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劉亦宸近照
日前,由中國僑聯、全國台聯、人民日報海外版、《快樂作文》雜志共同主辦的“第二十二屆世界華人學生作文大賽”獲獎名單揭曉。參加海外征文比賽的華裔青少年用中文書寫對遙遠故鄉的懷念、對人類未來的思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本版選登部分獲獎作文(海外征文部分),和讀者一起走進這些華裔青少年筆下的世界。
傳承中華文化薪火
黃敬賢(16歲)
媽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漂泊之後,最終定居俄羅斯,也有了在俄羅斯出生的我。在學齡前,我對故鄉沒什麼想法,隻是盼望每年夏天早點到來,因為夏季我們可以回國。在故鄉,除了等待着我們的親人,還有更多好吃、好玩兒的東西。
随着年齡漸長,我開始有了“尋根”的意識,我很想知道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早年的生活以及他們祖輩的生活,更想了解那個在《馬可波羅遊記》中提到的古老國家——中國。
因為我來自中國,每每參加同齡人舉辦的生日宴會等活動時,他們常讓我講關于中國的事情。就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一“行當”。
從讀小學四年級起,我就被邀在學校的各個分校為同學們講“中國故事”。當我在屏幕上給同學們展示中國飲食、長城、秦兵馬俑時,他們好奇的眼神使我至今難忘。尤其在活動後,每個同學都要展示媽媽親手做的一道菜,我帶來的是“辣子雞丁”,被瞬間清盤。
雖然我愛中國的名山大川、傳統文化,也愛中國美食,但我對中華文化的深入了解從12歲開始。那一年,我參加了“中國尋根之旅”活動。這次活動在我的成長中留下了非常深的烙印,感覺在此之前,自己介紹中國多是在“你無我有”的框架下,之後再談中國有着本質上的不同。
在學校,我成了中華文化傳播使者。俄語老師安排我為同學們上一堂“中國文化”課。在有限的45分鐘内,我将中華文化的精華一再濃縮,課後同學們評價:“這是最有意思的一節課”“讓我大開眼界”“漲了見識”……
随後,我被邀請到俄羅斯其他地方講“中國故事”。其中有一次演講至今難忘,那是我第一次面對同齡人之外的聽衆,參加聽課的有孩子,也有家長。為了給我打氣,媽媽和妹妹在現場給我助陣,讓我内心有了支撐。從講中國故事到練習書法,再到茶道,現場活動持續五六個小時,但大家都很積極。該活動的組織單位還請了專門的攝影師拍攝現場,這些照片也成了我的珍藏。看着一身中國古代裝扮的自己在衆多俄羅斯人中,感覺特别有成就感。
我愛壯美的中國河山,更愛燦爛的中華文化。不管我身處何地,隻要身上流淌的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傳承的是中華文化的薪火,我就是中國人。
(寄自俄羅斯)
《山海情》“好滴很”!
劉亦宸(十二歲)
經過多次實踐證明,追劇這事兒實在不适合我。但是《山海情》卻吸引了我,讓我真正地感受到了艱苦奮鬥的正能量。
記得中文老師布置觀看電視劇《山海情》時,我并沒興趣,隻是為了交作業快速地看了前幾集。但越往後看,我越被引人入勝的劇情所吸引。
《山海情》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甯夏西海固的人民和幹部們響應國家扶貧政策的号召,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通過辛勤勞動和不懈探索,将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老師告訴我們,劇裡的一些人物和故事,是有原型的。
《山海情》的内容精彩豐富,劇情清晰利落,充滿正能量。比如,馬得福幫助整個村的村民解決用電、用水等問題,過程很難,但是他一直都沒有放棄。
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白校長的女兒白麥苗,她兒時和小夥伴得寶一直向往外面的世界和更好的生活,長大後有機會到福建打工,憑着不放棄的信念,很快掌握了工作技能,越做越出色,但她還是回到了家鄉,和兒時的夥伴一起用學來的本領建設家鄉,真讓人佩服!
還有一個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即在整部劇結尾,幾個孩子一起回老家的場景,因為這也是我真實經曆過的場景。
幾年前,我回甯夏看爸爸小時候住過的土房子。他們回憶說,小時候住在那裡,風沙大、生活苦……我聽他們聊天,心情和劇中的那群孩子是一樣的。看了《山海情》後,我才對爸爸講的故事有了更深的感受,也更加佩服我的爺爺、奶奶,他們曾經付出過辛勤的汗水和美好的青春。
2021年2月25日,是一個銘記人類史冊的重要日子。在這一天,中國向世界宣告,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标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而《山海情》中的闵甯鎮湧泉村隻是這其中一個,它是一個小小的縮影,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看完《山海情》,突然有一種空空的感覺。馬得福燦爛的笑容、村民們向往幸福生活的神情,定格在了那秀美景色中。我的腦海中不由得冒出那句接地氣的方言——“好滴很!”
(寄自瑞典)
記住義烏 記住鄉愁
趙 懿(18歲)
當我跨越大洋,再度踏入浙江義烏這座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時,千言萬語湧上心頭,隻化作簡簡單單的一句:好久不見!
淩晨的義烏寂靜無聲,幾乎空無一人的街道隻有零星的幾輛車穿行,滿城的霓虹燈堅守着自己的崗位,仿佛在迎接我的回歸。“目的地已到達”,導航一本正經地報告,拂去我心中些許疲憊。
熟悉的一片紅磚房映入眼簾,我站在新修建的水泥地上,腳如灌了鉛一樣,久久未動。時光飛逝,在不知不覺中,義烏和我好像都長大了。
還記得我是個喜歡跟在爺爺奶奶身後打轉的小尾巴,一心鐘情于村子裡的各大“秘密基地”——學校的小池塘、家門旁的公園……在這些“秘密基地”中的探險讓我像個冒險家。轉眼長大的我,已然是個大姑娘了,一手拎起行李箱,一手提着大包小包的禮物,一口氣爬上了6樓。
多年未見義烏,感覺像在和老友叙舊。我希望能以一種最舒服的方式重新了解它,走在熟悉的街道上,聽着熟悉的吆喝聲——“又香又糯的黑白糯米糕”,這一切仿佛還存留在那個7歲小女孩的記憶中,但又随着歲月穿梭變得模糊。
如今,新老地标更替,我慢慢欣賞着這座古老和現代融彙的城市。走在偌大的商品城,看見面帶倦色卻口若懸河、熱情好客的義烏老闆娘,也看見奔波于各大區域、行色匆匆的年輕創業者。他們身上的韌勁和拼勁,和爺爺奶奶一樣,讓我感覺到熟悉和溫暖。
義烏人身上所體現出的拼搏精神,是傳統,也是文化,更是一種信念,也鼓舞着遠在異國他鄉的我在這破曉的早晨,寫下:“記住義烏,記住鄉愁”。
(寄自澳大利亞)
不要忘記說謝謝
黃钰淩(15歲)
烏雲密布,電閃雷鳴。沒過多久,狂風驟雨開始襲擊整座城市。豆大的雨滴猶如斷了線的珠子一樣從天而降,砸在地面上濺起滿地的水花。沒帶傘的我正躲在道路邊的屋檐下避雨,看着穿梭在雨中尋找避雨處的行人想:“早知道就聽爸爸媽媽的話了。”
收回視線,我腦海中浮現出父母前一晚囑咐我帶傘的場景。當時,爸爸媽媽反複念叨着說:“天氣預報說明天會下雨,記得要帶傘啊。”“對對對,不要淋雨,要不然會感冒的。”由于他們總是重複這幾句話,我便心不在焉地敷衍他們說:“知道了。”結果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擡頭看向天空,眼前這場大雨絲毫沒有要停的迹象,我想起了被遺忘在家裡的雨傘。就在我為此而感到心煩時,清亮又充滿驚喜的一聲“爸爸、媽媽”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轉頭往一旁看去,映入眼簾的是一位小女孩一邊鑽到家長的傘下、一邊分享學校趣事的場景。叽叽喳喳的小女孩和靜靜聽她說話的父母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在滂沱大雨裡形成了一幅無比溫馨的畫面。然而,讓我感到慚愧的是那位小女孩對父母表達感恩的那句“謝謝你們來接我回家”。
我突然意識到,感恩并非是在大事上表達感謝,而是可以像小女孩那樣在日常生活中表達或者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仔細想想,我很少向父母表達謝意,也常常忽略他們對我的付出以及生養之恩。那一刻,我明白自己能無憂無慮享受幸福的日子,是源自父母的無限付出。
思及此,忏悔之意在心頭蔓延。我的腦海中突然出現父親蒼老的背影和母親頭上藏不住的銀絲,令我自責不已。就在我為自己的行為反省時,雨漸漸停了,空氣裡彌漫着清新又潮濕的氣味,暮色也漸漸籠罩了大地,眼前的景物變得模糊不清。在這雨後的傍晚,我領悟到了親情的可貴。
時光荏苒,被典藏在記憶深處的回憶偶爾浮現在腦海中時,仿佛在提醒我享受生活時,也應心存感激。确實,在體會生活獨有的美好之際,我也要勇敢向父母表達感恩之情,因為正是他們愛的澆灌,我才得以茁壯成長,從一株小小的嫩芽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親愛的父母,我要很大聲地說:“謝謝你們!”
(寄自文萊)
故鄉的味道
包海晴(十七歲)
“味道是每個人心中固守的鄉愁。”食物會給我們帶來獨有的記憶,它的味道、香氣代表着一段光陰、一座城市、一個人。對于我這個在皇城根兒下長大的北京妞兒而言,冬天的北京城就有一種特殊的味道。
記得是六七歲那年冬天的一個清晨,天氣寒冷又幹燥,媽媽要帶我到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因為要在日出前趕到,天還沒亮,我們就出了門。升旗儀式非常壯觀,回家路上,我還興奮地揮舞着手中的小國旗,嘴裡哼着國歌,心情好得不得了。
越過南池子的大門,一股香氣撲鼻而來。那是一股淡淡的油香,伴随着一絲煎餅的味道。沿着南池子大街往前走,我睜大眼睛四處張望,試圖找到香氣的來源。最後,我的目光鎖定在不遠處的一個煎餅攤上。我擡起頭望向身旁的媽媽,媽媽捏了捏我的臉,笑着拉起我的手說:“走,給你買一個去。”
我的身高正好夠到工作台,可以近距離觀察制作煎餅果子的整個過程。我站在那裡,眼睛一動不動地盯着前面圓形的加熱闆以及賣煎餅的老人的雙手。隻見她将一大勺面糊倒在加熱闆上,再将面糊均勻地攤成圓形,随後再打入兩隻雞蛋,把蛋液均勻地鋪滿餅面。在蛋液即将凝固時,她熟練地用一把鏟子将整張餅挑起,“啪”的一聲把煎餅翻面。金黃的餅面刷上甜面醬和辣醬後,再将兩張剛炸好的薄脆疊加在面餅中央……我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就見一隻大手将一個熱氣騰騰的煎餅果子遞到了面前。
我伸出雙手接過,一瞬間蔥香、蛋香、醬香撲鼻而來。煎餅果子外柔内脆,雞蛋的柔軟凸顯薄脆的酥脆,蔥花和香菜的清香柔和了面醬的鮮鹹。
吃完後,我感覺整條南池子大街都變得溫暖起來。路邊的行人、小賣部,路上的車輛、自行車,各條胡同、小巷子,就連路邊光秃秃的柳樹都變得美好起來。
這就是我印象中那個冬天的北京城,而每次回想起,我都會記起那天早上的煎餅果子。
雖然後來在異國他鄉也吃過幾次煎餅果子,但都不如那天早上的美味。那是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味道,因為它有北京的味道,有故鄉的味道。
(寄自法國)
我的“清華夢”
徐 銘(13歲)
我的夢想是考上清華大學。而這個“清華夢”,源于我小時候看過的一部紀錄片,裡面提到清華人為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雖然當時我還是一名小學生,“清華大學”這幾個字卻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
從那以後,我努力學習,希望成績足夠優異,有一天可以踏入清華的大門。然而,因為父母工作調動,我們全家移居歐洲,我開始了在德國北部的生活,“清華夢”也在漸漸遠行。
正當我放棄希望時,卻聽說身處海外可以參加華僑生聯考,進入心儀的中國大學。我搜索了相關考試資料,發現挑戰很大。為了達到進入清華的目标,我必須付出更多努力,不僅不能落下德國學校的課程,還必須同時跟進中國學校的進度。
我是一個很愛電子科技和新事物的人,因此想報考清華大學與科技工程相關的專業。
對我來說,在異國他鄉,掌握當地語言是一大難題。在補習德語的同時,我還得繼續學習中文,二者兼顧,學起來頗為吃力。好不容易能聽懂德國老師說的話,但比起德語為母語的學生,想要獲得優異成績,談何容易。為了能夠盡快趕上進度,我嚴格要求自己,也時常告訴自己不能氣餒,更希望德國同學看到中國孩子的學習能力。
如今,我已經能夠融入德國課堂,德語不再是令人頭疼的問題。盡管如此,我卻不能松懈,因為想要考入清華,就必須提高中文水平。但一直以來忙于學習德文,中文有所退步。和爸爸媽媽商量後,我選了一所中文學校學習中文,雖然學校距家較遠,單程需要1個多小時,但我還是堅持了下來。
“為了清華而努力!為了聯考而努力!”我在書桌對面的牆上寫下了這句話,每天擡頭就可以看到。昔日國内的好友問我,既然有機會到德國讀大學,為什麼不在德國讀呢?可是,這是我從小便有的夢想,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回到中國,進入心儀的學府。
盡管身邊的人覺得我同時學習德國和中國的功課很辛苦,但這就是我的“清華夢”啊!每當同學們出去玩或者約我在網上打遊戲時,我擡頭看着那兩行字,告訴自己,有一天我要重歸故裡,在清華校園徜徉。那時候,所有的努力都将得到回報。
我的“清華夢”,期待有一天會成為現實!
(寄自德國)
(本版配圖除署名外均來自千庫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