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盧浮宮裡面,有三件價值連城的傳世之寶。分别是愛神維納斯雕像《斷臂維納斯》、《勝利女神像》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畫。這三件寶貝被稱為“盧浮宮三寶”。今天館長就為你介紹這三件鎮館之寶。
愛神維納斯
《斷臂維納斯》已經是世界家喻戶曉的青春美的女神雕像。
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傳是古希臘亞曆山德羅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其雕像于1820年2月發現于愛琴海的希臘米洛斯島一座古墓遺址旁,是一尊手臂殘缺的大理石雕塑。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勻稱,衣衫滑落至髋部,右臂殘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線美,顯得端莊而妩媚。
法國重金收買後陳列在盧浮宮特辟的專門展室中,以其絕世魅力震動了世界,從此,“斷臂的維納斯”就著稱于世,成為愛與美的象征。是三寶之一。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神,也是象征豐饒多産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忒。傳說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衆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
宙斯在遭其拒絕後,遂把她嫁給了醜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神阿瑞斯,并生下小愛神厄洛斯。後曾幫助特洛伊王子帕裡斯拐走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臘最美的女人海倫。引起希臘人遠征特洛伊的十年戰争。
斷臂之謎
有人發現19世紀法國艦長杜蒙·居維爾的回憶錄,解開了維納斯斷臂這個100多年來的謎。
維納斯是希臘米洛農民伊奧爾科斯1820年春天刨地時掘獲的。出土時維納斯右臂下垂,手撫衣衿,左上臂伸過頭,握着一隻蘋果。
當時法國駐米洛領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後,趕往伊奧爾科斯住處,表示要以高價收買此塑像,并獲得了伊奧爾科斯的應允。但由于手頭沒有足夠的現金,隻好派居維爾連夜趕往君士坦丁堡報告法國大使。大使聽完彙報後,立即命令秘書帶了一筆巨款随居維爾連夜前往米洛洽購女神像。誰知農民伊奧爾科斯此時已将神像賣給了一位希臘商人,而且已經裝船外運。居維爾當即決定以武力截奪。英國得知這一消息之後,也派艦艇趕來争奪,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混戰中雕塑的雙臂不幸被砸斷。從此,維納斯就成了一位斷臂女神。
還有一種解釋是維納斯的雕像完成後,雕塑者請了許多名人加以評定。大家看後都說非常美,而最美的還是她的左臂。人們把所有的目光都關注在了雕像的左臂上,但作者當即敲斷左臂。衆人問為何,作者說不能因為局部的美,而破壞了整體美,如果那樣,我甯願它是殘缺的美!
勝利女神
這是希臘化時期留存下來的著名傑作的原作,被奉為稀世珍寶。作者已無從考證。又名為《薩莫色雷斯尼凱像》。
勝利女神是勝利的化身,是提坦帕拉斯和斯堤克斯的女兒。她的羅馬名字叫Victoria 維克托裡亞(維多利亞)。她的形象是長着一對翅膀,身材健美,像從天徜徉而下,衣袂飄然。她所到之處勝利也緊跟到來。 她還是宙斯和雅典娜的從神。在提坦戰争中倒戈向奧林帕斯并助其獲勝。
雕像原先是安放在薩莫色雷斯島海邊的石崖上。傳說是紀念公元前306年國王德米特裡戰勝埃及托勒密艦隊而建立的;也有考證是公元前2世紀作品,是公元前190年羅得島人民為戰勝叙利亞的艦隊而立的紀念碑。
這尊雕像于1863年發現于愛琴海北部的薩莫色雷斯島,又名為《薩莫色雷斯尼凱像》。最早隻是碎塊,後經多年修複才得以重新站立起來,但仍然缺頭少臂(1950年僅有一隻手臂被找到)。雕像的作者難以考證,創作年代至今也沒有最後定論,但大多數意見認為是創作于公元前200年左右, 是小亞細亞的統治者德梅特裡奧斯一世為紀念他在海戰中打敗托勒密王國的艦隊而創作的,最早矗立在薩莫色雷斯島海邊的懸崖上,面對着茫茫大海。
這尊雕像原為純白色的雪花石雕塑,由于長期浸泡在愛琴海中,微生物的繁衍與海水的浸蝕,使得現有的雕像呈現出目前的曆史滄桑。
這座雕像的整個動勢結構十分完美生動,雕刻技巧高超,雕像在形式上已轉向世俗化、戲劇化和形象的人格化,并以傳達人類心理和激情力量為其特征。雕像屹立海邊山崖之巅,迎着海風,那前傾展翅欲飛之态,被海風吹拂的衣裙貼着身體,可隐見女性人體的完美,衣裙褶紋構成疏密有緻生動流暢的運動感,呈現出生命的飛躍。希臘雕像充滿着生命,即使殘缺也是活物,人們在想像中彌補了殘缺,獲得了完滿的審美享受。
雖然勝利女神是希臘雕塑中的常見題材,但這一尊卻與衆不同。雕像的構思十分新穎,底座被設計成戰船的船頭,勝利女神猶如從天而降,在船頭引導着艦隊乘風破浪沖向前方,既表現了海戰的背景,又傳達了勝利的主題。
雖然女神的頭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認為是古希臘雕塑家們高度藝術水平的傑作,不論從哪個角度,觀賞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勝利女神展翅欲飛的雄姿。
她上身略向前傾,那健壯豐腴、姿态優美的身軀,高高飛揚的雄健而碩大的羽翼,都充分體現出了勝利者的雄姿和歡乎凱旋的激情。海風似乎正從她的正面吹過來,薄薄的衣衫隐隐顯露出女神那豐滿而富有彈性的身軀,衣裙的質感和衣褶紋路的雕刻令人歎為觀止。
作品的構圖也十分成功,向後飄揚的衣角和展開的雙翅構成了極其流暢的線條,腿和雙翼的波浪線則構成一個鈍角三角形,加強了前進的态勢。藝術家在作品中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表現力,他仿佛賦予了冰冷的石頭以生命般勃勃的活力,令後人在面對這部高度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傑作時不禁發出由衷的慨歎。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這幅油畫又稱為《喬空達夫人》,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
傑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産階級的婦女形象。
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緻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無界漸變着色法”般的筆法。
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内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據說蒙娜麗莎還很神秘,無論你站在她的正面還是兩側,她的目光總是盯着你,甚至似乎在向你眨眼睛。
她的笑容也不一般,不同的人或不同時間看她,總會有不同的感覺:親切、溫柔、嬌嗔;玩世不恭、嘲弄譏諷抑或是……。特别随着歲月的流逝,畫上油彩開始出現一些細微的裂痕,越來越使她的笑容變得詭秘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着力表現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采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另外,蒙娜麗莎的一雙手,柔嫩、精确、豐滿,展示了她的溫柔,及身份和階級地位,顯示出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觀察自然的敏銳。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卡羅·佩德雷蒂認為,蒙娜麗莎身後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裡阿諾橋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證據是,達·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約100公裡的芬奇鎮,并曾經在阿雷佐生活過,這一地區的原始景觀與《蒙娜麗莎》的背景幾乎完全一樣,因此,達·芬奇很有可能采用這一地區的田園景色作為《蒙娜麗莎》的背景。當佩德雷蒂的這一觀點在達·芬奇繪畫國際研讨會上宣布後,許多美術史專家都對他的研究結果表示肯定。
死因之謎
按照記載,麗莎·迪·格拉爾弟尼在46歲時抑郁而死,但一位日本心髒病專家說他發現蒙娜麗莎的左眼上有一塊黃斑,這是膽固醇含量過高的征兆。這個日本心髒病專家說蒙娜麗莎應該死于心肌梗塞。
全球博物館
開闊你的視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