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着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目送》
提及背影,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那個有點肥胖的、蹒跚着去買橘子的背影,打開了多少人的淚腺開關。
這篇寫于1925年的回憶性散文,記叙的是朱自清離開南京去北京求學,父親送他到火車站,并細心照顧他上車的一個故事。現在,離家去外地求學,已經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小事,甚至出國求學也變成了一件小事。然而,就是這麼一件父親送行的場景,在朱自清筆下,将父親深沉的愛慢慢鋪開。
通篇一千多字的小故事,因為它樸素的語言,細膩的感情,編入教材中,成為一代代的中學生誦讀的名篇。
1.我們讀《背影》裡深沉的父愛
1917年,朱自清的祖母過世,父親任徐州煙酒公賣局局長的差事也交卸了。時逢亂世,謀生艱難,家裡靠着典賣補足虧空、借錢辦喪事,想來如此慘淡的生活,對父親來說也是打擊吧。
父親要去南京謀差事,原本已經跟熟悉的茶房說好,由他送我去。當時的朱自清已經二十歲,并且北京往來過兩三次,本也不必父親親自去送。
進車站之後,父親的一系列動作是文章描寫的亮點和重點,“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還有之前,“忙着看行李”,“忙着向腳夫講價錢”,“給我揀定靠車門的一張椅子”,“囑我路上小心”,父親忙碌着操心着,仿佛有講不完的挂念,最後卻隻有一句“路上小心”。一個沉默寡言,卻又充滿對兒子關愛的父親形象躍然紙上。
朱自清能夠将當日父親的穿着打扮記得清清楚楚,将父親費力買橘子的動作和神态看的明明白白,甚至在看到父親的背影,眼淚很快流下來,父親回來時“我趕緊去攙他”,想必内心也是被觸動了,不再是一味地認為完全沒必要,不再是自作聰明的認為父親的囑咐是多餘而無用。
生活的艱難,祖母的離世,父親的差事還沒有着落,這樣的條件下,父親仍舊給出他的關心和愛護。而我也體會到父親的用意,即使後來父親因為家庭瑣屑對我不同往日,在看到父親的來信時,晶瑩的淚光中,仿佛又看見了那個肥胖的、青布馬褂的背影。
生活中的細小的事,都包含着父母對我們的愛。而我們,年齡尚小時不同,年齡稍大時不以為意,等到看懂父母的愛護,父母都已經老去。
“背影”成為朱自清忘不掉的關于父親的回憶,而我們在還有時間時,用行動直接回應父母的愛吧。
2.季羨林讀《背影》裡的倫理大愛
讀完《背影》,我們仿佛透過朱自清筆下,看到一個生活失意、肥胖的父親,費力的給兒子買橘子,看到一個明白父親不易,感動、惦念父親的兒子。這種父子親情是直觀而且深切的,也容易讓我們推及自身,發現身邊的父母親情。
可是,除了親情外,我們還能讀到别的嗎?似乎沒有。然而,在讀季羨林的作品時,發現了他對這篇文章的一些随筆,思考内容之深是我們不及的。
季羨林先生提到,“要想真正理解這一篇文章的涵義,不能不從中華民族的文化,中華民族的曆史談起”,從文化和曆史,如何理解?
《背影》一文表達是父子情,而這是三綱中“父子綱”的真谛,即父慈子孝。古來以孝治天下,這是曆史上社會穩定、文化傳承的精義綱紀。季羨林先生說,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不能把眼光局限于一情一景,而是要放長遠,遠到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才能體會到這篇名文蘊含的真精神。
難道“三綱五常”不是傳統文化的糟粕嗎?我們不是舍棄了嗎?那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種“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跟《背影》有一丁點的關系嗎?
陳寅恪先生在《王觀堂先生挽詞》的《序》裡說,中華文化的定義,見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三綱,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婦。六紀,指的是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雖然有一些觀點迂腐,是糟粕,但并不代表它沒有意義。
同樣,在香港學者饒宗頤教授的一篇訪問裡,他也提到“中國文化所以能延綿數千年,仍有如此凝聚力量,實乃受兩個因素所驅使,一是文字,二是綱紀,即禮也。”而“禮”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學問,正是有了“禮”的基礎,才有了社會的秩序和穩定。
我們要想社會穩定、人際和諧,是需要一定的倫理道德的,而綱紀就是基礎的制約手段。從這一層意義上來理解,我們看《背影》的父子和諧,也可以透過《背影》看到更大宏觀的家國天下的綱紀,這才是季羨林先生看到的倫理大愛。
3.經典,是需要常讀與思考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通過細膩的描寫,樸實的語言,給我們展現出一幅寡言的父親深愛兒子的表達畫卷,讀來清淡質樸,卻充滿深情。
中國著名曆史學家吳晗表示,《背影》雖然隻有一千五百字,卻曆久傳誦,有感人至深的力量,這邊短文被選為中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了。
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要想追求道,首先要做的的就是孝悌,也就是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正是這種倫理大德,是構成社會穩固的基礎。
一個背影,拉近了朱自清和父親的距離,即使相隔千裡,纏身于家庭瑣屑之事的父親,“也會慢慢忘卻我的不好,隻是惦念我”。而朱自清先生,飽含思念的淚水中,也會想起那個肥胖的、蹒跚着去買橘子的父親。
一篇教材中的課文,我們讀出了父愛,季羨林先生讀出了社會倫理綱紀,這是思考深度的差距,更是文化積攢底蘊的差距。
正如季羨林先生說,我們不能目光短淺的隻欣賞真摯感人的父子情,更要從基本的故事、感情中讀到曆史和文化的韻味。而我們之所以還沒有讀出來,是因為我們的積累還不夠。
經典的傳世之作,如果我們隻是簡單的一掃而過,這會是對它們的浪費和不尊重,而要真的從中有所感悟,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以及時常讀一讀。畢竟,随着時間閱曆的積累,我們的思想也在成長。
一篇《背影》,是親情,而又不止是親情。
常讀,多讀,不要讓經典蒙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