的環境中,它們的分布與栖息地的植被環境和海拔有着密切的關系。“喝了清明水,野雞滿山叫”,這是卧龍人對野生雉類的深刻印象。春季氣溫日漸回暖,小草發芽,雉類的食物愈加豐富,雉類也開始進入了繁殖期,此時是尋找和觀察它們的最好時節。
喜馬拉雅旱獺是高山草甸生态健康的指示性物種之一
海拔1150-2000米的常綠闊葉林及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在大草坪周圍的溝谷、農田裡就能見到雉雞、紅腹錦雞和灰胸竹雞的身影。海拔2000-2600米的針闊混交林帶,紅腹角雉、勺雞等會在公路沿線的草地上覓食。海拔2600-3600米的針葉林帶,主要栖息着生性警覺、極難發現的斑尾榛雞和在高山杜鵑林旁不時穿梭進出的成群的血雉。
海拔3600-4400米的林線與高山灌叢草甸帶,生活着中國特有的美麗雉類——綠尾虹雉。伴随着旋律多變而婉轉悅耳的叫聲,不難在陽光下觀賞到它們特有的金屬光澤被羽在熠熠發光,雄雉體色較雌雉鮮豔得多,春季雄雉響徹山野的鳴叫和誇張的求愛動作,标志着又一個繁殖季節的開始。同域分布的紅喉雉鹑卻和綠尾虹雉不同,它們是雌雄同色的高山雉類。白馬雞成對或者成群在草地上格外醒目。海拔4400米以上的流石灘稀疏植被帶,你随時可能發現,雪鹑就站在裸露的岩石頂上梳理着羽毛,藏雪雞極好的保護色讓它們從容地在高山流石灘上覓食。
在無人打擾的自然世界裡,野生動物如模特兒出場走秀般,在相機中留下自由随意和矯健敏捷的身影,展示着野性卧龍生物多樣性的精彩和神奇。雖然這些照片的構圖不甚完美,曝光不甚精準,但卻為我們保留了最為真實的野生世界,它們足以讓愛好野生動物的攝影師心馳神往,也會讓生活在城市中看慣了動物園中圈養動物的人們感到無比新奇。卧龍這一四川省面積最大、自然條件最複雜、珍稀動植物最多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和完整程度極高。自保護區建立56年以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和野外保護工作人員堅持不懈地開展保護工作。然而,對這片土地的科學探索隻不過是掀開了卧龍保護區生物群落的冰山一角,随着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推進,卧龍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将有待科研人員進一步深入研究。(何曉安 龍婷婷 夏小山)
四川卧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