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9點多,吃完早餐後,64歲的蘇先生在村裡散步時,突感腹部一陣陣悶脹不适。
初時還不覺得嚴重,但走着走着,肚子越來越不舒服,甚至出現隐隐作痛感。
許是“老胃病”又犯了,蘇先生歎道,散步的閑情逸緻也蕩然無存。
匆匆回了家,蘇先生和往常一樣拿出胃藥就往嘴裡塞。
按蘇先生平時的經驗,吃胃藥後大約1小時,腹痛就能逐漸緩解。
左右無事,有心想看看報紙轉移注意力,但肚子的悶痛感一直将部分心神牽走,報紙也看不下去了。
肚子的情況時好時壞。
臨近中午,距離胃藥生效時間已經過去将近1個半小時,但腹痛仍然沒有完全緩解。
蘇先生本打算中午吃點粥将就一下便到醫院去看看,但還沒開始行動,就接到村大隊的電話:中午收割機就過去,一會就輪到你家收稻谷了。
在南方農村,以前收稻谷都是人工,現在一到季節都是外地人過來操作,每畝地大概100-120元。
蘇先生自然不想錯過,收稻谷對農民來說是頭等大事,中午草草吃了點粥,就騎摩托車趕到地裡。
随着收割的進展,蘇先生揮汗如雨在田間忙碌着,一時間倒忘記了疼痛。
傍晚6點多回到家,還洗了個熱水澡将一身泥土沖刷幹淨。
溫熱的水,可以将一身疲憊沖散,但安靜下來後,腹痛卻如跗骨之蛆一般,一直讓蘇先生倍感不安。
“要不就去醫院看看吧!”蘇先生的妻子不忍道。
“先不急,我再吃點胃藥看看。”說着就拿起床頭的胃藥,順帶還吃了一顆止痛藥。
又過了一個小時,一陣陣的腹痛直沖大腦,蘇先生隻覺得頭暈目眩,中午吃的粥、傍晚吃的藥都一并嘔了出來。
妻子見狀不由大急,想也不想就打了120電話。
因為家離醫院太遠,急救車一個來回,在路上又耗去一個小時。
晚上8點半,蘇先生在妻子的陪同下這才來到醫院。
當晚急診科值班醫生,正好是胃腸外科輪轉出去的醫生,對腹痛的診療極有經驗。
三兩句問話,配合腹部檢查,急診科醫生很快得出病因:嵌頓疝!
臨床上将體内髒器或組織通過薄弱點、缺損或空隙離開其正常解剖位置進入另外一個地方,稱之為疝,即人們口中的“疝氣、小腸氣”。
蘇先生右下腹近大腿根處反複出現包塊已經有5年,平時站起來就脹大,睡平後就消失,一直不痛不癢,相安無事,所以也沒有處理。
殊不知,蘇先生口中的“不痛不癢”,卻是他的錯覺。
前文提到蘇先生的“老胃病”,有很大可能是疝氣凸出來後引起的腸梗阻,繼而出現腸絞痛,他把這個症狀當成了“老胃病”卻不自知。
蘇先生出現腹痛時間已經有12小時,急診醫生判斷,很大可能出現嵌頓腸管缺血壞死。
你這個要盡快住院急診做手術,越快越好!
聽出急診醫生嚴肅的語氣,蘇妻頓覺不妙,一時間便已六神無主。
關鍵時候,還是蘇先生拍闆:聽醫生的,打電話叫兒子回來。
蘇先生的小腸經過右下腹腔隙凸出腹腔外,形成嵌頓(被夾住)。疝發生嵌頓後,被夾住的小腸會因受壓而使靜脈回流不暢,繼而導緻小腸淤血、水腫。
這時候,如果能及時手術将受壓腸管松解,病變腸管可恢複正常。
如果嵌頓時間>6小時,則會導緻被卡壓的小腸嚴重缺血,喪失蠕動能力,繼而變黑、壞死。
如果再不及時處理,壞死的腸管破裂就會引發膿毒血症、休克,甚至死亡!
當晚,胃腸外科的醫生就為蘇先生急診做了手術,術中觀察被夾住的腸管已經發黑、失活,于是做了小腸部分切除、吻合,再修補疝囊腔隙,以防小腸再次跑出來。
一直忙碌的淩晨三點半,手術才順利完成。
次日,當蘇先生醒來後,被告知已經切腸了,頓感後悔:如果早上就到醫院看,就不會落到這般境地了。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這個病前前後後要花多少錢?這是蘇先生除了病情外最關心的問題。
“你種一年的水稻,能賺多少錢?”醫生不答反問。
除去人工、種子、肥料、收割,大概能賺個四千多吧!
那你今年的稻谷白種了,除去醫保報銷,自己也要付四千塊左右。
聽聞此言,蘇先生扭過頭長歎了一聲,嘴裡好似塞了顆黃連--有苦說不出!
好在最後能順利出院,沒有出現切口感染、腸瘘等嚴重并發症。
警示:
1、有些腹痛是疝氣引起的,而病人卻一直以為是胃病,既受了苦,又耽誤了治療;反複腹痛、身體出現異常包塊,還需及時找醫生看看。
2、突然腹痛,且持續時間>4小時,一定要到醫院就診,來得越遲,損失越大,并發症越多。
3、平時多注意身體異常,積累醫療常識,關鍵時刻不迷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