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是金庸先生筆下,古往今來兩大宗師之一,他開創了武當派,自創了武當一派武功。短短數十年的時間,便将一個“年輕的門派”帶到了巅峰,可比肩底蘊深厚,傳承了千年的少林派。
武當派是金庸先生筆下,道家武學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門派,因此可與佛門武學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少林派比肩。因為這些成就,張三豐也成了一位可與達摩祖師比肩的大宗師。
身為一代宗師,張三豐不僅創出了自成體系,博大精深的武當派武功,更是培養了一批極其優秀的弟子。他門下共有七位弟子,分别是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岩、張松溪、張翠山、殷梨亭、莫聲谷,合稱“武當七俠”。
武當七俠毫無疑問是“門派高質量弟子”,他們七人,個個天賦異禀,品性純良。師兄弟之間親如兄弟,對師父孝順有加,在江湖上也大有俠名。
在教徒弟方面,張三豐可以說是“宗師”中的代表。首先在品性方面,他注重道德教育,先教徒弟做人,再教徒弟做事。其次,在武學方面,他注重因材施教,根據徒弟們的特點,傳授适合他們的武功。
張三豐這樣的教育方式,雖然比較累,但能最大程度地開發徒弟們的潛力,讓他們都能成才。最後隻須在徒弟中找到那位最優秀的人,傳授衣缽即可。
衆所周知,武當七俠中,最後繼承張三豐衣缽的人,是俞蓮舟,他也是武當派名義上的第二代掌門人。
俞蓮舟排行第二,成熟穩重,性格剛毅,骨子裡有股狠勁,曾把張三豐傳授的“虎爪手”,改成了讓人斷子絕孫的“虎爪絕戶手”。他這人外剛内熱,平時話不多,不苟言笑,但重情重義,對師弟們既嚴厲又關心。
武學方面,俞蓮舟練武最刻苦,天賦僅次于張翠山。因為天賦和刻苦的原因,再加上年齡也比較大,他的武功,在師兄弟中是最高的,比大師兄宋遠橋還高一點。
在《倚天屠龍記》的結尾,宋遠橋因為兒子宋青書的事情,被師父張三豐革去了“掌門弟子”的職位,由俞蓮舟接替。
這個“掌門弟子”,是當時武當派的實際掌門人,幾乎可以行使掌門的一切權力,因為張三豐早就不管事了。隻不過名義上,掌門還是張三豐。咱們可以把這個位置,理解為“首席大弟子”或者“代掌門”,雖然不是特别準确,但意思差不多。
等張三豐真正退位時,那“掌門弟子”就能順理成章地繼任掌門之位。俞蓮舟是張三豐最後選定的繼承人,也就是日後的武當派掌門。
其實在張三豐心目中,最佳繼承人選,并不是俞蓮舟,他隻是候選人之一,而且隻能排在第三順位。
排在俞蓮舟前面的,是大師兄宋遠橋。
宋遠橋是張三豐的首徒,在師兄弟中年齡最大,比最小的莫聲谷大了二十多歲。他給人的感覺,是沖淡謙和,洵洵儒雅。他做事穩重、得體,在行使掌門職權期間,把武當派管理得井井有條,對師弟們非常親近,但又不失威嚴。因此,師弟們都對他很是尊敬。
俞蓮舟是嫉惡如仇,鐵面無私的形象。而宋遠橋則是好好先生的形象,非常好說話。
張三豐九十五歲後,大部分時間都在閉關,門派裡的事務,都交給了宋遠橋打理。
宋遠橋身為首徒,正常情況下,是張三豐的繼承人的不二人選,而且他的能力,也确實适合做掌門人。但是,在張三豐心目中,最佳繼承人卻不是他,而是老五張翠山。
張三豐九十五歲生日時,曾說過一段話:“我七個弟子之中,悟性最高,文武雙全,唯有翠山。我原盼他能承我衣缽,唉,可惜他福薄,五年來存亡未蔔,隻怕是兇多吉少了。”
由此可見,在張三豐心目中,最佳繼承人選是張翠山。
張翠山文武雙全,悟性奇高,在師兄弟中天賦最高,那便意味着潛力最大,日後的成就也可能最高。所以,張三豐一直把他視為衣缽傳人,對他最為器重。
用俞蓮舟的話說,他們師兄弟各有長處,唯有張翠山是全才。
張三豐對繼承人的選擇,主要看三點,人品、能力和潛力。武當派跟一般的門派不一樣,他們人才比較多,所以選擇也比較多,不像峨嵋派的滅絕師太,根本沒啥可選的。
武當七俠除了殷梨亭,其他人前兩點基本都符合,主要考量的是第三點潛力,所以潛力最高的張翠山,便成了張三豐的首選。
宋遠橋管理武當派那麼多年,卻一直沒有當上掌門,其實是有原因的,并不是張三豐不願意放棄掌門這個“虛職”,而是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選另有其人。
(圖片來源于網絡)
我是黃老邪,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