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前來觀看月壤。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納、軒慧
上周末,深圳博物館幾乎被擠爆了,原來是珍貴的“月壤”正在這裡展覽!這可是 “嫦娥五号”探測器從月球上采集回來的珍貴樣本,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一睹芳華。“月壤”從當天起加入到深圳博物館“眼界——人類觀天手段之沿革”展覽之中,将持續至9月12日。
從國博引入的百克月壤将在深展出
為豐富孩子們的暑假生活,深圳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和上海科技館聯合主辦了 “眼界——人類觀天手段之沿革”展覽,展覽地點設在深圳博物館曆史民俗館。此次展覽是深圳博物館精心策劃、打造的年度科普大展,展期将跨越暑期,持續至9 月12日結束。本次展出有渾儀複制品、隕石、天文古籍、郵票、古董望遠鏡等 200 餘件珍貴展品,其中來自英、法、德、美等國的 40 餘架 18 世紀以來的西方古董望遠鏡為全國首次大規模展出,是展覽的突出亮點。從上周末開始,100克的“月壤”正式加入到這個展覽裡面。
深圳博物館天文專家李百樂博士介紹:月球表面不是堅硬的岩石,而是覆蓋了一層松散的土壤,科學家稱之為 “月壤”。對月壤的認識和研究是月球探測,以及未來建立月球基地、利用月球等不可或缺的基礎。
據介紹,月壤的用途原則上将分為永久存儲、備份永久存儲、研究和公益四種基礎用途。除了進行科學研究之外,一部分入藏國家博物館,進行公衆科普教育;一部分将按協議與有關國家和世界的科學家共享;也有一部分按照國際慣例,可能作為國禮相送。本次展出的月壤即是從中國國家博物館引入的。
策展人教你怎麼看月壤
因為此次在深博展出的月壤隻有100克,且被安置在特殊的容器中,所以一定要仔細又仔細方能将月壤看個真真切切、明明白白。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觀衆們将月壤的展櫃裡三層外三層圍了個水洩不通。大家都睜大了眼睛,屏氣凝神地欣賞月壤。
有的觀衆就表示,看了半天,沒看明白月壤究竟在哪兒。對此,李百樂博士告訴記者,這個盛放月壤的容器“水晶樽”也大有講究。“月壤存放在水晶樽中間圓球的下面,黃色金屬圈裡面灰黃色的部分就是月壤。”李百樂說。“其實就是把月壤放在一個平面的小盒子裡,然後兩面放上相當于放大鏡的半球。如果不用放大鏡,觀展效果肯定不如現在。主要是球體放在樽裡顯示,離觀衆有點遠,所以要看得很仔細才行。”
這個盛放月壤的容器——水晶樽,也有一段“背後的故事”。據了解,這個月球樣品的容器材質為人造水晶,整體造型借鑒自國博館藏的系列青銅“樽”造型,以體現穩重大方之感。整體外部造型高38.44cm,象征地球與月亮間的平均間距384400km,整體外部造型寬22.89cm,象征嫦娥五号自發射到返回的任務時長22.89天,從時空兩個緯度展現中國探月領先地位。
内部造型由地球、中國地圖、月球、月壤等組成。月壤儲存在中心部位的空心夾層球體造型之中,通過填滿在其中的月壤得以呈現形似月球的造型特征。下部地球造型磨砂透光,其中國地圖造型透光突出,象征華夏大地對月亮的長久情意。特别是容器内設計了地球與月球間相隔9.9cm,取意古人所描繪的“天有九霄”,寓意中國探月突破極限、跨越“九重”,珍貴的月壤與精心設計的容器相得益彰。
延伸閱讀
月壤形成的主要原因
月壤形成過程沒有生物活動參與,沒有有機質,還極度缺水幹燥;組成月壤的礦物粉末基本是由隕石撞擊破砰形成,因此,粉末顆粒的銳角十分鋒利。另外,月球表面經常被隕石撞擊,巨大的能量會使月表一部分物質熔融,形成玻璃,還有一部分物質氣化,再重新凝結,成為月壤組成的一部分。
月壤與土壤有什麼區别
月壤與土壤相比,首先是形狀不同。月壤大部分是由岩石碎粒和隕石、礦物組成,再加上月球沒有水,所以月壤一般是幹燥的粉末狀。
而地球上的土壤由于含有水分和有機物,所以是泥土狀;其次,組成成分不同。月球土壤大部分由礦物質和岩石粉末組成,不含有微生物和有機物,而地球上的土壤除了含有礦物質之外,還含有有機物和微生物、水等;最後,功能不同。月球的土壤中含有各種豐富的礦物質,從中能夠獲取到豐富的資源,但是不能種植,而地球的土壤中礦物質的含量沒有月球的豐富,但是可以進行種植。
來源: 廣州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