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後海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 ,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北京後海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央視網消息:62歲的胡師傅在北京後海擺攤兒已經有七八個年頭了。他用夾雜着安徽方言的普通話跟道邊兒上來來往往認識不認識的人打着招呼,但手裡的活計始終沒停下來。
一把并不精巧的刻刀和一小塊墊在膝蓋上的舊車胎,撐起了這個不足一平米的小攤兒。聊起這個小攤兒,胡師傅說,他從來沒想過,一個老農民進城後還能在北京謀一份自在的生活。
心頭大事
幾個老頭兒聚在胡師傅的小攤兒旁,你一言我一語地聊着。有人說話時,其他幾個人都會配合着點點頭,或發出“嗯”的聲音表示贊同或捧場。
有人聊着年輕時的意氣風發,有人感慨提前退休的遺憾,有人憶苦有人思甜,還有人講着上山下鄉時的知青歲月。講到熱鬧處,胡師傅也會跟着大笑起來。
與這些老頭兒不同的是——他們大多是住在附近的本地人,而胡師傅則要每天從昌平坐一個多小時的車過來。
“到陌生的地方就不行了,不像孩子們在網上一搜,他就搜到了,但是我們就不行了,非要把路跑熟了才敢跑。”
多年前,胡師傅的妻子因為乳腺癌手術在北海附近住院,他在去醫院的路上常常會路過這裡,一來二去便走熟了。
胡師傅給遊客介紹自己的手工作品。孫曉媛/攝
剛來北京的時候,因為不識字,也看不懂站牌指示,一上街,他就發懵。現在,雖然已經會用手機掃碼上下車了,但沒有去過的地方他還是有點怕迷路。
來北京,是為了給妻子治病,同時也是為了陪在兒子身邊,看着兒子結婚成家。這兩件事,都是胡師傅的心頭大事。
為了養家糊口,他賣過一年麻辣串,入不敷出,後來又輾轉幾個學校,幹保潔。幾年後,因為學校把保潔業務整體承包了出去,當時55歲的他也就“失業”了。
在還沒開始擺攤兒的時候,胡師傅白天上班,下班後再去超市打工,一直到晚上十點,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三年。
“那幾年,頭發都快掉完了。”他摘掉帽子,低頭用手指了指發量稀松的頭頂。
妻子先後做了兩次乳腺癌手術,總共花了十幾萬元,因為當時沒有入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他自己買的保險最後隻報了七千塊錢。
“那時候也流眼淚……”他停下手裡的活兒,歎氣。
如今,距離妻子第一次手術到現在已經過去十幾年了,當初看病借親戚的三萬塊錢,兩年後他就還清了。
孩子雖說也沒認真讀書,但好在勤快,現在在一家飯店打工,兒媳婦也懷孕了,預産期就在春節前。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他的心裡也漸漸踏實了。
在記者采訪的不到半個小時,胡師傅已經賣出去了130塊錢的東西,包括木刻的發簪還有一些動物形狀的小飾品挂件。
“一個普通的老農民跑到北京自己生活,我就感覺自己就不錯了。”他絲毫不掩飾心裡的驕傲。
“萬一呢?”
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初的胡師傅,作為家裡除了父親以外的唯一男勞力,他從七八歲開始就幫家裡放牛。
後來随着年歲漸長,父親認為他應該學一門手藝,于是二十歲的他開始跟着村裡的老木匠學木工。因為勤快又機靈,他的手藝很快超過了老師傅。
不到半個小時,胡師傅已經賣出去了130塊錢的東西。孫曉媛/攝
“反正我手是不閑的,啥活兒都幹,也學得快。”
但在那個物資匮乏的年代,他除了走街串巷給街坊鄰居的舊家具修修補補外,似乎用處也不多。于是成家後,他又跟妻子開始琢磨着做豆腐。
回憶起年輕的時候,他再次感慨。白天幹農活兒,晚上泡豆子、熬豆汁、篩豆渣,忙的時候連續三四個晚上都睡不好覺。豆腐做好後的第二天一大早,妻子就挑着擔子沿村叫賣。
“一百多斤的豆腐,用扁擔挑在肩上,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想起這段過往,他仍然覺得虧欠着妻子。
遵循着祖祖輩輩“勤勞緻富”的教導,這麼多年來,胡師傅始終在尋找改變命運的另一種可能,他把這種可能稱為“萬一”。
“萬一成功了呢?”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農村大刀闊斧改革的進程中,他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買拖拉機。
“那時候想搞個二三千塊錢,費大勁兒了,都是借的。”他停下了手裡的刻刀,一臉認真。
最終,左思右想後,他和妻子一家挨着一家借,湊了三千塊錢,買了那輛拖拉機,而也正是這輛拖拉機再次改變了全家的生活境遇。
有了車以後,家裡的八九畝莊稼田省了不少人力,他有空就去幫人家插秧、打零工,日子漸漸好了起來,手頭寬裕後,沒過兩三年買車欠的錢就全部還清了。
回想走過的這大半生,胡師傅并沒有太多遺憾。他現在隻想着怎麼把這些雕刻的産品再多擴充一些品類。
花甲之年
在後海擺攤兒七八年了,胡師傅的小攤兒迎來送往過很多人,其中也有不少外國遊客。他不再像49歲剛來北京時那般拘謹。不管是對本地人還是外地人,現在的他看起來更像一個張弛有度的“老江湖”。
60歲的楊大爺拄着拐從饅頭店晃晃悠悠地過來了。二十多年前,因為突發腦溢血,導緻半身不遂,600米的路他要走40分鐘。此後除了去醫院,楊大爺大部分時間都會借着買饅頭的這段路鍛煉行走。
楊大爺每天在固定時間從胡師傅的小攤兒旁路過,然後在返回的路上再次打個招呼。他們彼此熟悉,卻也不算太熟悉。
北京後海,一名工人正在打撈浮在水面的水草。孫曉媛/攝
68歲的王大爺在幾個老頭兒中間算是比較顯眼的了。個子雖然瘦小,但是在格子衫和卷邊牛仔褲,以及一個斜挎棕色小皮包的穿搭下,整個人看起來很精神。
退休後,王大爺的日常生活基本就是畫畫、寫字,繞着後海散散步。他一生未婚,至今還是單身。
當出生在同一個時代的年輕人逐漸變老的時候,那些曾經因為地域、身份甚至職業差異而看似不可能的交集,如今正在胡師傅身上發生着,哪怕隻是坐在一起聊聊天。
在這裡,他遇到過很多花甲之年的同齡人。有人發達,有人落魄、有人纏綿病榻,也有人自力更生,但大部分人一生都是這樣平平淡淡地度過。不管最終走向哪種生活,醫保和養老金對于老年人來說,無疑是一份生活的底氣。
胡師傅告訴記者,按農村标準自己今年已經開始領取養老保險金了,一個月220塊錢。等妻子到領取年齡後,也同樣每個月能領到220塊錢。而且,家裡的地已經租給了村裡的種田大戶,每年也有一定收入。
經曆過貧窮年代,胡師傅時刻感慨生活中翻天覆地的變化。
無人機打藥、機械化種植、四通八達的交通、食材豐富的三餐,以及坐在北京風景如畫的後海邊兒,聊聊天、動動手就能掙到錢日子,是他曾經想也不敢想的生活。
“你生活要好了,心裡面能不痛快嗎?我是一個農村正規的老農民,跑到北京自己謀生活,現在肯定滿意。”他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