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四世同堂”的短視頻紅遍國内。各國網友紛紛接力效仿。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我先生家的中國式親情,四世同堂的溫暖。
1、“懷德居”:醇美家風,代代相傳
50年代初,先生父親劉氏離開老家棠浦,到宜豐縣中學求學,畢業後參加工作結婚生子,定居在縣城。
5個兒女相繼降生後,給這個家庭增添了生機,也增加了負擔。先生父母每月不到百元的工資,既要養育孩子,還要贍養老家的父母,為了補貼家用,減輕父母負擔,姐姐少年時便肩扛責任書寫大義,邊上學邊替父母分擔家務,照顧陸續出生的4個弟弟。
1997年,先生父親因病去世。兒女們化悲痛為力量,倍加孝順母親,尤其是近幾年來,老太太患老年癡呆越來越嚴重,生活自理能力也越來越差。姐姐和兄弟們克服困難,全身心的孝敬老人。
每一個節慶日,姐姐和兄弟們都會輪流坐莊,大家攜家帶口歡聚一堂。老太太不願意和兒女住在一塊,兒女們除了請保姆照料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之外,隻要有空,兒女們都會來陪老人聊天散步,晚上兒女們輪流陪住,陪伴值守,盡最大努力讓老人安度晚年。
無論工作多忙,兒女們都會牽着老太太的手,逛公園或逛街,天氣好的時候,開車帶上老太太到就近的風景點兜風,遊玩,呼吸新鮮空氣。
傳統美德在這個家裡得到了傳承和發揚。
2、清明:血脈相承,歲月靜好
劉氏大家族在幾輩人的傳承中,能夠傳遞孝愛文化,也讓好家風代代傳承。和這個家族成員長久以來,骨子裡那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對傳統習俗中的節慶特别重視有關。
劉氏家族對清明與春節、中秋等同重視。為了清明掃暮有一個舒适的落腳處,也為了宗親有一處守根問祖的聚集處。前幾年,先生和二弟發起,在老家棠浦,對爺爺祖屋進修繕,為清明掃墓和宗親聚會打造了最适宜的一處場所。
于是,每年清明時節,都是劉氏宗親相聚的重頭戲,來自省内外的劉氏後裔100~200人,紛紛扶老帶幼或攜妻帶子,不約而同的相聚在家鄉棠浦,爺爺的祖屋懷德居。女人們留下來做飯,打掃,孩子們在屋外嬉戲玩耍。男人們則上山掃墓祭祖,緬懷先人,集體祭祖,好不壯觀。
短暫的共處的時光,聯絡感情,叙叙舊情,聊聊家常,吐吐心事,互通信息,共享資源,共叙鄉情,共話發展。
3、溫暖:暖暖家風,代代潤澤
劉氏後人們繼承了老一輩懷德勤勉的思想,也從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聯絡感情,互幫互助,相互成就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幾代人都自強不息,勤儉持家,孝悌可嘉,有問題群策群力解決,營造了和諧融洽的大家庭氛圍。也讓劉氏大家族秉承的:“懷德于心,踐孝于行,勤以緻業, 厚德載物”的文化理念,一直傳承至今。
先生的姐姐,對親人的付出已然成為一種習慣,且幾十年來無怨無悔。除了平日裡在生活細節上對弟弟們的長期關愛和給予外,在照顧老太太方面,也是甘挑重擔,用心诠釋孝道。
先生的大弟弟,屬于能工巧匠型的人,家中但凡有點瑣碎事,他往往是第一時間趕到, 并處理妥當。他用行動書寫孝道,時常放下手中生意照顧老人,無怨無悔。
先生的二弟重情重義,兄弟合心,其利斷金,特别能夠诠釋他對兄弟們的付出。為解家人後顧之憂,在家人們遭遇重大問題時,當仁不讓應是二弟處理問題時的一種常态。這些年家人們多受其恩澤。
雖然電視新聞裡經常看到給大家帶來正能量的故事,但是實際上照顧一個老年癡呆的患者,比想象中要痛苦的多。
考慮到我們在異地他鄉工作,先生小弟家兩口子,大包大攬的為我們承擔了照顧老太太的重擔。
在這種照顧病患的巨大的壓力面前,種種辛酸和不易,也時常會給自己帶來焦慮。在沮喪和無奈中,在道德的枷鎖裡面,這類患者的子女同樣被禁锢被折磨,所以這種付出是巨大的。
而先生用對生活的儀式感,力所能及的來表達對親情的珍視、回報和關愛,在注重生活品質,重視細節和過程上,在互動的良性循環中,他對親情的珍視己然成為了生命中的一種責任和義務了。
一輩做給一輩看,一輩跟着一輩學,盡管老太太患老年癡呆,但時常還是很清醒的,在祖孫四代其樂融融的氛圍中,滿足和幸福感刻在大家的心裡,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劉氏家族優良的家風在這個大家庭裡代代相傳,潤澤着每個人的心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