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姐姐九十一歲,他八十二歲。他一如既往地照料她,在古老的盧瓦河畔,他們父母早年居住過的老屋,“時光的流動有着一種秘密的沖動”。老人說,“人們絕不會重建死亡所毀去的親緣關系。巴黎被掏空了,不再是相逢的年代。”(《盧瓦河畔的午餐》,華東師大出版社)血緣關系呼喚這位老人回到聖·弗洛朗,那是他的義務。他必須呆在那正在慢慢老去的姐姐身邊。這位照顧姐姐的老人,正是在二十世紀法國被譽為“最後一位古典作家”的朱利安·格拉克。
一 離群索居的作家
作家、藝術家往往“六親不認”,他們摒棄家庭倫理道德,理由似乎也站得住腳:犧牲個人的生活以成全不朽的藝術作品,豈不是孝敬了人類的精神祖先——文化的傳承?當然其中也有現實的原因,不為世俗親情牽絆,或許就可以集中精力潛心創作詩人裡爾克便是如此。孤獨和沉思默想似乎是形成詩歌深度的外在條件,他離開妻子和出生不久的女兒,獨自漫遊在精神的世界。這裡并沒有非議裡爾克的意思,隻是陳述一個事實。令人擔憂的倒是,抛棄兒女情長的決絕舉動,會成為一個不錯的幌子,給藝術家的自私找到難得的借口。
朱利安·格拉克(Julien Gracq)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巨擘,“超現實主義第二次浪潮”最隐蔽的旗手,被譽為法國文壇中最低調的作家之一。
少年時曾就讀于著名的貴族學校亨利四世中學,後進入以培養精英而著稱的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主修曆史與地理。年輕時,格拉克深受超現實主義影響,所著的《安德烈•布勒東》一書一直是研究超現實主義的重要專論。可是他本人并不想歸屬于任何文學流派,而是匠心獨運,自成風格。1938年發表處女作《阿爾戈古堡》。1951年寫的《沙岸風雲》獲得龔古爾文學獎,被評論界譽為戰後法國文壇的一朵奇葩。但格拉克認為,文學活動與社交和功利毫無關系,因此他拒絕領獎。除了長篇小說,格拉克還娴熟地運用多種文學體裁進行創作,著有散文詩《巨大的自由》(1947),劇作《漁夫國王》(1948),随筆《首字花飾》(1967)和《邊讀邊寫》(1981)等。格拉克在文學上的巨大成就和獨立傲世的人格使他在法國文壇享有極高的地位。
圖書介紹
“法國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格拉克繼《首字花飾》後發表的又一文學随筆,全方位勾勒出極富想象力的超現實主義文學版圖
《邊讀邊寫》
[法]朱利安·格拉克 著
顧元芬 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邊讀邊寫》是法國當代著名文學大師格拉克繼《首字花飾》後發表的又一文學随筆,由一篇篇短小的散文斷片組成。在書中,有格拉克對文學與繪畫、文學與曆史、文學與電影之間關系的思考,又有他對司湯達、巴爾紮克、福樓拜、左拉、普魯斯特等文學巨匠及其代表作品的分析與評價,全方位勾勒出格拉克極富想象力的超現實主義文學版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