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事可以堅持做?“ 有些事,你想幹,也不能幹,因為它不該幹;有些事,你不想,也得幹,因為它該幹”,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什麼事可以堅持做?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 有些事,你想幹,也不能幹,因為它不該幹;有些事,你不想,也得幹,因為它該幹。”
01
—
前兩天碰到了前單位的老同事。
我記得他一直是在做人事工作的,所以想請教他相關的幾個問題。
結果,他的回答讓我吃驚:
“今年公司效益不好,公司讓我轉做銷售了。最近幾天就要去深圳長駐了。”
我之所以驚訝,是因為我知道,他原來是很熱愛人事工作的,而且性格上也很合适。
現在突然轉換賽道,從零開始,比較可惜了。
我當場就問他:“你有沒有想過辭職,換家公司?”
可能我的問題有點突兀,他先愣了一下,然後回答我:“這個倒沒想過!
不過現在辭職風險太大,況且公司讓我去深圳開拓市場,我還是能接受的。”
02
—
我回來之後,仔細想了一番,得出了以下兩個結論:
我問我同事:“有沒有想過辭職,換家公司”,實際上是在問“想不想”的問題。
我同事回答我:“公司讓我去深圳幹銷售,我應該接受”,實際上是在回答“應不應該”的問題。
應不應該是必要性的問題。想不想是意願的問題。
這兩個概念最大的區别在于:
有些事,你想幹,也不能幹,因為它不該幹。
有些事,你不想,也得幹,因為它該幹。
比如違背道德底線的事、違法亂紀的事、損人不利己的事,就不能幹。
比如你面臨高考,正好有個綜藝很火爆,你很想丢下書本,去看這個節目,但複習備考才是當前最該幹的事情。
至此,我理解了我同事的内心:
“在這個大環境下辭職,不是想不想的事,是不應該幹的事。
公司看重我,讓我挑大梁,我應該尊重這樣的決定。”
03
—
我們大多數人,往往認識不清“該不該”和“想不想”。
自己想幹,就把不該幹的事幹了。
自己不想幹,就把該幹的事否定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想幹的事多是受到情緒的支配,該幹的事基本都是受理智的支配。
往往一個人受情緒控制的時間要比受理智控制的時間,要多得多。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種情緒:
我想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那到底應不應該呢?
其實是不确定的,需要理智來判斷。
如果這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對自己工作、生活、家庭、愛人沒有重大影響,那不妨去遊曆一番。
如果讓自己的職業生涯打下問号,甚至傷害到了身邊的人,那就要慎重考慮了。
最後,我想引用南懷謹先生的一段話,作為理智判斷的基本原則:
“判斷一件事該做不該做非常簡單,
如果做一樁事,對大家有益,無人受害,那是最好的事。
如果對一個人有損,則要看是對誰有損,對自己有損,對他人都有益,也可以做。
如果對他人有損,對自己有益,則不可做。
能照此原則去判斷,就很容易明白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了。”
以上共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