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觀看了上海芭蕾舞團演出的舞劇《閃閃的紅星》,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毫不誇張地說,這确實是一部精品力作,在這裡強烈安利這部舞劇。
我對《閃閃的紅星》有一種情節,第一次讀這本小說已經是半個世紀前的事了。
1970年這部小說出版,我差不多是第一時間就讀到了它,而且當時不止讀了一遍。可以說,這是我讀過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所以對它的印象極為深刻。至今仍能記得這部小說的開篇第一句:“1934年,我七歲。我生長在江西的一個山村裡,莊名叫柳溪。”書裡諸如冬子、偆伢子、冬子的爸爸潘行義、冬子媽媽還有胡漢三等人物以及跌宕起伏的情節曾經在我心裡不止一次地想象過,後來又看過幾遍同名的電影,對裡面的台詞都能大段背誦。至于當時在電影中扮演潘冬子的小演員祝新運更是我們那一代孩子的童年偶像,“學習英雄潘冬子”成為我們那時的重要口号。
這部舞劇把《閃閃的紅星》的故事成功地進行了另一種演繹,在我看來既是對原作的升華,也是對芭蕾的突破,因此讓人耳目一新。大緻說來,這部舞劇有如下幾個亮點:
第一,這是一部不多見的“大男主”芭蕾舞劇。以往的經典芭蕾舞劇一般都有如下特點:情節簡單、女演員舞蹈為主,等等。這部戲裡成年潘冬子和少年潘冬子是絕對的主角,将芭蕾舞劇中男演員的舞蹈發揮得淋漓盡緻,那種陽剛、向上而又優美的舞姿和造型非常賞心悅目,給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這部舞劇對原作進行了合理的大膽改動,突破了芭蕾舞劇情節簡單的局限,進一步升華了主題。在這個舞台上增加了一個“成年潘冬子”的角色,以成年潘冬子的回憶展開一條叙事主線,同時輔之以成年潘冬子在戰鬥中成長的另一條線索,由此引出成年潘冬子時時想念起媽媽的囑托,為了更多的母親不再遭受壓迫而英勇鬥争的情節,使得故事和人物的層次得到了新的提升。
第三,劇中别開生面地将“紅星”“映山紅”“巍巍青山”拟人化,由五位女演員扮演紅星,用群舞表現“映山紅”和“巍巍青山”,同時更是把“革命思想”用一條紅綢帶表現,把許多在舞台上不能通過語言和道具表現的一些内容形象化,極大地增加了舞劇的表現力。當“映山紅”的主題歌響起,冬子媽媽在烈火中犧牲的時候,“映山紅花”的群舞演員在土樓前一大段舞蹈感人至深。而緊接着扮演“紅星”的演員牽着代表革命思想的紅綢帶從舞台左側出來,與成年冬子展開的雙人舞,将整條紅帶慢慢牽出,直到橫亘整個舞台,那一瞬間明亮的紅帶顯得格外奪目,給人的感覺就不止是感動,更多的是震撼,是那種動人心魄的震撼。
第四,舞蹈語言的運用非常成功。在這部劇中,男主角的大段獨舞,以及紅星的獨舞和群舞都非常出色。特别是“映山紅變奏”和“紅星照我去戰鬥變奏”兩大段群舞,絕對可以媲美過去經典的《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還有一個值得肯定的舞蹈語言,就是以胡漢三為代表的黑暗勢力的舞蹈中運用了一些現代舞中街舞的元素,将其成功地“化”到了芭蕾舞當中,竟然毫無違和感,而且使得舞蹈變得更加豐滿。
當全劇在熟悉的《紅星歌》聲中結束的時候,我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真是沒看夠。這也許是我們這一代人中特有的對《閃閃的紅星》的情結吧。在演員謝幕的時候,我忽然想到,這個乳名“冬子”的紅軍小戰士潘振山,其實比父親小不了幾歲,現在如果還活着的話,應該已經是94歲高齡了,他的故鄉,那個叫柳溪的小山村,如今也應該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了吧?他的英雄父母以及他們這一代人為之奮鬥的大業,如今已經成為了現實,他們的後人也一定正在這片他們曾經戰鬥過的熱土上書寫新的輝煌。
“革命代代如潮湧,前赴後繼跟黨走”!這盛世,如你所願。
緻敬經典,緻敬前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