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之名#
⊙開壇
雖然沒有見過麥稭,但通過友人的手,讀到了麥稭的詩歌。讓我頓覺如沐春風。出生在南方的我,卻工作在北方;不經意間生活讓我和詩人麥稭換了個。這樣的位置互換,也使得我們對于南北方生活有着不同的觀察視角。
我說過:對于詩人,我向來都是踮起腳跟,仰而望之。一個成功的詩人和我們這些平常人有着不同的思維空間。我們司空見慣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在詩人的視角裡,所呈現的語言,我們永遠無法企及。
讀着詩人麥稭詩集《來去之間》,我真心地喜歡每一首詩歌。因為充滿着對秦土和越地的熱愛。在無數首好詩中,我之所以選擇《我們熟了》這首詩,作為賞析的題材。因為我覺得詩人麥稭的詩歌真的熟了!
讀麥稭的詩,明朗中不乏含蓄,順承中不乏疊宕,凡喻中不乏神奇。“這個八月,我來了/抛下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這裡,重新撿起農事/用一顆顆裝滿思想的大腦袋/和小小的它們交流”。
這個八月,我來了。抛下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讀起來格外親切,語言的應用得心應手。重新撿起農事,一下子點明詩人對于莊稼地農活的熟悉。進而用他裝滿思想的大腦袋,怎麼樣?和農地裡的人和事進行,小小的交流。
沒有華麗的辭藻,詩人以平淡的語言,表達着淡淡的純真情感。表現了了詩人的對于豐收季節,一切歸順自然的心情,是“重新撿起農事”的和它們進行小小交流。
在藤藤蔓蔓之上/我想象着,葡萄們/這一顆顆探出的小腦袋/用青綠,然後紫紅的表情/對着頭頂的天空:“我們熟了”“
這一顆顆探出的小腦袋”,讀到這一句,我的心中對于詩人駕馭語言的能力生起由衷的佩服。詩人把我們司空見慣的葡萄生長,說成了探出的小腦袋。一下子讓語言鮮活起來。相比而言,像我這樣初學詩歌者,寫詩喜歡用猛力,喜歡用華麗的辭藻堆砌;以為那就是詩歌。
它們光照可人,青翠欲滴/在眼前泛活,宛若熱風中的精靈/褪去衣衫,從唇間而入/開始品味,從采撷到釀造的過程/再舉杯,借一把前朝的夜光吧。
在詩人看來,農田裡生長得萬物,充滿了創造的活力——它是詩人欣賞的對象,也是詩歌描摹的主體,所以既有“自然的美”,又造就了“美的自然”。但這些長滿了詩人心田的家鄉“農事”中,開始品味,開始從采撷到釀造的過程,進而再舉杯;借一把前朝的夜光杯。
前朝的夜光杯,讓我們感受到三秦大地文化的厚重,感受到“故作豪放之詞,然悲感已極”那首脍炙人口的《涼州詞》。
這個八月的天空,我們遠道而來/在汗水浸漬過的土地上/在蔓藤蔓蔓中,分享富裕和豐收/用飽滿和飽滿對話,帶走無數顆飽滿/因為,我們熟了。
八月的天空炙熱難熬,那是汗水浸泡的土地上的人們,最為喜悅的季節。人們用辛勤的汗水迎來豐收,迎來富裕。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富裕,年複一年人們帶着飽滿的勞動熱情,熱烈擁抱同樣飽滿的累累果實。
《我們熟了》,詩人的這首詩歌也熟了。寫到這裡,我不得不聲明:作為一個文字愛好者,想解讀一個成熟詩人的詩歌本身就是自不量力。然而,當我帶着學習的心情,帶着對詩人的崇高敬意之心,我讓鄉黨們再次感受一把詩人麥稭,能夠輕松自如描摹出莊稼地裡,用飽滿和飽滿對話,帶走無數顆飽滿的詩文,麥稭的詩歌真的熟了。
一生之中,來去之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