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
一部分人喜歡早上鍛煉
另一部分人則喜歡傍晚鍛煉
那麼從科學方面來看,晨練和晚練
哪個效果更好
世界衛生組織曾報告指出,科學運動對人體健康有着顯著的良好影響:降低全因死亡風險;減少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2型糖尿病發病的發生;減少超重和肥胖、乳腺癌/結直腸癌等癌症和骨質疏松症的發生;減少抑郁症、強迫症和孤獨感的發生,改善心理健康等。
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
什麼時間運動的效果最好?
日常運動中有哪些認知誤區?
如何科學運動?
運動的時間
2022年1月發表在《細胞代謝》雜志上的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科研團隊通過小鼠實驗發現,不同時間運動會對組織代謝産生不同影響。
圖源健康時報
根據研究:
1、清晨運動,血糖平穩
清晨運動主要通過糖代謝途徑供能,肝糖原儲備較為豐富,不易出現血糖的大幅波動,可能更加适合糖代謝障礙的人群,如糖尿病和低血糖患者。
▲注意事項:太陽升起前摸黑鍛煉,光線不明,氣溫也比較低,在這樣的環境中鍛煉容易摔倒或受涼,體質較弱的人可能誘發感冒、心絞痛、心肌梗死或是腦卒中(中風)等疾病。
晨練應在太陽初升後,并注意保暖。晨練的時間應該控制在20~30分鐘左右為最佳,多注意進行一些協調性和柔韌性的運動,像慢走、做操等。
圖源網絡
2、傍晚運動,燃燒脂肪
傍晚運動更多地調動了脂肪分解,可能對減脂人群更為合适。但傍晚運動時蛋白質分解也更為劇烈,需要注意及時補充蛋白類營養素。
▲注意事項:飯後立刻下樓“消食”很傷身,晚上鍛煉最好在晚餐結束半小時後再開始,以免影響消化吸收。
飯後半小時,體内血糖開始上升,此時可進行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如散步;飯後1小時可進行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等;飯後1.5~2小時,可進行常規的大強度體育鍛煉。
圖源網絡
什麼時候運動最好不可一概而論,每個人要結合自身情況來看。
運動誤區
運動有益于身體健康,但是有些人由于對運動性質、自身生理階段及安全鍛煉缺乏了解,或對運動存在錯誤認識,以至于長期堅持錯誤的運動習慣,很難達到預期的鍛煉效果,甚至造成身體其他方面的損傷。
1、隻有出汗才有效
人體的汗腺有活躍和保守型兩種,汗液的分泌與遺傳有很大關系。因此,出汗與否不是衡量運動是否有效的标準。
圖源網絡
2、強度越大,效果越好
研究表明,體内脂肪的減少取決于鍛煉時間的長短,而不是鍛煉的強度。鍛煉開始時,首先消耗的是體内的葡萄糖,之後才開始消耗脂肪。
劇烈運動往往無法保證體力能堅持到消耗脂肪的階段,因而脂肪消耗不多,達不到減肥的目的。緩慢平穩而持久的有氧運動,才能消耗更多熱量,達到減肥的目的。
3、運動口渴,猛喝水或忍着不喝
感覺特别口渴時,就說明身體已經處于缺水狀态了。即使在運動過程中也可以适當補水,以防體力不支。喝水應小口緩咽,每次不宜太多,而且水不要太涼。在運動前、運動期間和運動後都要注意補水。
圖源網絡
4、運動加速膝關節退化
随着年齡增長,膝關節會産生退行性變化,這是自然現象,但因此完全停止運動是錯誤的。
人不運動容易患骨質疏松症,肌肉萎縮,身體也會缺乏敏捷性和協調性,體能下降。根據自身膝關節健康狀況,選擇适合的運動項目即可。
膝關節有病變的人應盡量減少負重、長距離行走和長時間站立,不要練習跑跳、深蹲等;最好選擇對膝關節沒有損傷的運動,如遊泳、騎車、散步、墊上動作等。
圖源網絡
選擇适合自己的運動
目前,很多人對于科學運動了解還比較少,建議根據年齡段來劃分适合的運動效能。
•5-17歲年齡段人群:不需要設置運動上限,該怎麼動怎麼動。
• 18-50歲年齡段人群:基本上保證每周不少于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即可,如慢跑、半場籃球等。
圖源網絡
• 50-64歲年齡段人群:此年齡段人群主要處于運動的維系期,如對膝蓋、腰部等傷病的預防和保護。
• 65歲以上人群:運動千萬不能逞強不服老,這時候保護性地選擇運動方式是最合适的。
來源:陝西科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