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商朝文武大臣

商朝文武大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9 16:11:40

商朝人物列傳

原創首發

上篇我們說了商朝的曆史以及商朝時期的發明和對後世的影響,這篇我們說一下商朝的名人,我們還是說幾個有代表性的人物。

商湯:商湯(約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湯,子姓,名履,古書中說:"湯有七名"。見于記載的有:湯、成湯、武湯、商湯、天乙、天乙湯 ,河南商丘人,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原是夏朝方國商國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輔助下陸續滅掉鄰近的葛國 以及夏朝的方國韋、顧、昆吾等,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而後作《湯誓》,與桀大戰于鳴條,最終滅夏。經過三千諸侯大會,湯被推舉為天子,定都亳 ,定國号為"商",成為商朝的開國君主。

商朝文武大臣(商朝人物列傳)1

商湯像

商湯領導商部族和其他反抗夏王朝殘暴統治的同盟部族,運用戰争的武力手段,一舉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他的所作所為,客觀上推動了曆史的發展,符合人民的願望,因此得到後人的肯定和贊揚。商湯革命是政治上的一項進步之舉,鳴條之戰則是中國軍事曆史上一篇輝煌的傑作。它是中國古代通過“伐謀“、“伐交“、“伐兵“、“用間“的全面運用,最終達到戰争速勝的最早的成功戰例,對于後世戰争的發展,事理論的構築,都産生過相當深遠的影響。

商朝文武大臣(商朝人物列傳)2

名條之戰

盤庚:盤庚,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詳,子姓,名旬 ,商王祖丁之子,陽甲之弟,商朝第十九位君主。商朝自商王仲丁以後,國勢逐漸衰落。當時廢棄嫡長子繼位制度,常擁立諸兄弟和他們的兒子繼位,他們常争奪繼承權,造成商朝九代混亂,諸侯都不來朝見,史稱九世之亂。盤庚的父親是商王祖丁。祖丁死後,祖丁叔父商王沃甲之子南庚繼承王位。南庚死後,祖丁之子、盤庚的哥哥陽甲繼承王位。陽甲統治期間,商朝國勢繼續衰落。 陽甲死後,盤庚繼承王位。

商朝文武大臣(商朝人物列傳)3

盤庚

盤庚即位之初,商朝國都位于黃河以北的奄(今山東曲阜)。約公元前1300年,盤庚決定渡河南下,遷到商湯的故地亳(今河南商丘)定居。後來盤庚又遷都于殷,史稱"盤庚遷殷"。盤庚遷殷後,推行商湯的政令,從此百姓安甯,商朝國勢再度振興。 故後世稱商朝為"殷"或"殷商"。遷到殷後,他以強硬手段制止貴族們搬回舊都的企圖。他還提倡節儉,改良風氣,減輕剝削,終于安定局面。

商朝文武大臣(商朝人物列傳)4

盤庚遷殷

纣王:帝辛(約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6年),子姓,名受, 沫邑人,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世稱殷纣王、商纣王。夏商周斷代工程把帝辛在位時間定為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帝辛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才力過人。繼位後,重視擴張領土,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獲得大批俘虜,并把商朝勢力擴展到長江流域。但他剛愎自用,引發統治集團内部矛盾,加之長期征讨東夷,造成國内兵力空虛。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中,周武王率領諸侯聯軍擊敗商軍,帝辛見大勢已去,便躲進鹿台(今河南鶴壁)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商朝文武大臣(商朝人物列傳)5

帝辛

關于稱呼的問題,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帝辛,是商族人,或者說是商國的人稱呼自己的國君的叫法。因為國君的名字就叫辛。按照現已發現的甲骨和史書的資料來看,商王朝的帝王的名字,一直是以天幹命名的。商人之所以将自己的君主稱為帝,而不是像夏王朝一樣稱為後,這是和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教有關。在商湯滅夏,建立商朝之後,集王權、神權于一身,既是君主,又是祭司,在滅夏之時,按《尚書》的說法,是打着天命的大旗的。天命為什麼在商湯一邊,解釋起來有些費力。因而自商湯起,經不懈努力,終将原始的多神教改造成祖宗一元神宗教。商纣王,或纣王,則是周人侮辱、蔑視性的稱呼。周國沒有滅商之前,稱之為"天邑商"、"天裔商"、"大邑商",而周滅商之後,亦稱之為"大邦商"、"大國",而周自稱"小邦"。周王滅商後,因殷商人衆多,周人不可能、也沒能力把自己的祖先捧為天下共尊的上帝。再者,商王朝神權、王權的激烈的黨争,亦使人對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宗教的"神道設教"作用和效能不無懷疑。周人既不能、亦不肯重創此類宗教,故而隻能居諸侯之王的位置,而不能稱帝。周王稱為天子是後世的事,至少在西周尚無此類證據。周王朝自古公亶父、王季曆、文王昌、周武王發所延續下來的稱王的習慣,被其不自覺地用到了帝辛的身上,因而才出現商纣王、帝纣這些滑稽的稱謂。如果僅僅隻是兩個稱号,還不至于如此鄭重其事。因為擁有這個稱号的那個人,代表着一段曆史,一段影響中國數千年文化走向的曆史。同樣是這段曆史,由不同的人來寫,就有不同的模樣和結果。兩個不同的稱号,代表着兩個不同的族群對曆史截然相反的認知。在中國曆史上,曆史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官方出面修的正史,代表着官方主流的意識形态和價值判斷;一種是野史,代表着民間的曆史認同和評判。同一段曆史出現兩種正史,則是商周之際的獨特存在,是周王朝以小博大帶來的後遺症,是官方意識形态和民間意識形态勢力相當的結果。周王朝作為戰勝者的虛弱和商人作為戰敗者的不可小觑,盤根錯節的龐大勢力。雖然周王朝官方意識形态在長期成為主流,成為正史,但商人記錄的曆史卻并沒有在周王朝的封殺和圍剿下消失,而是頑強地在各種史料中"留下自己的烙印"。帝辛和商纣王,是同一個人,都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的稱号。這兩個稱号之間差别是巨大的,對不同的人群來說具有不同的含義。

比幹:比幹(公元前1110年-公元前1047年)子姓,名幹,沬邑(今河南衛輝市)人,因封于比地,故稱比幹。商王文丁庶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纣王帝辛之叔,殷商王室的重臣,幼年聰慧,勤奮好學。授以少師,輔佐商王帝乙。接受托孤之重,輔佐商纣王帝辛,曆經兩朝,忠君愛國,為民請命,敢于直言勸谏。從政40多年,主張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産,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成為"亘古忠臣"。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橫征暴斂,濫用重刑,比幹歎曰:“主過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谏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谏三日不去。纣問何以自恃,比幹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纣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幹剖視其心,終年64歲。

商朝文武大臣(商朝人物列傳)6

比幹

在商朝曆史中,還有很多人物,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帝辛在位期間,這篇限于篇章,不在這裡表述,我準備再寫兩篇關于商朝滅亡的文章,一篇是商朝的滅亡的曆史原因,重點寫帝辛時商朝為什麼會滅亡;另一篇是以封神榜為背景寫一下商朝,寫當時的曆史人物和神話人物相結合,以及封神榜對後世神權天授的影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