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出生時,父親叔梁纥(孔纥)已經70歲,母親顔氏隻有十七八歲。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意思是孔子出生後不久父親叔梁纥就去世了。
《孔子家語》記載:孔子三歲而叔梁纥卒,葬于防。
因《孔子家語》成書于三國時期,比《史記》晚幾百年,一般認為《史記》更加可信。即孔子剛出生不久父親就去世了。
孔子幼年喪父,全由母親辛苦養大,叔梁纥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但是孔子從父親那裡還是繼承了很多寶貴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繼承“士”的身份。春秋時期,有士、農、工、商四個階層,隻有“士”是統治階級,其他社會地位很低。“士”的身份基本隻能靠遺傳獲得,農民、手工業者、商人的後代幾乎永遠不可能成為“士”。
叔梁纥是“下大夫”,地位比普通的士還要高一點,按理說他的後代肯定是“士”。但是,孔子的母親是“野人”,屬于農民或賤民,地位很低,而且孔子的母親顔氏沒有獲得任何名分,連小妾都不是。所以孔子是私生子,在當時是很難從父親那裡繼承”士“的身份的。
孔子年少時一直跟着母親在鄉下生活,就是一個普通的“野人”。15歲那年,孔母去世,孔子停棺在路邊,給孔家施加壓力,最終獲得孔家的承認,孔子得以認祖歸宗,獲得了“士”的身份。
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一個轉折點。
孔子從一個賤民一躍成為統治者階層的一員,人生從此跨上了新的台階。春秋時期,作為統治者的“士”占總人口的比例低于10%,孔子的社會地位一下子就超過了天下90%的人,這跨越還是很大的。
假如孔子不能取得“士”的身份,那他一輩子隻能做個“種糧能手”了,不可能青史留名,更不可能開宗立派,對中國曆史造成深遠影響。
二、繼承父親的社會關系(人脈)。孔子雖然得到了“士”的身份,但這還遠遠不夠,他還沒有獲得可以安身立命的知識、技能和工作。這時候父親的人脈就派上用場了。
孔子的父親孔纥在魯國是有名的大将,号稱“魯國三虎将”之一,還做過地方官,長期擔任陬邑大夫。在魯國也算是中層官員了,有頭有臉的人物。活了70多歲,肯定有很多關系好的同事、朋友。
《論語》記載,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學。孔子是從15歲認祖歸宗獲得“士”的身份後才開始學習文化知識的,這是一個“士”必備的。也隻有“士”才有機會學習。
孔子并沒有固定的老師,遇到不懂得就問就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是孔子學習的真實寫照。這期間肯定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提攜,叔梁纥的人脈資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孟孫氏的掌門人孟僖子是叔梁纥的老上級,他在臨終前就囑咐兩個兒子孟懿子、南宮敬叔一定要跟着孔子學習周禮。孟孫氏父子三人是在孔子成名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書籍和強壯的身體。孔子認祖歸宗後,雖然沒有從孔家得到财産方面的補償,但獲得了一些孔家人認為沒用的書籍,這對孔子的學習大有幫助。
叔梁纥是魯國有名的大力士,身長十尺,身強體壯,年近七十還有了孔子。
孔子繼承了父親強大的基因,身高九尺六寸,年近七十還能親自駕駛馬車周遊列國,沒有健康強壯的身體還真做不到。
當然了,孔子之所以這麼牛不隻是跟父親這邊有關系,跟母親顔氏也有很大的關系。畢竟春秋戰國時期的士人很多,但多數都是廢柴,像孔子這麼成功的屈指可數。
可以這麼說,孔子15歲之前是一個“野人”,在農村長大,嘗盡貧窮之苦,知道民間疾苦,這拓展了孔子的見識,磨砺了孔子的意識,讓孔子具備“野人”的優秀品質;從15歲開始,孔子成為一名“士”,擁有了“士”所擁有的一切社會資源,與從小就是“士”的人相比,孔子的“士”來的更加不容易,因而倍加珍惜,為了成為一名出色的“士”,學習也更加努力。總之,孔子同時擁有兩套“操作系統”,一套是“野人”操作系統,一套是“士人”操作系統,可以完成很多“單操作系統”人無法完成的任務。
這就像移民美國的第一代華人一般比較成功,因為他先在中國受教育,後在美國受教育,兼具中美兩國教育的優勢,在兩個國家都擁有人脈。
本文是棟哥曆史寫孔子的第四篇文章,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之前的。關于孔子的文章會一直更新,直到寫完孔子的一生。
大家也可以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