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左傳主要記錄有哪些

左傳主要記錄有哪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0 01:24:21

《三國演義》中我們知道關羽喜好春秋,其夜讀春秋的景象也為我們留下了一個經典的關羽形象。

而在正史中,這部春秋便是《左氏春秋》。

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三國志·關羽傳》裴松之注)

無獨有偶,西晉主持滅吳之戰的杜預也喜好《左傳》“有左傳癖”。

南宋名将嶽飛更是從《左傳》中領略出戰略戰法:“用兵在先定謀,栾枝曳柴以敗荊,莫敖采樵以至絞,皆謀定也”。(《宋史·嶽飛傳》)

注:栾枝曳柴指的是晉楚城濮之戰。莫敖采樵指的是桓公十二年,楚國屈瑕伐絞國,采用的計謀。莫敖是楚國官名,類似大司馬。

古代諸多名将為何喜歡看《左傳》?

左傳主要記錄有哪些(被諸多名将喜歡的左傳)1

《左傳》是一部史書,而史書便是過去的經驗總結.而記錄了大量戰争的《左傳》,其中便有足夠的戰争經驗供後世名将揣摩學習。這便是曆代名将對《左傳》愛不釋手的原因所在。

《左傳》通過對戰争的記錄描寫,以及後代名将對其喜愛的程度,表明了對軍事也有相當的影響力。

《左傳》将戰争以最樸素的方式展現給我們,我們通過《左傳》中記錄的戰争戰事,來看看《左傳》的軍事思想。

左傳主要記錄有哪些(被諸多名将喜歡的左傳)2

重視民心在戰争中的作用。

重視民心幾乎貫穿整個《左傳》。

僖公十九年“民,神之主也”。民心向背決定着戰争勝敗的走向。

成公十五年更是直接寫到:“無民,熟戰?”沒有人心支持,君主連如何打仗?民心才是戰争勝負的關鍵。

例如僖公二十七年,城濮之戰後,有人認為楚國戰敗是由于“非神敗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實自敗也”。

晉文公在城濮大敗楚國,擋住了楚國威逼中原的勢頭。《左傳》稱其“一戰而霸,文之教也”。

那麼晉文公教了什麼?文公使民知義、知信、知禮

晉文公通過對百姓的指導教育,使“民聽不惑”後,“才能用之”。有了百姓的幫助,晉文公才能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

當然城濮之戰的原因不止這一點,這裡隻是将關于民心記述列出來,下文我們還會繼續用城濮之戰的例子。

左傳主要記錄有哪些(被諸多名将喜歡的左傳)3

相比晉文公,晉國的前任君主晉惠公便是失去民心的典例。

秦晉韓原之戰的起因,便是晉惠公失約于秦國。晉大夫莊鄭曾勸過晉惠公:“背施,幸災,民所棄也。”(僖公十四年)

失去民心,便是《左傳》對晉惠公敗于韓原原因的總結。

《左傳》對民還有一個态度——忠。

一般我們所說的忠,多指下級對上級的忠心。比如孔子的的“臣事君以忠”。而左傳的忠是上對下的忠,即君主忠于民,

“上思利民,忠也”(桓公六年)

楚國長期攻伐随國,随國季梁指出哪怕君主國家财富再多,民心不歸附,戰争也不會赢。

随侯于是修改治民政策,改為“忠民”,使得“楚不敢伐”。

左傳主要記錄有哪些(被諸多名将喜歡的左傳)4

左傳中的戰略戰術

1.掌控戰機,搶先攻擊敵人。

齊魯長勺之戰,魯軍實力不如齊軍,但曹刿主動掌握戰機,利用敵我氣勢變化,來赢得戰争。當魯侯還在納悶怎麼赢了的時候,曹刿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掌握的戰機便是“彼竭我盈之時”。

一場戰争,什麼時候打,怎麼打打都大有學問。

若沒有合适的戰機怎麼辦?伍子胥:我們自己創造。

吳楚的柏舉之戰,便是吳國精心準備後的一場勝利。

吳王阖闾問伍子胥怎麼伐楚。

伍子胥答道:“我們将軍隊分為三師,每次派一師去攻打騷擾楚國。楚軍迎戰,我們便退。楚軍退回去之後,我們便派另一師繼續。這樣輪流幾次之後,便會有攻打楚國的機會了。“

楚執政衆而乖,莫适任患。若為三師以肄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罷之,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

伍子胥這個戰略的核心目的便是疲楚,在楚國疲于奔命的時候,為吳國營造伐楚的戰機。

于是“楚自昭王即位,無歲不有吳師”。

吳國一直執行這個戰略,最終吳國在魯定公四年尋得戰機,在柏舉戰敗楚國。

左傳主要記錄有哪些(被諸多名将喜歡的左傳)5

若說曹刿是在防守中尋得戰機,那麼伍子胥便是在進攻中尋得戰機。二者方式不同,目的卻一樣,都是為了赢得戰争。

對于失去戰機的例子,便是有名的泓水之戰。此戰中宋襄公死守舊規,講究“不鼓不成列”,結果錯失戰機。宋軍本來實力就弱于楚軍,又不審時度勢,貿然開戰,戰敗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左傳》中提到的“先人有奪人之心”,也是掌握戰機的描述。這一現象也昭示着春秋時代戰法的改變。

春秋以前兩軍交戰,都是彼此排好隊列,然後雙方擊鼓開戰。好比長勺之戰中,齊軍擊鼓準備,但魯軍也擊鼓之後,齊軍才能進攻。

注:長勺之戰發生于齊桓公稱霸前,這一時期也是異族侵犯中原諸侯最美、頻繁的時候,諸侯與戎狄的戰争自然不同于諸侯間的戰争,戰争的形勢由此改變。後來随着生産力發展,諸侯開始了兼并掠奪。

之所以采取如此戰争方式,因為當時諸侯間的戰争更類似一種“競技”,多是為了解決某一争端,而非為了兼并掠奪。因此戰争的結局便是誰赢了,便是誰提出“争端”的解決辦法,敗者無條件聽從。

但到了春秋之後,諸侯争霸。戰争的目的便成了兼并、掠奪。戰争性質的改變,使得各國的統帥發空心思的想要取得勝利。便有了各種各樣的戰略、計謀。

左傳主要記錄有哪些(被諸多名将喜歡的左傳)6

兩軍交戰全軍出擊固然爽快了,但能赢嗎?什麼時候能打,什麼時候不能打,都是将帥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先人有奪人之心”就是讓将帥在敵人沒有準備或準備不當的時候發動攻擊。昭公二十一年,宋吳鴻口之戰。齊吳聯軍就是趁吳軍遠來為定的時機,整軍出擊,在鴻口擊敗吳軍。

把握戰機指的是主動攻擊,在《左傳》還提到了與他相對的防守思想,那便是“有備不虞”。

平時有備,防患于未然,這便是《左傳》的“居安思危”。

戰時有備,不給敵人可乘之機,首先在保護好自己的情況下,伺機進攻敵人。

晉楚邲之戰中,晉國便是沒有做到“有備不虞”,被楚國突襲擊敗。

左傳主要記錄有哪些(被諸多名将喜歡的左傳)7

2.戰争中需要攻擊敵人的弱點

這個虛弱之處既可能是防守不當的地方,也可能是實力薄弱的地方。

《左傳》桓公四年,周桓王率領的陳蔡衛三國聯軍伐鄭。

鄭莊公采取的應對策略便是先攻擊陳國。為何如此選擇?因為“陳亂,民莫有鬥心,若先犯之,必奔”。

陳國正在遭遇内亂,軍心不穩,這便讓陳國成為聯軍的“薄弱環節”,攻敵之弱,擾亂聯軍陣型。打退陳國,聯軍便散了。

結局自然是鄭國大勝,鄭莊公也憑借此戰成為了春秋第一霸。

《左傳》成公十六年,晉楚鄢陵之戰。苗贲皇言對晉厲公說:“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于王卒,必大敗之。

這也是典型的先滅其弱小的左右二軍,然後集合全軍攻擊最強的中軍。

田忌賽馬中,孫膑也是利用這一戰略,并加以延伸,增加了以誘餌拼掉敵軍的“主力”的策略。

田忌的下等馬便是誘餌,将對方的上等馬對掉。以優勢馬欺負對方的弱勢馬,自然勝利。

左傳主要記錄有哪些(被諸多名将喜歡的左傳)8

3.驕兵必敗

我們在後世戰争中,見過很多的驕兵必敗的案例。曹操在赤壁之戰中也有“驕兵”的意思在内,否則他也不會不探清楚長江虛實,就貿然進攻。

《左傳》中更是同樣記載了驕兵必敗的案例。

桓公四年秋,“秦師侵芮,敗焉,小之也”。小之即自大輕敵。

襄公十一年,晉國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中原絕對的霸主。可是卻在栎被秦軍打敗。《左傳》稱:“晉師敗績,易秦故也”。易秦便是小瞧了秦國。

”驕兵“戰略的本質便是打消敵人的”有備不虞“。為己方創造有力戰機。施行的過程中又會示敵以弱,将自己弱點主動暴露給敵人,打亂敵人部署,引到敵人進攻。

這些戰術指導都是環環相扣,并非單獨一個就能打敗敵人的。

左傳主要記錄有哪些(被諸多名将喜歡的左傳)9

4.戰前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最後我們還是以城濮之戰為例。

當宋國向晉國求救之後,晉國沒有立即發兵救援,而是君臣首先确立作戰目标以及作戰方略。

作戰目标也是晉國的指揮方針,即“報施救患,取威定霸”。作戰方略便是伐曹、衛,引導楚國來救援,以此來解決宋國危機。

目标、行動方案都定好之後,便是整軍、人員安排。

于是乎蒐于被廬,作三軍。謀元帥。(僖公二十七年)

城濮之戰中,晉軍的指揮便是用到了上述幾項戰術特點。

晉軍先退避三舍,以驕楚軍。

楚國聯軍中陳蔡二國最弱,位于楚國右軍,晉軍便讓下軍首先攻擊楚軍弱點——右軍,将其擊敗。

對強大的楚中軍暫時不管。晉将把楚左軍引向戰場後方,使得楚中軍、左軍脫節,不能相救。然而晉國集中上、中二軍兵力打敗左軍。

最後剩下子玉強大的中軍獨木難支,隻能退去。

晉國戰前的充分準備,再加上在戰場的出色發揮,是赢得戰争的關鍵。

左傳主要記錄有哪些(被諸多名将喜歡的左傳)10

結語

若說《孫子兵法》是一部戰争理論巨作,那麼《左傳》便是一部戰争實例巨作,通過對對大量戰争的記錄,給後代人提供豐富的戰事實例,讓其自己去中參悟。

《左傳》确實是一部值得誦讀的經典之作。尤其是喜歡軍事的朋友,可以讀一讀,品一品,看看2000多年前,我國古人的戰争智慧。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