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 其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塞上聽吹笛
唐代:高适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這首七言絕句,由雪淨月明的實景寫到梅花紛飛的虛景,虛實相生,搭配和諧,共同營構出一種美妙闊遠的意境。詩中的思鄉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盡。
前二句寫實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馬的時節了。傍晚戰士趕着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開篇就造成一種邊塞詩中不多見的和平甯谧的氣氛,這個開端為全詩定下一個開朗壯闊的基調。
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又構成梅花開滿關山的虛景,呼應雪淨月明的實景,委婉含蓄地表達内心思念家鄉的強烈感情,虛實交錯,構成美妙闊遠的意境。
正是由于懷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種豪情,筆下的詩方能感而不傷。
白話譯文
冰雪融盡,入侵的胡兵已經悄然返還。月光皎潔,悠揚的笛聲回蕩在戍樓間。
試問飽含離情的《梅花曲》飄向何處?它仿佛像梅花一樣随風落滿了關山。
注釋塞上:指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邊塞。此詩題一作《塞上聞笛》,又作《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
雪淨: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邊塞地區。胡是古代對西北部民族的稱呼。
牧馬:放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為生。牧馬還:牧馬歸來。一說指敵人被擊退。
羌(qiāng)笛:羌族管樂器。
戍樓:報警的烽火樓。
梅花何處落:此句一語雙關,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屬于漢樂府橫吹曲,善述離情,這裡将曲調《梅花落》拆用,嵌入“何處”兩字,從而構思成一種虛景。
關山:這裡泛指關隘山嶺。
此詩寫塞上聞笛而生鄉關之思,但首先卻展現出冰雪鋪凝的廣袤胡天,然後再在明月與戍樓之間托出羌笛之聲,在荒漠塞外與故鄉春色的鮮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縷縷鄉思。但這鄉思卻略無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風吹滲滿整個關山,以可見的壯偉景觀的實态體現出巨大的内在顯現力與藝術包容力。
高适在這首詩中寫景就有“虛景”與“實景”之分,他用明快、秀麗的基調,豐富奇妙的想象,實現詩、畫、音樂的完美結合,描繪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塞外春光圖,使這首邊塞詩有着幾分田園詩的風味。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2、劉鳳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編 .中國曆代軍旅詩三百首鑒賞 :山東友誼出版社 ,1999年08月第1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