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中考知識點總複習 第一章機械運動
一、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1.長度的測量
(1)長度的單位國際單位: 米 ,符号: m 。
常用單位:千米( k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微米( μm )、納米( nm )等
單位換算:1km= 1000 m,1dm=0.lm,1cm= 10-2 m,1mm= 10-3 m,1μm= 10-6 m,1nm= 10-9 m。
注意單位換算步驟方法:原數值不變落下來乘以目标單位和原單位之間的進率将原單位改成目标單位(例如:256mm= 0.256 m, 過程是256×10-3m )
(2)測量工具常用測量工具: 刻度尺 、三角尺、卷尺.
精确測量工具:遊标卡尺、螺旋測微器等。
(3)刻度尺的使用與讀數(注:初中階段刻度尺是唯一需要估讀的測量工具)
使用前觀察:觀察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線(是否磨損或模糊不清)。
量程:刻度尺的測量範圍.如圖,刻度尺的量程為 0—30 cm,
分度值:刻度尺相鄰兩刻度線之間的長度,分度值決定了刻度尺的精度,分度值越 小 ,測量結果越精确。
正确使用刻度尺要做到五會:
①會選:根據測量要求,選擇合适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
②會放:刻度尺要與被測物體 平行 ,有刻度一側緊貼被測物體,零刻度線與被測物體一端 對齊 (若零刻度線破損,可選一整數位對齊,用另一端測量值減去這一整數位刻度值就是本次物體測量值)
③會看:視線正對刻度尺刻度線,不能斜視,視線與尺 垂直 。
④會讀:在讀數時,除正确讀出分度值數值,還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字(若在分度值刻度線上要估讀0),測量值=準确值 估讀值。
⑤會記:除正确記錄所讀數值外,還要注明單位,即數值 單位(隻有數字沒有單位數字毫無意義)。
2. 時間的測量
(1)時間的單位國際單位: 秒 ,符号: s
常用單位:小時(h)、分鐘(min)等。
單位換算:1h= 60 min= 3600 s,1min=60s。
(2)測量工具實驗室和運動場測量時間的常用工具是停表(或秒表)。
停表的使用:
(1)結構:兩個表盤,一大一小,兩個指針,一長一短,長針對應大表盤表示秒針,短針對應小表盤表示分針,秒針轉一圈,分針轉小格。
(2)讀數:小表盤分鐘數 大表盤秒數(大表盤有30秒和60秒兩種,以大表盤為30秒的為例說下停表的讀數方法,由于大表盤秒針轉一圈是30s,則小表盤的分度值是0.5min,大表盤上數字标準有31 2 33 4 等字樣,這就要求在讀數時,先看小表盤對應指針過沒過兩個數字之間的半格,如果過半格,大表盤就讀大數,如果沒過半格就讀小數)
3. 誤差錯誤
誤差 |
錯誤 | |
産生原因 |
a. 儀器精确度不夠 b. 實驗方法不完善 c. 環境對儀器的影響 d. 觀察者估讀時的偏差 |
a. 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産生原因 b. 讀數或記錄時粗心 |
能否避免 |
不可避免,隻能減小 |
可以避免 |
減小或避免的方法 |
a. 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b. 采用精确度更高的測量工具 c. 改進測量方法 |
a. 記錄數據時要細心 b. 采用正确的方法 |
二、運動的描述
1. 機械運動:物理學中将物體位置随時間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物體位置的變化)
2. 參照物:
(1)定義:人們判斷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作為 标準 的物體;
(2)判斷物體運動或靜止的方法:關鍵是判斷物體與參照物之間 位置 是否發生變化
a.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發生了變化,說明物體是 運動 的;
b.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說明物體是 靜止 的。
3.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如果選擇的參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情況時,結論一般也不一樣.可見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兩物體相對靜止的條件:速度的 大小 和 方向 都相同
三、運動的快慢
1. 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
(1)在相同的時間内,比較物體經過的路程,經過路程多的物體運動得快;
(2)在物體運動相同路程的情況下,比較它們所用的時間,所用時間 少的物體運動得快。
2. 速度:
(1)定義:在物理學中,把 路程 與 速度 之比叫做速度,用字母 v 表示。
③物理意義:表示物體 運動快慢 的物理量;
(3)公式及各物理量的意義
V= s/t ,其中s表示路程,常用單位m、km,t表示時間,常用單位s、h,v表示速度,常用單位m/s、km/h。
3. 直線運動
(1)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物體沿着直線運動且速度大小 保持不變 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的兩種圖象:
(2)變速直線運動定義:物體做直線運動時,速度的大小發生 變化 。
(3)平均速度
定義:變速運動比勻速運動複雜,如果隻做粗略的研究,也可以用V= s/t 來描述運動的快慢,這樣算出來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
物理意義:表示的是物體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時間内)運動的 快慢 程度。
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物體在某一段路程内(某一段時間内),總路程和所用時間的比值。
四、測量平均速度
1. 實驗原理(V= s/t)
2.主要實驗器材及作用:
(1)斜面(使小車獲得速度);
(2)停表的使用、讀數及作用(測量時間t);
(3)刻度尺的使用、讀數及作用(測量路程s);
(4)金屬片(确保小車終點在同一位置);
3.斜面的傾角不宜過大(傾角過大會使小車滑行太快,不易測量時間);
4.測量方法(要“ 頭對頭 ”或“ 尾對尾 ”測量,記錄時間也要如此);
5.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目的 減小誤差 ;
6.實驗數據記錄,根據實驗數據繪制曲線圖;
【分析數據和現象】
7. 速度的計算;
8. 曲線圖的分析;
9. 小車運動狀态的判斷(從斜面頂端到底端的過程中做加速直線運動);
【交流與反思】
10. 誤差分析:由v=s/t可知,路程測量值無誤時,若時間測量值偏小,則速度測量值偏大;若時間測量值偏 大 ,則速度測量值偏小。
11. 不同段小車平均速度的大小關系:小車在下滑過程中速度越來越 大 ,越靠近底部的路程,起平均速度越 大 ;(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12. 下滑過程中小車機械能的轉化情況( 重力勢 能轉化為 動 能);
13.實驗評估與分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