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新聞,讓人很難不低落。
不管是疫情還是天災人禍,都遠遠超出我們能夠控制的範圍。
今天為大家推薦一部治愈心情的電影《給我翅膀》,豆瓣評分 8.7 分。▼
改編自法國氣象學家 Christian Moullec 的“重建候鳥遷徙路線計劃”,講述了一個普通男孩的成長故事, 關于成長,也關于愛與勇氣。
治愈,溫情,讓人熱淚盈眶。 ▼
<左右滑動查看>
從網瘾少年,到“鳥媽媽”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托馬,是一個 14 歲正值青春期的小男孩。
大概因為父母離異的緣故,托馬并不開朗,他喜歡沉浸在電子遊戲的世界裡,在家裡吃個飯都需要媽媽三催四請, 跟身邊遇到的這個年紀的孩子沒兩樣。
這個夏天,媽媽決定把托馬送去爸爸那邊呆一段時間。
托馬第一反應就是,拒絕,隻想自己待在家裡。 ▼
爸爸是個鳥類研究員,住在适宜鳥類生存的栖息地,那裡偏遠、清淨、貼近大自然。
能看到絕美的朝霞日落,能聽鳥兒和蛐蛐的叫聲入眠,對于我們久居都市的人來說,光想想就心動,多麼好的修養生息的機會啊~
但對托馬來說,沒有比大自然更無聊的東西了。 ▼
偏遠 = 沒有 Wi-Fi = 上不了網也打不了遊戲。
鳥兒的天堂 = 網瘾少年的地獄。 ▼
剛住兩天,托馬總是不停抱怨:
“什麼破地方。”
“我死也不要住在這裡。”
“白天有蚊子,晚上有老鼠,有隻倉鼠整晚都在我房間裡跑來跑去。” ▼
城市裡的講究孩子來到鄉下,怎麼都不舒服,怎麼都不耐煩。
不過,這種不耐煩随着第一隻鳥蛋的破殼開始改變了。 ▼
托馬目睹了恒溫箱裡一隻鳥蛋出現了裂縫。
他着急忙慌跑去找爸爸,還以為這隻蛋有什麼問題,原來是它們的孵化期到頭了。
這些鳥蛋,要敷出可愛的小雁鳥了!
原本對這些研究還嗤之以鼻的托馬, 學爸爸一樣,穿上了怪裡怪氣的棉麻長袍。
這種長袍的設計是為了仿造大雁,因為剛出生的雁鳥會記住第一眼看到的生命并認他們為父母,這是一種“銘印”。 ▼
托馬和爸爸開始為小雁鳥“接生”。
它們啄開殼,鑽出小腦袋,發出清脆的叫聲。
托馬接過一隻隻小雁鳥,嶄新的生命在他的手心裡,那麼小、那麼脆弱、又那麼鮮活。
不知不覺中,原本豎在托馬心中那道名為自我保護的高牆,在一點點消融了。
“從今天起你就是它的媽媽了”,爸爸對托馬說。 ▼
其實青春期的小孩并不是無法溝通,他們需要被信任,需要證明自己的價值。
而養育這些雁鳥寶寶,就是托馬被信任的開始。
托馬學着喂養它們,學着拿着嘎嘎叫的喇叭帶領小雁鳥散步。
隻要托馬在前面走,雁鳥寶寶們就搖搖晃晃地跟在後面,诙諧又可愛。 ▼
在所有雁鳥寶寶中,托馬對一隻小雁鳥情有獨鐘,因為它是灰色的,其他雁鳥都是黃色的。
托馬給它起名叫“阿卡”。
阿卡是混入這一批雁鳥的另一物種,它的體型更小體力更弱,托馬就像阿卡的“親媽粉”一樣格外關照它,總是又親又抱。
有時被爸爸目睹了他對阿卡的愛,還會羞恥感襲來,畢竟托馬最開始一萬個不願意,沒想到真香來得這麼快。 ▼
托馬還了解到爸爸的鳥類遷徙大計劃。
爸爸發明了一條全新的遷徙路線,更安全,更快捷,更高的存活率。
養育這批瀕危雁鳥,就是為了帶領它們順着新的路線飛,如此反複,甚至能夠拯救這個瀕危物種。
不過,雁鳥真的能把他們這些人類當作鳥媽媽一路跟着飛嗎?還是未知。
托馬自告奮勇跟爸爸學開小型飛機,其實以他的年紀,還沒有達到學習駕駛飛機的年紀,不過托馬的爸爸也不是個“守規矩”的人。
“隻要你幫我照顧雁鳥,我就教你兩三個飛行技巧,或者四五個。” ▼
托馬有時帶着雁鳥在湖上兜風,隻要他一邊按着喇叭一邊仿照大雁“嘎嘎嘎”地叫,雁鳥寶寶就仿佛緊跟在他身後,仿佛跟着鳥媽媽一樣。
托馬第一次有種被其他生命所需要、所依賴的感覺。
有觀衆看完電影說:“如何修正沉迷網絡的孩子?那就是帶着他去做有趣的有意義的事。”
你會驚訝的發現,最開始那個抱怨東抱怨西的托馬不見了,他不再念叨着 Wi-Fi 和電子遊戲,也不會拒絕跟家人敞開心扉。
他在承擔養育小生命的責任中,一點點成為一個可靠的小男子漢。
帶領鳥群,飛往未知
暑假過半,托馬的媽媽來看望他。
托馬讓媽媽套上一樣的棉麻長袍,興緻勃勃地給她講解鳥類遷徙的知識和爸爸的大計劃。
幾十天不見,眼前這個曬得黝黑、談論起養鳥兩眼放光、甚至為了養鳥放棄賴床的小男孩,是她的兒子嗎? ▼
大自然真的是最強戒網中心。
托馬還主動請纓讓他跟爸爸一起去挪威執行計劃。
身為小雁鳥的“媽媽”,他怎麼可以錯過這個曆史性時刻呢? ▼
媽媽很是驚喜于托馬的變化,同意他跟着爸爸驅車前往挪威, 特意囑咐爸爸,千萬不要讓托馬獨自駕駛飛機。
不過到了挪威,挫折接踵而至。
先是這些雁鳥并不會跟着爸爸的飛機飛,就算爸爸舉着喇叭“嘎嘎嘎”地牽引,雁鳥還是掉頭遊向别處;
再是鳥類禽流感檢測沒有通過挪威當地管理局的标準,因為它們剛剛打過疫苗,起效後體内會有這樣的自然反應;
最緻命的是,爸爸的計劃實施文件被調查出是他自己蓋章通過的,政府并沒有同意他這麼做。
總之,這批雁鳥要被管理局抓走了。
管理人員準備捕撈它們,這時托馬跑到了小型飛機上,一邊發動一邊呼喚着這些雁鳥。 ▼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那些無論如何也不跟着爸爸飛的雁鳥們,居然跟着托馬一起飛了起來!
原來它們并不是不會跟着飛機走,而是它們認定了托馬。
它們和日夜照顧它們的小孩,締結了深深的“銘印”。
爸爸和管理人員一陣瞠目結舌,而托馬則獨自帶領着雁鳥飛往未知。 ▼
帶雁飛行記
這是托馬第一次單獨駕駛小型飛機。
一開始隻是着急使然,為了不讓雁鳥被抓,但真正遠離了被抓的危險,托馬才意識到新的挑戰來臨。
飛行的危險,路線的陌生,氣候的莫測......而他隻是個從來沒有獨自飛行過的 14 歲男孩,稍有不慎就是從萬丈高空墜落。
托馬隻能安慰自己,沒事的,可以的。 ▼
沒有了父母幫助,一切問題都需要自己解決。
他努力讓自己鎮定,一邊回憶着爸爸教給他的駕駛技巧,一邊檢查着飛行狀态:
托馬對現狀分析之後做出了判斷:既然一切正常,那遷徙計劃就由自己代替爸爸來繼續執行吧。
托馬挂斷了爸爸打來的電話,為了省電把手機切換成飛行模式,開始了獨自“帶雁飛行記”。 ▼
這場帶雁飛行記,就像是托馬的一次成人禮。
他在帶領雁鳥走向遷徙的過程,也是他真正意義上第一次獨立的過程。
誰也不會想到,那個一開始留着精緻小油頭、看起來什麼都不會的男孩,有多能幹。
托馬時而帶着雁鳥飛行,跨越山川河流。(順帶說一句,這部電影的視覺真的一絕,各種自然景觀美到讓人流淚。)
飛累了就在河邊落腳,連生火都得自己來。 ▼
還好背包裡有睡袋,在野外也可以睡覺。
有時遇到山上的野獸,托馬隻能壯着膽子大吼大叫,以吓退野獸。 ▼
最驚險的一次,托馬飛行遇上了暴風雨。
他拼盡全力飛出了暴雨層,身後一群雁鳥也一個個掙脫了險境,就連他最擔心的瘦小的阿卡,也用全力飛了出來。 ▼
飛機快沒油了,托馬就飛到有人的港口,去跟路人用不熟練的英語交流,讨要一些汽油。
路人問他:“你叫什麼名字?”
他回答:“我叫尼爾斯。”
尼爾斯,是童話故事《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裡主人公的名字。
在這個故事中,尼爾斯騎着鵝經曆了千難萬險,跟壞人搏鬥,最終從一個頑童變成了一個正義勇敢的小少年。
這不正是托馬的真實寫照嗎?
托馬一路上風餐露宿,帶雁飛行的樣子被人拍下來發到了社交媒體上,一下子爆紅了。
報紙上、電視上,都是對托馬的報道,急瘋了的爸爸媽媽也終于從報道中得知他的蹤迹。 ▼
托馬依舊在帶着雁鳥飛啊飛,但突然多了很多陪伴他的人。
在他途經的地面上,有人畫下巨大的“托馬真棒”的字樣。
每到一處,都有當地人跟他打招呼,自發地為他送上吃的,幫他給飛機加滿油。 ▼
人們震驚于一個 14 歲孩子對保護瀕危物種的決心,更震驚于他的勇敢。
“那個帶鳥的孩子,他真的做到了。” ▼
原本對環保報道不屑一顧的媒體們,說着“保護濕地的故事太無聊了,沒有讀者想看”。
而如今托馬降落的地點,聚集了一大堆“長槍短炮”。
後來,托馬的飛行因為他體力不支而告一段落,回到人類社會,托馬的皮膚曬黑了很多,還被凍傷。
對他倍感擔心的爸爸媽媽,卻意識到兒子的巨大成長,他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了。
他們沒有怪罪托馬的獨自飛行,原本三令五申不讓托馬飛行的媽媽,甚至鼓勵他的下一次飛行。
被信任,被賦予責任感,下一步就是放手讓他大膽去飛。
爸爸媽媽選擇開車在地面上跟随着托馬,既保證他的安全,又不限制他的自由。
因為那是他想要做的事,有什麼理由不讓他去做呢?
這是一個雁鳥遷徙的故事,也是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
雁鳥寶寶從破殼,到第一次入水,第一次飛行,到遷徙成功在北極圈落腳,未嘗不是托馬獨立的過程。
看着那個不安叛逆的小男孩,學會了愛這個世界,愛所有生命,還有什麼比這更欣慰的呢?
我們無法阻止一顆幼芽向陽生長;
我們也無法要求一個孩子如何成長。
愛、責任、自由、勇敢。
這些永恒不變的美好品質,秘訣并不在于灌輸,而在于信任,在于陪伴,在于适時地放手。
天高水長,這美麗的世界,本就是一切美好的源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