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出現的斑塊分幾種?受訪專家: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内科副主任醫師 黃浙勇,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血管出現的斑塊分幾種?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受訪專家: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内科副主任醫師 黃浙勇
冠心病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出現心絞痛,疾病發作後的最嚴重後果則是心肌梗死。不穩定性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在醫學上統稱為急性冠脈綜合征(ACS)。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内科副主任醫師黃浙勇說,冠脈造影時,大多數ACS患者都會在血管中發現血栓。依據血栓類型的不同,患者獲得的治療和預後效果也會有差異。
據黃浙勇介紹,冠脈内血栓可分為兩類,即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前者為“原住民”,指的是血管受損後,在病變原位形成的血栓;後者為“客家族”,其冠脈本身并無病變,或隻有輕度病變但無破裂或侵蝕征象,栓子是由其他部位而來。此外,斑塊破裂基礎上的血栓形成具有血管壁損傷、斑塊局部釋放緻凝性物質、血流淤滞三大條件,起主要作用的是血小闆聚集;而血栓栓塞往往隻有血流淤滞一個條件,其主要作用的是纖維蛋白網絡形成。
鑒于兩者的不同特點,血栓栓塞急症處理的最大特點是以血栓抽吸和抗凝(不是抗血小闆)為主,隻要讓血流恢複即可;由于血管局部并無明顯病變,因此無需支架植入。有時候,即便無法有效抽吸出血栓,也可将血栓推送至更遠端,減少心肌損傷、降低死亡率。如果是血栓形成,則可能需要局部放入支架。
傾向保守治療的血栓栓塞,近期預後較好,遠期效果則有所下降。有對比研究發現,血栓栓塞組30天的心血管死亡率稍低于非血栓栓塞組,但長期預後較差,5年血栓栓塞事件發生率為10.4%。患者需堅持長期抗凝,才能降低未來的發病風險。
由于兩者都會引發冠脈堵塞,所以對冠心病患者來說,兩者引發的外在表現幾乎一樣。隻不過,原位血栓形成有一個生長過程,其在發作時,可能不像血栓栓塞那麼突然。也就是說,如果是“原住民”血栓,患者可能會在疾病急性發作前,頻繁出現心絞痛症狀,此時應當盡早就醫檢查,避免贻誤病情。
血栓栓塞造成的冠脈阻塞發病突然,更應将預防放在首位。冠脈栓塞的血栓基本上來源于左心系統,任何左心房或左心室血栓的疾病均存在脫落,并“漂”到冠狀動脈的風險。據此,不難找到冠脈血栓栓塞的危險因素,譬如房顫、心肌病、風濕性心髒病、人工心髒瓣膜、卵圓孔未閉、房缺、心外科手術史、感染性心内膜炎或高凝狀态等。其中,因房顫引發的約占七成。因此,房顫患者一定要提高防範意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