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豆蔻,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少女。唐代詩人杜牧有詩雲:“娉娉袅袅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用早春二月枝頭含苞欲放的豆蔻花來比喻體态輕盈、婀娜嬌羞、芳齡十三左右的少女。如今,人們在回憶美好的少女時光時,也會稱之為“豆蔻年華”。
然而,豆蔻與女人的緣分并不止于此。從愛好廚藝的閨蜜那裡得知,豆蔻是一味香料,比如我們吃的火鍋底料中就它的身影;從一位愛好養生保健的女友那裡,我又了解到,手腳冰涼、痛經煩惱,用好豆蔻很重要。女友是那種比較怕冷的體質,冬天手腳冰涼,四季常被痛經困擾。在中醫指導下,每月那幾天都用紅糖、當歸、豆蔻煮水喝,現在情況改善了不少。
升級為媽媽以後,我又從其他寶媽口中得知,寶寶受涼腹瀉,也可以用健脾消食、溫中止瀉的豆蔻餅來治療。取肉豆蔻30克,面粉100克,生姜120克,紅糖100克。肉豆蔻去殼,研為極細粉末;生姜洗淨後刮去外皮,搗爛後加入冷開水約250克,然後絞取生姜汁;将面粉同肉豆蔻粉末以及紅糖,一同用生姜水和勻後,如常法做成小餅約30塊,然後放入平底鍋内,烙熟即可。每日2~3次,每次嚼食1~2小塊,直至寶寶痊愈。
專家點評
豆蔻為姜科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初夏開花,呈淡黃色,果實扁球形,秋季果實成熟呈黃綠色時采下;用時除去果皮,取仁打碎用。果仁白色,具強烈芳香氣。産于亞州東南部的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緬甸以及我國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豆蔻自古以來便是人們烹饪食品必不可少的香料調味品,如清炖雞、紅燒什錦、清蒸全鴨、砂鍋魚、汽鍋甲魚,以及各種火鍋底料等。其色香味美、濃香四溢,為這些菜肴增色不少,可謂錦上添花。
《本草正義》中載:“白豆蔻氣味皆極濃厚,咀嚼久之,又有一種清徹冷洌之氣,隐然沁人心脾。”由于豆蔻的芳香沁人,恰似欲遮還羞的少女,我國古代也将少女比喻為豆蔻。在世界其他國家,豆蔻也有類似的“佳話”。如印度的喀拉拉邦民間傳說,農家婦女們在豆寇開花時節,都要到地裡去撫摸每支開花的豆蔻,否則豆蔻就不會結果。在印度北部的山區,婚禮上的新娘手腕系着一個很精巧的銀質小壺,裡面裝有新郎父母贈送給新娘的豆蔻。據說配戴此物可除心中一切煩惱,逢兇化吉,消除病災。古埃及的婦女則喜歡點燃豆蔻,在具有神奇香味的煙霧中“熏浴”。
豆蔻不僅可作為調味品、香料,還可作藥用。據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豆蔻具有以下五大藥理作用。
⒈鎮靜催眠:豆蔻含有的揮發油能抑制人類的中樞神經,讓人們緊張的情緒放松,盡快進入到睡眠狀态。
⒉抗菌消炎:豆蔻的抗菌功效也特别出色,對人體内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枯草杆菌等多種緻病菌都有明顯的抑制和殺滅作用。
⒊補脾益腎:豆蔻能補脾益腎,對脾腎虛弱及便秘、厭食等有明顯的治療作用;可與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生姜、紅棗配伍,煎煮取汁代茶服用。
⒋抗腫瘤:豆蔻中含有的化合物有抗癌功能。其有效成分能阻止亞硝胺的産生。亞硝胺是一種緻癌物質。
⒌治痛經:痛經時間久了會導緻人體的血脈運行不暢,影響生活和工作效率。用豆蔻、當歸、紅糖一起熬煮來喝,有緩解痛經的功效。
中醫臨症配伍
豆蔻自古以來都是中醫常用的芳香化濕藥。
其氣芳香而溫煦,性味辛溫,入歸牌、胃經,有溫中化濕、下氣止嘔、祛寒止痛之功效,适用于脾胃寒濕氣滞、脘腹脹滿、嘔逆少食、脾胃虛寒、腹瀉冷痛以及食積不化等證。如《名醫别錄》載:“本品溫中,主心腹痛,嘔吐,去口氣臭。”《用藥法象》載:“調中補胃,健脾消食,祛濕除寒,止胃痛。”
用于脾胃虛弱、寒濕郁滞、不思飲食等證,常與自術、砂仁、陳皮等配伍;治胃痛,可與木香、香附、延胡索等藥同用;溫中止嘔,用于寒濕阻胃、氣逆作嘔,常與吳萸、半夏、生姜等配伍;治虛寒久瀉(慢性菌痢、慢性結腸炎),常與木香、柯子配伍。
(文/歐陽軍 副主任中醫師 )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關注《家庭醫學》公衆号,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