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解州中學教學反思

解州中學教學反思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14 07:13:00

“兩難式”問題情境創設,是指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教材,以學生現有的道德認知、情感體驗和社會實踐中的困惑、沖突和矛盾為基礎,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問題場景,引發學生思維上的辨析,情感上的碰撞、行為上的抉擇,從而幫助學生将知識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形成正确的道德觀念和核心的價值理念。

解州中學教學反思(湖北宜昌市秭歸縣歸州初中龔俊波)1

本文作者: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歸州鎮初級中學校長龔俊波

“兩難式”問題情境創設,須立足學生的道德認知

道德認知,即對現實道德關系和道德規範的認識,包括道德印象的獲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維能力的發展等。初中生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和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逐步覺醒和增強,但由于社會經驗不足,自我控制能力較弱,辨别是非能力較差,容易受外界的不良影響和幹擾。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立足于初中生的道德認知實際,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結合課程教學實際需要,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對學生成長的基礎性作用,創設具有道德認知沖突的“兩難”式問題教學情境,分階段分層次地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生活,參與公共服務,珍愛生命,體味人生,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态度等,逐步形成科學的、良好的、健康的是非、善惡、美醜等觀念,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做有責任感的公民。

在講述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關愛他人》的内容時,為了讓學生懂得對他人的生命負責,培養學生同一切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為作鬥争的正确道德認知,我創設“撞傷兒童離開被阻猝死索賠”的案例,大緻内容是:河南信陽的郭某在小區騎自行車的,撞傷了五歲男童羅某,郭某欲逃跑時被孫某發現及時阻止,郭某因情緒激動在等候羅某監護人時發生突然猝死,郭某的親屬将孫某告到法院索賠……

立足初中生現有的道德認知,我結合案例設計了“孫某該不該阻止郭某逃跑,該不該賠償”這一“兩難”問題情境,學生針對問題,根據書中的“關愛他人”的基本知識和自身的道德判斷,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我也适時地給予引導,最終形成了統一的意見:孫某的行為是關愛他人生命健康的表現,是正義的、合法的,不應該承擔賠償責任,大家要向他學習。而在我宣讀法院的宣判結果與大家的意見基本一緻時,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可見,具有道德認知沖突的“兩難”式問題情境,必将進一步升華學生的道德觀念,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惡、美醜等觀念,做有擔當精神的守法公民。

“兩難式”問題情境創設,須立足學生的情感體驗

情感體驗,即是用感性帶動心理的體驗活動。人們的認識是由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過渡的。初中生由于主、客觀因素的作用,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大都是根據事物的表象,結合自身的知識積累和經驗體驗,折射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動和真實情感。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緊扣初中生的身心實際和發展需求,立足學生的情感體驗,創設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域的、能夠引發學生心理共鳴和真實情感體驗的“兩難式”問題教學情境,有機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内容,注重與初中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緊密相聯,讓學生在“兩難”的問題場景中感同身受地體味與其相類似的情感,并把自己的情感體驗融入到正确的道德觀念和價值理念上,為正确認識成長中的自己,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提供必要的幫助。

在講述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我與集體共成長》的内容時,為了讓學生學會正确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尤其是培養他們在比較複雜的社會生活中作出正确選擇的能力,我結合學生身邊真實生活,創設了“讓和聲更美”案例,其内容是:班上的小嚴午休時間講話,被值日班長記錄後報告給班主任,小嚴十分氣憤,糾結班上幾個同學準備教訓值日班長,小磊作為小嚴的好朋友也被要求參與,一邊是幾個好朋友的小團體,一邊是班級大集體的利益,小嚴陷入的思考……

立足于學生的情感體驗,我結合案例設計了“假如你是小一嚴,面對小團體的利益和大集體的利益,你該如何抉擇”這一“兩難”問題情境,學生針對問題,結合教材中“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小群體的節奏和大集體的旋律之間的關系”的相關基本知識,讓學生在情景中思考,在情感中體驗,并組織展開大讨論、大辨析,教師從中适時指導,讓學生在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中形成正确的、積極的定論:明辨是非,堅持正确的行為,堅持集體主義,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小團體主義。可見,具有真實情感體驗的“兩難”問題情境,必将在學生内心深處引發情感共鳴,自然而然地引領學生将自身情感體驗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和理念。

“兩難式”問題情境創設,須立足學生的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就是在基于學習理論知識之上,接觸社會,參加社會活動,實現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的交往,豐富感性認識的一種行為。實踐出真知。初中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除了必要的理論知識學習外,更離不開積極的社會實踐。隻有學生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體驗中,讓他們學以緻用,相互印證,才能真正把國家的、社會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切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初中生逐步拓展的知識面和擴展的生活為基礎,在創設“兩難式”的問題教學情境時,注重與學生的知識實踐、生活實踐相聯系,注重課内課外、校内校外相結合,把科學的價值觀念理念融入到鮮活的“兩難”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鼓勵初中生通過社會踐行促進正确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在講述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建設美麗中國》的内容時,在講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問題,我結合本地實際,創設了“打魚船該不該上岸”案例,大緻情節是:為了保護長江的生态環境,國家規定了長江流域10年的禁捕期,所有打魚的船都要上岸,國家根據實際給予漁民相應的補償……

立足于學生的社會實踐,我結合案例設計了“假如你是漁民,一邊是打漁的豐厚利益,一邊是保護長江生态的禁捕政策,你該怎麼做?”的這一“兩難”問題情境,由于學生大都住在長江邊,周圍有很多依靠打漁為生的漁民,為了讓學生切身了解長江生态保護政策,一方面我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社會調查,掌握漁民對保護長江生态的第一手資料;另一方面,組織學生到漁政部門實地學習,詳細了解長江生态的重要性,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保護長江生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後,教師在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确認識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使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可見,以社會實踐為基礎的“兩難”問題情境,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更有助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培養良好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


編輯:關中小夥

解州中學教學反思(湖北宜昌市秭歸縣歸州初中龔俊波)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