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讀懂這4個不

讀懂這4個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4:04:24

讀懂這4個不(讀懂這4個不)1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一帶一路”建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兩個區域發展戰略并提。報告指出,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全方位外交布局營造良好外部條件;“一帶一路”建設是形成陸海内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的重點;“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國際合作新平台。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倡議是構建新時代我國全方位開放格局、外交布局的重大舉措。這是關于“一帶一路”倡議最準确的定位。講好“一帶一路”故事、順利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必須立足這一定位,全面、準确、深入地理解把握和貫徹實施。

“一帶一路”是倡議而非戰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四次提及“一帶一路”,都是使用“倡議”、“建設”。但是在許多公開出版的著述中,“一帶一路”卻被定位為中國的一項戰略。比如,将“一帶一路”定位為中國纾解“馬六甲之困”的能源戰略;将“一帶一路”定位為中國對沖美國TPP的“西進戰略”;将“一帶一路”定位為中國輸出過剩産能的“産業升級戰略”等。這些“戰略”定位不僅無助于向國際社會闡釋清楚“一帶一路”的理念、原則和目标,反而放大了國際社會原本對中國存有的防範、警惕、憂懼心理。

從字面意思看,在中國的語境中,“戰略”一詞主要用來指對一件事情的全局謀劃或長期規劃,以實現一個遠大目标。發展戰略、戰略布局等就是在這一意義上使用的。但是,“戰略”一詞的英文翻譯“strategy”卻是軍事術語,意指軍事将領指揮軍隊作戰的謀略。也就是說,“戰略”一詞在中英文語境中的含義存在明顯差别,為了正确定位“一帶一路”,應該慎用或不用“一帶一路”戰略的提法,而代之以“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提法。在具體研究、宣傳“一帶一路”時,也要避免各種“戰略式”的解讀,以避免不必要的誤解。

“一帶一路”本來是中國發起的倡議,希望用創新的合作模式與各國加強經濟聯系、加深相互合作、拓展發展空間。“一帶一路”不是采取霸權的形式強迫别國接受,而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吸引别國加入。因此,“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提法更符合這一概念提出的初衷和實質。結合近年來中國所處的國際輿論環境,本來中國的發展強大就引起守成大國和周邊國家的戰略憂懼和懷疑,他們擔心強大的中國“國強必霸”,挑戰既有的國際秩序,替代美國成為全球領袖,“中國威脅論”一直以各種形式的說辭圍堵中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若将“一帶一路”闡釋為戰略,無疑會加劇大國、周邊國家對中國的猜忌,強化他們對中國的地緣、軍事和政治的防範心理,從而不利于展開“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合作。

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數量不是固定的

“一帶一路”沿線涉及很多國家,對于這些國家的數量不宜強調得過于具體。“一帶一路”是一項開放性的倡議,并不針對哪個國家、聯合哪個國家、排斥哪個國家,全世界230多個國家,隻要有誠意緻力于“一帶一路”建設,都可以參與其中。《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明确指出:“‘一帶一路’相關的國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絲綢之路的範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如此,就不宜過分強調沿線國家的數量是64個,包括中國在内是65個。可以預見,随着“一帶一路”建設的逐步推開,參與國家會越來越多。與此相關,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也不是僅由發展中國家構成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域是中國的西北五省和中亞五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是中國的東南、西南省份和東盟十國,但是“一帶一路”一頭系着東亞,一頭連着歐洲,一些歐洲發達國家也是“一帶一路”的參與方和成員國,他們的資金、技術和經驗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必不可少的元素。

“一帶一路”建設以經貿合作為主但不局限于經濟領域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經濟項目的合作共建是主要内容,中國有大量的投資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資源開發、工業園區建設和貿易便利化等,這些基本都屬于經濟領域的建設。但是“一帶一路”建設并不單純是經濟領域的共建和合作,“一帶一路”所要達到的預期目标是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政策溝通和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内容。從目前已有的宣傳和研究成果來看,“一帶一路”建設被過多地從經濟層面進行研究和闡釋,人文、科技、政策等方面着力不多。在“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如果視“一帶一路”建設為單純的經濟項目,可能會導緻兩個後果:一是“一帶一路”發展的不全面、不完善,出現“瘸腿效應”,二是由于政策溝通和人文、科技交流的欠缺,影響到“一帶一路”的經濟合作效果。“一帶一路”建設橫跨亞非歐幾個洲,沿線國家有不同的國情、文化風俗和宗教信仰等,如果政策、人文交流缺失,中國與各國能否順利實現發展戰略對接、經濟共建能否獲得穩定環境令人擔憂。

“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中國向外輸出“過剩産能”和“資本”

經過近40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彙儲備穩居世界前列。中國從全球産業鍊的低端到擁有完整産業布局和産業鍊,從大量引進機械設備到有能力出口整套裝備,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甚至出現了部分産能“過剩”。中國正在從主要依靠出口拉動經濟轉變為主要依靠内需帶動經濟發展。2016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已經超過170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資本輸出國。關于中國經濟發展成就的數字還可以列出一長串,但是在對外宣傳闡釋“一帶一路”建設時,還是需要慎重措辭,諸如“過剩産能”、“資本輸出”等說法應該慎用或不用。“一帶一路”雖是中國首倡,卻是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吸引各國自願參加的一種嶄新的合作模式。中國不會僅為本國謀求利益,而是歡迎沿線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便車”、“快車”和“順風車”,實現互利共赢,因而不宜用“過剩産能”、“資本輸出”來闡釋“一帶一路”。因為這樣極易引起沿線國家的反感,如果中國也借着“一帶一路”平台搞“資本輸出”,那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輸出資本、擴大市場、謀求利益就不易區别開來;中國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的選擇,便不易理解為嶄新的現代化途徑,反而被視為西方現代化的翻版。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四年來,已經從理念化為行動,從願景變為現實,向國際社會交出了一份優秀的成績單。“一帶一路”秉持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赢”宗旨,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搭建的“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設想達到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目标,日益吸引越來越多國家的理解、認同、支持和參與,體現了中國構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安全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誠意和貢獻,是帶有鮮明中國标識的全球公共産品。

“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一帶一路”故事仍在叙述。正确定位、适度闡釋“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的朋友圈就會越來越大,取得的成果也會遍地開花。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研院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原标題:【十九大·理論新視野】任潔:正确定位“一帶一路”倡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任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