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五嶽是哪五嶽分别在哪些地方

五嶽是哪五嶽分别在哪些地方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9 14:15:42

五嶽是哪五嶽分别在哪些地方?喜歡在安靜的小溪邊漫步,喜歡泰山頂上的日暮,希望有一天帶着一顆空靈的心走過五嶽領略祖國的大好山河,方不負這好大一生不知道這是多久之前開始有的想法,可是總也沒能實現,時間都去哪兒了,他在無形中改變了你我,讓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把曾經的想法抛到了身後突然有這麼一天再想起來才發現,好多願望都久違了如果實在是抽不出時間去親身走一遍,那今天我們也不妨來說說五嶽是哪五嶽,五嶽的資料,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五嶽是哪五嶽分别在哪些地方?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五嶽是哪五嶽分别在哪些地方(五嶽是哪五嶽五嶽的資料)1

五嶽是哪五嶽分别在哪些地方

喜歡在安靜的小溪邊漫步,喜歡泰山頂上的日暮,希望有一天帶着一顆空靈的心走過五嶽領略祖國的大好山河,方不負這好大一生。不知道這是多久之前開始有的想法,可是總也沒能實現,時間都去哪兒了,他在無形中改變了你我,讓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把曾經的想法抛到了身後。突然有這麼一天再想起來才發現,好多願望都久違了。如果實在是抽不出時間去親身走一遍,那今天我們也不妨來說說五嶽是哪五嶽,五嶽的資料。

何為嶽,古人謂之高大之山也即山之尊者,亦說是群神所居,按照古代帝王所留下來的傳說,“五嶽”是古代天子巡狩祭祀的必到之處。五嶽的得名,據說最早可追溯到堯舜時代,堯命羲和氏四子分管四嶽,那時“四嶽”是主管方嶽的官吏職稱,天子巡狩時各主管方嶽的官吏在其駐地選擇一座高山放火發出信号,以召集諸侯。

于是最早發信号的幾座山便成了嶽官的首府。舜時,嶽官的職稱開始與這些名山的山名進行了統一,五嶽名山也就成為了其約定俗成的概念,五嶽即為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

一、五嶽是哪五嶽

五嶽是我國五座山的總稱,分别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恒山、南嶽衡山。大自然孕育各具其美的五嶽自然山水,人類又在其間創造厚重的五嶽曆史文化,因此五嶽名山可以概括為既是一幅幅“重彩畫”,又是一本本博大精深的 “史書”,而且特有着其自己的文化特質。

首先就是古老性與創新性,五嶽名山的地史形成時間大緻在地質史的太古代,都至少有二十億年的高齡。但作為曆史文化名山,從軒轅黃帝首定四嶽,至周五嶽有數千年曆史。自從秦始皇于泰山設壇封禅,并正式列入史籍和命丞相李斯篆書刻石,亦有史可循的曆史兩千多年。

但每一座五嶽名山又是不斷創新發展的結果,尤其是進入21世紀現代旅遊時代,都有切合時宜的風景名勝區旅遊發展規劃,而且都在開發新景區、建設新景點、修旅遊登山公路、架設觀光浏覽索道、蓋酒店賓館,使古老的五嶽名山煥然一新。

其次就是開放性與包容性,五嶽名山多由各種岩體的斷塊山地構成的峰狀山地,撥地通天。但他們并不孤立和封閉,通過其放射狀水系将山上的清泉湧流流向山外的四面八方灌溉田園或供人類飲用。同時又不斷吸收大自然輸送來的陽光和水氣,滋潤其山清水秀、林豐草茂的自然風景,就是這樣山内山外的物質物流交換,永遠維護着五嶽名山的自然生命力。

在文化上不斷彙聚曆朝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學士和名道高僧,共同締造豐富多彩的五嶽名山文化;同時,各路“人仙”又不斷走出山外傳播名山宗教文化。五嶽名山數千年來都形成一個共同的文化特點,即來的不論何種面孔盡都接納,凡要走的不論本領多大也都一概不留,顯示出寬廣的胸懷,萬事萬物都可包容。

再次就是它們的發展性與完美性,從五嶽名山發展史可以看出,是一個不絕如縷的過程。其文化生态系統總是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而且總是随着時間的推移,沿着自己的方向從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演替和發展。

如“崧(同嵩)高維嶽,峻極于天”的中嶽嵩山,聳立于遼闊中洲大地,氣勢磅礴,夏商之際已被稱為中嶽,早就有夏禹治水的傳說;到了周代又有“周公測景”的故事及其“周公測景台”和“觀景台”勝景;秦漢封禅;唐武則天改嵩山為中嶽、封其神為天中王,接着又尊天中王為“神嶽天中黃帝”;宋太宗趙匡義又贈五嶽封号,名中嶽之神為“中嶽嵩聖帝”,以及北嶽古刹少林寺和宋代的嵩陽書院等,乃使中嶽嵩山一直名重天下。南嶽衡山等其他五嶽名山也都有着類似的發生發展過程。但其總規律是其美譽度和知名度不斷提高,而且不斷完美。既然五嶽是五座名山,“五嶽獨尊”的泰山,奇險第一的華山,“南嶽獨秀”的衡山,勝迹如雲的嵩山,海拔最高的恒山。那我們下面我來分别看看五座山,大好山川盡收眼底。

二、五嶽的資料

為便于古代帝王的巡狩和祭祀,五嶽名山都選擇在中央王朝統治中心的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具有象征意義的最佳區位上。古代中央王朝統治中心長期處于黃河中遊橫軸上擺動,故而除南嶽外的其他四嶽都在離其軸向地帶不太遠的地方,且屬于中原及其鄰近地區,道路通直平坦,利于車馬行駛。獨南嶽衡山,位處長江以南,但也有湘江舟楫之利。但各嶽其山何所指,往往因時因勢而異。

如周建都于豐、鎬(陝西戶縣沣河岸),便以華山為中嶽,吳山(今隴縣境内)為西嶽;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以嵩山為中嶽,以華山為西嶽;漢武帝嫌南嶽衡山偏遠,道隔江漢洞庭,特登禮霍山之天柱峰(今安徽潛山縣),封霍山為南嶽;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161年)頒發诏書,所确定五嶽中的北嶽恒山,亦非今日北嶽恒山所指的山西渾源城南之恒山主峰天峰嶺地區,而是指河北之曲陽大茂山,而且漢唐以後祭祀恒山一直在曲陽。

因元、明、清三朝之都均在北京,而曲陽在其南,稱其為北嶽實為其名不正而言不順,直到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才根據其禮臣建議,改祀北嶽于山西渾源。五嶽中僅有東嶽泰山自古以來不曾有過變化,故而泰山被崇稱為“五嶽獨尊”、“天下名山第一”。

1、東嶽泰山

位于山東省泰安縣境的泰山,又稱“岱宗”、“岱”即大山,“岱”為長輩,意即:泰山是中國大山的長輩。泰山雄踞于山東省中部,海拔1545米。在五嶽的高度中,排行第三,卻被稱為“五嶽隻首”、“五嶽獨尊”、“天下第一山”,在中國的名山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據說,随着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佳話流傳,它的名望就越來越高了,逐漸成了“偉大”、“崇高”的象征。曆代帝王把它視為“神”的化身。據史書記載:曆代有72位皇帝到泰山封禅,文人墨客也多以遊泰山為快,并以詩詞歌賦、題字等來歌頌泰山。因此,在這裡留下的文物古迹頗多。

從山腳的岱廟到山頂的碧霞寺,沿途有無數的碑刻和古建築,可說是一座文物寶庫。山腳下的岱廟,規模宏大,是中國幾個主要的宮殿式建築群之一;碧霞寺是金屬構件與土木磚石融合在一起的特殊建築;名勝古迹不可勝數。泰山這勝在于登,等泰山,起于山腳的岱宗坊,從這裡到南天門,共有7000餘石級。登上者自得其樂。

2、西嶽華山

西嶽華山位于西安市東120公裡處的華陰縣城南,海拔2200米,以奇險峻秀著稱,素稱“天下奇險第一山”,也是著名的道教聖地之一。其主峰落雁(南峰)、朝陽(東峰)、蓮花(南峰)頂天而立,玉女、五雲、雲台等峰互為映襯,峰層疊翠狀如花朵。

《水經注》說它:“遠而望之若花狀。”故名華山。岩洞與樓台多依山而建。三面臨空的鹞子翻身,淩空而架設的長空棧道,以及千尺、白尺峽、耳崖、上天梯、蒼龍嶺、老君犁溝等險道都異常險峻。“華山自古一條路”,僅南北一線,計程約10公裡。建國以後,對山路曾多次整修,并加強鐵索等安全措施,以便于遊人觀賞奇景。

3、中嶽嵩山

中嶽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峰縣境,因地處中原,古稱“中嶽”。其主峰峻極峰海拔1584米。山峰多寺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寺”之說。山的古迹甚多,最雄偉和最著名的是位于嵩山南麓的中嶽廟,廟中保存了300多株古柏和10萬多平方米的古建築。在嵩山附近,有嵩嶽寺塔、嵩陽書院、觀星台、少林寺、塔林等著名古迹。

這裡用有六處“中國之最”:1。中國最早的禅宗寺院——少林寺,2。中國現存最大的少林古塔群,3。中國現存的最古老的嵩嶽寺塔,4。中國現存的保存完整的天文台(告成觀星台),5。中國現存的最古的漢代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啟母阙),6。中國最古最大的漢封将軍柏。

4、北嶽恒山

五嶽中以北嶽恒山最高,位于山西省渾源縣城南四公裡處,綿延150餘公裡。主峰天峰領海拔2017米。高聳入雲,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

恒山的形勢險要,向來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名将楊繼業曾置重兵于此,在懸岩峭壁築堡樓營壘,架吊橋棧請道,至今遺迹猶存。從恒山腳下的磁峽口進峽,峽越窄,崖越高。在往裡就是半壁之間的名勝——懸空寺。

此寺建于北魏時期,上載威岩,下臨深谷,巧妙地鑲嵌在懸岩峭壁之上,就岩起屋,共有木構樓閣殿堂40餘間,為一組懸于半山的古代建築,堪稱奇景,蔚為壯觀。此外,恒山的大字灣石刻,在平整的石面上着“恒宗”兩個大字,字高約7丈,寬約4丈,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石刻字,已曆500餘年,保存完好,堪稱奇迹。

5、南嶽衡山

衡山位于湖南中部衡山等縣境内,海拔1290米。南嶽古木參天,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郁香,以風景秀麗著稱。南嶽廟是衡山最大殿宇。祝願融峰之高、藏經樓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稱為衡山四絕。近年又開辟了麻姑仙境、穿岩詩林新景點。

衡山由于氣候條件優于其他四嶽,處處是茂林修竹,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嶽獨秀”之譽。衡山的煙雲可與黃山媲美。山上寺廟衆多,其中福嚴寺、南台寺、藏經閣、方廣寺等最為有名。山腳下的南嶽廟規模宏大,占地面積大9.85萬平方米,有廟宇九進,是南方數一數二的大廟。

奧秘世界獨家觀點: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不到華山不知路原險,不去嵩山不懂山中寺,不臨恒山不道行路難,不看衡山不曉景之秀。隻有當一個人親身走過五嶽才能真正領會五嶽歸來不看山的驚歎,這個時候的你想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估計也很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