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西遊記為什麼被列為四大名著

西遊記為什麼被列為四大名著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1 17:52:44

長期以來,《西遊記》一直是中國文藝界最熱門的IP之一,誕生了諸多的影視、動畫及遊戲改編作品,這些作品的水平良莠不齊,其中有相當數量的作品質量差到讓觀衆直呼“辣眼睛”,也讓數年前爆紅一句“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流傳至今。

但其實我們看待改編作品時大可寬容一些,因為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本身就是一次對前人作品的大膽改編

枯燥的先行者——《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我們知道明代百回本《西遊記》的故事,是根據曆史上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經的真實事件改編的,《西遊記》并非是最早以西天取經為原型的神魔小說

最遲在宋代民間就出現了以玄奘為主角的取經故事,這些作品大多沒有流傳下來。今天人們所知的僅有一部南宋時期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西遊記為什麼被列為四大名著(四大名著鑒賞揭秘西遊記)1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這部書如今隻保存下來三卷17段,但從中我們已經能看到一些明代百回本《西遊記》的雛形了。

例如書中唐僧去西天取經也是有徒弟保護,途中也經過了火焰山、流沙河、女兒國等“關卡”,還出現了人參果的原型。

不過這本書整體上和《西遊記》差别巨大,例如書中取經團隊人數多達七人,比明代版的幾乎翻了一倍。

其中有孫悟空的前身猴行者,但沒有豬八戒和沙和尚。(沙僧的前身深沙神僅作為小boss出場)

猴行者雖然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猕猴王”,但卻是以白衣秀才的面貌示人,全身上下沒一點猴樣。也沒有鬧過天宮,很多時候法力不夠擺平路上遇到的危機,要靠玄奘用法器向毗沙門天王求救。

西遊記為什麼被列為四大名著(四大名著鑒賞揭秘西遊記)2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這樣的劇情設計是因為當時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佛教向老百姓傳教用的故事,如果所有的危機都靠主人公一行解決的話,就起不到宣揚佛法的作用了。

後世的西遊作品很多時候也沿用了這個故事模式,隻是因為毗沙門天王不如唐宋時期盛行,求助的對象轉化成了觀音菩薩和其他神佛。

孫悟空曾經的大家庭——元雜劇《西遊記》

到了元代,雜劇盛行,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有一位劇作家(通常推測為楊景賢)将前代很多和西天取經有關的故事收集整理起來,編訂成了六本二十四折的劇本。

這本《西遊記》很多設定已經和後來明代百回本非常接近。例如唐僧的身世;孫悟空大鬧天宮的經曆;豬八戒也首次登場。

不過這本書的很多設定,如果改編成電視劇,隻怕能讓全國人民驚掉下巴。

比如,孫悟空在這本書中号稱通天大聖,齊天大聖其實是他哥哥

此外他還有另外三個兄弟姐妹,他在自我介紹時說“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祇聖母,大兄齊天大聖,小聖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

當然若是僅僅有幾個兄弟姐妹倒也不算啥大事,可元代的孫悟空還有老婆!并且他老婆金鼎國公主是被他強搶來的!

大鬧天宮的由頭之一便是他為了哄夫人高興,在偷仙桃的同時,順便把王母娘娘仙衣都給偷了,還大張旗鼓地搞了個仙衣會。

這一套設定就顯得很三俗了,與之相對應的,這部元雜劇的台詞中,就有非常多上不得台面的低俗段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

失傳的《西遊記平話》——明初《西遊記》

到了明朝之後,各種西遊記題材的小說依然十分豐富,不過這些作品大多沒有流傳下來,因此其中的具體内容無處查閱了。

我們目前所知的是,在明朝初年出現過一本名為《西遊記平話》的小說,為了和後世的百回本《西遊記》區分,這本書我們下文統稱為明初《西遊記》

明初《西遊記》目前僅有“玉帝差魏征斬龍”一個章節,因為被永樂大典收錄,而保留了下來。整體的故事内容和百回本《西遊記》第十回前半部分幾乎一模一樣,也幸虧明朝沒有版權一說,不然這就是“實捶抄襲”了。

但明初《西遊記》其他的章節目前就找不到了。不過現在的學者在朝鮮一本同時期的漢語教材《樸通事諺解》中,發現作者在“西遊記”一詞的注解中,簡述了明初版《西遊記》的大緻内容。

“今按法師往西天時,初到師陀國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黃風怪,地湧夫人,蜘蛛精,獅子怪,多目怪,紅孩兒怪,幾死僅免,又過棘釣洞,火焰山,薄屎洞,女人國,及諸惡山險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幾,此所謂刁蹶也。”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明初版西遊記中出現的妖怪和關卡,在後來的百回本《西遊記》中大部分都出現了,隻是順序有很多不同。

聯系之前提到的,百回本《西遊記》“抄襲”明初《西遊記》“泾河龍王事件”的情況,可見百回本《西遊記》有不少内容都借鑒了前人。

按現代定義,百回本《西遊記》不像是原創小說,更像是同人文合集

叛逆的創新者——世德堂本《西遊記》

以上提到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雜劇《西遊記》、明初版《西遊記》還隻是今人所知的《西遊記》版本,除了這三本書之外,當時市面上還存在着很多今人不知道的版本。

一直到明朝中後期,一本全新的的西遊記橫空出世,才改變了這種局面。因為這本西遊記目前已知最早的版本是由世德堂出版的,因此今人稱為世德堂本《西遊記》

世德堂本《西遊記》在延續諸多前輩留下的故事梗概的同時,對整體劇情和人設做了非常颠覆性的改編

例如世德堂本《西遊記》去掉了元雜劇中孫悟空一堆亂七八糟的親戚和流氓習氣,讓孫悟空的形象更具遊俠風采。

例如元雜劇中,孫悟空強搶公主為妻的戲碼直接去掉,類似的橋段被放到了奎木狼身上。孫悟空偷王母衣服,舉辦仙衣會,也改成了黑熊精偷了唐僧袈裟舉辦佛衣會。

順帶的原本雜劇中諸多明目張膽,又沒有意義的葷段子也被全部砍掉,整體的文風變得“高雅文明”了許多。

也許是為了和元雜劇中的孫悟空形象做出切割,世德堂本《西遊記》還把元雜劇中孫悟空慣用的兵器戒刀,換成了金箍棒;取經後的封号也由“大力王菩薩”升級成了“鬥戰勝佛”

這種颠覆性的改編,隻怕在當時能氣得諸多雜劇演員半夜睡不着覺,一想到自己辛苦練刀十多年,突然戲文裡就改耍棍了,估計不少演員都想罵一句“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讓世德堂本《西遊記》作者(通常認為是吳承恩,但學界有争議,故隻以作者代稱)給全國戲曲工作者“謝罪”。

但不管當時的戲曲演員怎麼想,世德堂本《西遊記》在民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了超級暢銷書。直接讓同時期其他多個版本的《西遊記》,包括之前的元雜劇全部失傳。

因此現代人隻知道一個遊俠氣質的鬥戰勝佛,不知道有個滿口葷段子的大力王菩薩;隻知道有個愛念緊箍咒的唐僧,不知道有個遇事不決請毗沙門天王相助的玄奘法師。

但這種“同人逼死原作”的颠覆性改變,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想想現在有多少劣質作品就靠在劇情中加入三俗内容來博眼球。

世德堂本《西遊記》憑借自身的文學素質,讓市面上其他西遊記相繼絕迹,“良币驅逐劣币”可能是對這個改編界傳奇案例最好的稱贊

百回本西遊記

到世德堂本《西遊記》出現為止,現在人所說的《西遊記》原著已基本成型。不過明代人沒有版權意識,因此後來又有很多人在世得堂本的基礎上進行修改。

例如明朝人盛于斯就曾經發現,他讀到的“清風嶺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談詩”一章,和小說整體文風不符,與前後故事也沒有關聯,懷疑是後人僞作。

後來他和一個出版商朋友周如山讨論時,周如山明确地說之前的西遊記隻有九十九回,出版商覺得不是整數,又硬加了一回。

說明後來的出版商又對世德堂本西遊記做過一些改動,最後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百回本《西遊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