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設是什麼?”
這個問題最近一直出現在我的腦子裡,自我盤問。在寫上篇《來義烏這些天,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之前。我在反複糾結自己的下一篇文章應該寫什麼。
在此之前,我寫的内容都是涉及一些學習、寫作、思考的概念和具備結構性的分享,但我嘗試用上一篇文章打破自己之前的内容形式和範圍,在知識概念、思考深度上的信息較少,取而代之的是我見到的人和經曆的事,仿佛在宣告“我打破了自己的人設”。
這也開始讓我思考「人設」這個概念。
人設最早是來自于動漫、影視、遊戲中的專有名詞,供編劇和作者等專業人士讨論時用,後來這個概念逐漸被延伸在商業領域,例如品牌的人格化,商業 IP 的打造與變現等。近兩年裡,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新媒體開始把 IP 打造挂在嘴邊,人們記住的是那些少數的、成功的 up 主、小紅書博主、抖音紅人和直播的主播,仿佛做好了人設和定位,你的内容定位就成功了一半。
但,人設到底是什麼?
人設是一種标簽,我們不可避免我原本沒覺得我自己有什麼人設,直到翻看我過往兩三年的朋友圈,有段時間全是學習英語的打卡記錄,有段時間是跑步和 keep 的記錄,還有很多次分享看過的書和啟發。如果你剛認識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在印象中構建出我的“愛學習”、“自律”的人設标簽。
它就像一個人格化的标簽名片,逢人都會不自覺地發一張,哪怕這個名片是隐形的,是我從未想過的。
也就是說,隻要我們要和外界打交道,想維系舊的關系、構建新的關系,就會不自覺地存在一些标簽,你所在的行業、職業,所處的領域和成就,你的偏好、脾性、特長……哪怕自己不願意承認,但它們确實能幫助我們快速建立關系,篩選同道中人。
我們不妨進一步追問,我們為什麼需要有個人設标簽?
和菜頭曾經給過一個解釋說,人設的存在是為了幫助别人區分和記住自己[1]。
假如你認識了兩個人名字都叫張三,那麼你就會去關注和記住他們的職業,一個是做室内設計的張三,另一個是做産品經理的張三。
給陌生人快速建構對自己的印象,就需要用到人設,而我們恰恰又身處在随時通過互聯網認識不同的人的境況中。
然而,人設并非隻是單純的标簽,在商業世界裡,它還是被「設置」過的标簽。不管你的産品和品牌是什麼,隻要想把它賣出去,都可以找到一個對應的人格化标簽,讓它和受衆的距離更近。
人設其實是一種「設置」,有人把它比喻成商品的貼牌過程,即對一切試圖出賣自己的個體的一種再認知和定位 [2]。
人設是對人的自我誇張和虛飾,目的是為了赢得他人的好感,并利用這種好感為自己謀利。
在移動互聯網還方興未艾時,阿裡的馬雲、京東的劉強東、聚美優品的陳歐,都在通過出賣自身的姓名、形象、性格特點、發言觀點,在大衆心智裡宣傳公司。當平台生态逐漸完善,格局固定後,他們的聲音也越來越少,随着平台規模和算法技術的成熟,取而代之的是平台内通過算法和運營生長出來的新 IP,他們不為任何一家公司代言,但是他們可以通過出賣自己的人設标簽,來吸引流量和賺取豐厚的利益。
如果說帶淘寶直播破圈,幫助市場構建出新消費習慣的是李佳琦等主播,那麼讓抖音的電商直播崛起的關鍵人設就是從「錘科老闆」的标簽改成「還債」标簽的羅永浩。因為人設可以精準地擊中對應的受衆,拉近平台、企業與消費者的距離,标簽則像是釘子一樣植入消費者的感知裡,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持續地影響和牽引大衆的注意力。
人設是一種我們無法避免的标簽,有時候,它也能成為我們的盈利工具,但同樣也會對我們造成危險。
人設是一種鏡像,它很危險我也一直在想,作為普通人,我如果不想賺錢和盈利,人設和我的關系是什麼?先分享一個我前幾年的經曆吧。
我 2018 年還在一家口腔醫院裡上班,基本上除了醫療、專業、管理相關的事,其餘的雜七雜八的事情我都有在做,比如開車、市場渠道、電腦網絡、醫院媒體、海報和視頻的制作、培訓等。讓我陷入困惑的是,什麼都在做,但是我找不到一個明顯的标簽和定位,沒有清晰的「身份」給我帶來的慌張和不安,我到底擅長什麼?似乎找不到一個可以依存的身份。
于是我拼命地去尋找屬于自己的标簽,最後找到了「交互設計師」。我發現它既能滿足我對信息、邏輯的整合,又能滿足我對體驗設計和互聯網的憧憬。在那段時間裡,我的身份焦慮被緩解了。
後來反思,在這身份焦慮背後,是對外界看法的過度在意,當我審視整個轉行到參與新工作的流程後,我發現交互設計師也僅僅隻是一個職能分工,體驗設計的理念可以用在各個領域和場景中。
上圖是品牌專家李倩的朋友圈,她在打車上班時,遇上了一個聽障司機,副駕後背上貼了張紙,交待得清楚明白。車裡整潔衛生,開車平穩專注,一路無話。雖然就是一個滴滴業務,高大上的用戶體驗設計也能這麼接地氣。
後來我知道,我尋求的不是崗位本身,而是崗位标簽帶來的「身份認同」。
仔細想想,為什麼人們會去追星,為商業營銷的情緒價值買單,其背後也是打中了人們的身份認同,通過身份認同感來诠釋自己的存在和意義。而把自己投射在某個标簽、人設、IP上的過程,就叫做鏡像。
鏡像中的自己,是虛拟的,如果我們讓虛拟的人設身份混淆了真實的自己,那就很危險了。原本現實中的主體成為了客體,而鏡像中的那個虛構的自己成為了主體,掌控意識的主導權。
虛拟的人設與現實的自我童敏是合江天立小學的校長,身邊人對她的評價是幹練、說話水平很高,不僅為人親切還有很高的信服力。
童敏照片
但是這樣正直、靠譜的人,卻在一個網絡遊戲裡有着與現實截然不同的人格和行事風格,她的遊戲 ID 名叫桃若,44 歲的她在遊戲中揮金如土,拉幫結派,一言不合就罵人、幹架。一個人,兩個迥異的人格身份。之後因為遊戲上瘾,放不下遊戲中的身份,她以一個“假項目”做了一個精心編織的謊言,詐騙身邊的親朋好友巨額“投資”款項,然後在遊戲裡購買裝備、打造團隊、參加比賽,中間經曆了不少波折,最後因為欠款太多、戒不掉虛拟世界中的那個自我,最後選擇了投河自盡 [3]。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系統由本我、自我、超我組成。本我是原始我,超我是道德我,自我是調節本我和超我的中介。網絡社交中,超我脫缰,本我外釋,自我重構,網絡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異,形成了虛拟人格 [4]。
互聯網可以讓人匿名、多身份地在各個圈層場景裡社交,現實社會中的道德約束感被縮小,本身的欲望又被放大,當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虛拟場域裡持續保持一系列行為,在被架空的場景裡進行社交,建立意義和關系,久而久之就會相信這個場域裡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
虛拟世界為什麼更容易吸引人?我想有一個原因是它能讓你花很小的成本,就能獲得很大的享受。
漫畫《一人之下》裡有一個場景我印象特深刻,講的是一個宅男因為看漫畫走火入魔,進入了一個虛拟現實的設備「神機百煉」裡沉迷其中,構建出了一個天上地下為他獨尊的修仙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一伸手就能毀滅一個星球。但這一切虛幻被一個道士小哥諸葛青殘忍打破,在勸說這個宅男回歸現實時,道士說的一句話讓我很受啟發,大意是:如果幻想的世界那麼好,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刻苦修煉?不論是拳理、數理還是物理,都需要不斷的鑽研和研究。
來自騰訊動漫《一人之下-237話》截圖
這個世界裡本身沒有捷徑,而虛拟世界為很多人創造了虛幻的捷徑,宅男因為在未經與之匹配的艱辛過程下,提前嘗到了甜頭,而忽略了現實中那個努力、腳踏實地的自己。
人設與自我的差集小說、遊戲和漫畫,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成功背後的不确定性和無意義的付出,然後獲得極大的滿足感。虛拟的、臆想的世界,仿佛更容易讓人獲得成就感。願意擁抱虛拟的人設,本質上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離。
而在網絡上表達自己(如小紅書、豆瓣、朋友圈、公衆号),哪怕你的喜好再小衆,也能找到一群和你一樣,對你存在極大認可度的人。當你在各個平台上展示一部分的、修飾過後的自己後,會獲得高于現實的正反饋,讓你進入到一種輕易就能獲得肯定的氛圍當中,你不知道他們恭維你、讨好你的目的是什麼,但是這讓你很受用,當你回到現實社會裡,你還是那個普通人,這樣的反差會讓你繼續在網上尋求之前的滿足感,最終出現虛拟人設和現實自我的脫離,虛拟人設與現實自我差集越大,人就越容易失去自我。
但是,一個事物有壞的一面必然也有好的一面,當虛拟的人設與現實的人格差集不大時,人設反而能像目标一樣,推動你成長和進步。
當時我在轉行互聯網的過程中,在學習的社群裡,我認識了三個一起學習、共同準備作品集的同學,後來也成為了朋友。在現實世界中的身邊人都不太相信我能做成的情況下,他們都在鼓勵我一直向前走。前路的不确定性會因為鼓勵和陪伴而得到消解,讓我更有動力去學習專業的知識,為自己尋求更多轉行求職的機會。
但我能成功轉行的關鍵點不是無窮無盡的雞血和雞湯,而是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逐漸清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我深知以我當前的條件和年齡不可能去互聯網大廠,所以我調低預期,并且打算從運營設計切入,先進入到那個環境中,再尋求下一個可能。倘若我的目标遠超于我自身的能力和條件,那就是臆想,迎來人設和自我的脫離是遲早的事。
如何與自己的人設相處?與人設相處,不如說是與自己假象的那個理想身份相處,它因為各種媒介方式、輿論環境、外部反饋而産生和變化,「縮小人設和自我的差集」是我目前貫穿整個文章後的結論,那要怎麼縮小,我們能做什麼呢?
1、人設是“長”出來的
在《詳談》裡,當李翔問三頓半創始人吳駿,怎麼看到營銷理論中的定位時,他的回答是:
我認為定位是長出來的,是基因、體質和能力決定了你的定位,而不是廣告公司分析市場後,給你一個定位。關鍵不是你的位置在哪兒,而是你能不能定下來 [5]。
我很認同這個觀點。同時,我認為人設也是基于内在的特質“長”出來的,是「由内向外」地「演化」出來的。
- 由内向外:我們要從自己的「特質」去确定人設,而不是「特征」,特質是内在,特征是外在。
- 演化:基因、性格特質的内核不會變,變的是能力項、經驗、技能的成熟度,随着外界的環境信息的變化而變化。
我在一開始更新公衆号時,分享的内容也是随機的,先後分享過自律和内卷,當我學了 L 先生的智識營後,開始對學習方法和知識管理感興趣,然後開始寫和學習、閱讀方法相關的文章,辭職回家後,我在不斷思考自己寫東西的内在動力,開始把思考放在了「長線」的角度上,對「長期主義」有了一些思考,然後因為在寫作上有了不少新的經驗和心得,又順勢分享了創作相關的内容。來到義烏後,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人和事,滿腦子都是全新的體驗和收獲,如果不把這些内隐的思緒寫出來,我想以後會忘記,于是我寫了初來義烏的記錄。
一篇篇文章,都會根據我當下見到的、正在思考的事情演化和生成,因我内在特質驅動,受到外界新信息刺激,經思考和推演後有感而發。我的人設就是我自己,也沒有人能比我更能寫好我自己。
所以,我們能做的不是根據當前的流行趨勢,看别人在做什麼,自己就做什麼;而是置身在便于成長的環境中,然後由内而外地演化,長出屬于自己的東西。
2、用「作品」構建的專業人設
作為個體,如果想要構建自己的專業人設,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作品說話。
我特别認可「作品意識」這個概念,即使如産品經理,如果你想在最短時間内獲得招聘者和面試官的認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甩出一份能鎮得住他們的項目作品。作品中包含了你的思考和推演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案、最終的呈現。這比你給他說你平時多麼努力、多麼專業、多麼聰明要更有用。
為什麼我即使在職業空檔期,仍然會覺得有很大的安全感?因為我一直在保持寫作和輸出,在持續地産出屬于自己的作品。它能一定程度上證明我的思考深度和能力,雖然我認為這些還是遠遠不夠。
作品可以是你設計的網頁、APP,也可以是出書、寫文章、出課程,也可以是一部畫集、攝影集等。關鍵是,你的作品能給人提供一些實在的價值,去影響和幫助一些人。
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敢于袒露自己。
人的喜好、環境、認知始終會變化,某種意義上說,人設的存在就是為了崩塌。
當你在一個人設下固定很長時間後,你自然而然地也會受到人設帶來的規訓。這個時候,人設可能不會讓你成為與衆不同的、獨特的個體,而最終成為他人心中期望成為的樣子。你順應了用戶的心智,但從一個表達的主體,變成了受人圍觀和消遣的客體。這個時候,我們要勇于跳出這個框架,哪怕人設崩塌,也要找回真實、當下的自己。
《圓桌派》裡,許子東分享過一個故事,一個寫出《我與地壇》的偉大作家史鐵生,竟然開始寫大衆喜愛的電視劇了,為此評論家李子雲發文批評,為文壇感到痛心。史鐵生回答說,我也要賺錢啊。
作品能幫助你立下一個專業的人設,幫你擴大影響力,也會在成為你行為和觀念的束縛,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環境和心境變了,需要跳出來了,請不要猶豫,做自己就好。
3、少關注短期标簽,多關注長期的價值
人設标簽對剛認識的陌生人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對于一個認識多年的老友就不重要了,他們隻會關心你過得好不好、開不開心,是不是還惦記着這份關系,是否還是當初那樣的性格,是不是有了新的變化。
對于戀人來說,對方隻會關心你是不是在乎 Ta,就如偶像劇裡那樣,女主會對男主說“我不在乎你有沒有錢,我在乎的你是否真心想和我一起”。
對我而言,創作和表達是一件可以長期堅持的事,所以我也不會把自己僅僅縮在某一個垂直的角落裡,我希望自己能展示更多的面。
長期更新理性、邏輯推導的文章是一種人設,但我不可能長此以往保持這樣的表達方式,因為真實生活中的我也會有感性、脆弱、憑喜好行事、無知、情緒體驗的一面,有了這些部分,表達出的自我才更完整,現實自我才不會與人設的有更大的差集。
那就任由自己随意改變嗎?有沒有可以遵循的規則?我認為可以去找到自己願意堅守的一些原則和信念。比如堅信長期做正确的事情,就能獲得更多可能性;相信對世界保持善意,世界也會以回饋;相信好的産品,一定會有人認可并購買;相信坦誠是最有效的策略……
所謂人設,始終存在“設計”,但是内核的那個自己、堅守的信念,不容易随着時間改變,崩塌、自我矛盾的可能性就少了一點。
結語在網絡世界中,我們不得不面對自己的虛拟人設,或大或小,都是另一個自己。在外界看來,它隻是一個個容易被記住的标簽,而對于你自己來說,人設會形成你的身份鏡像,反向将你拉向它,成為它。它的危險在于,一旦虛拟的人設和現實的自我存在很大的落差,你的自我就會分裂和無所适從,陷入痛苦當中。
“你的人設是什麼?”
不用着急回答這個問題,馬上定義自己的人設,因為人設是以你的本質為根,以外界信息為養分,随時間生長出來的結果。重點是你要培養出屬于你自己的「作品」,讓自己的人設有據可依。
然而人會一直變化,直到寫完這篇文章,我也無法清晰全面地定位我的人設是什麼。我前段時間有測過自己的 MBTI,得出的結果是 INTJ,但是我在 2018 年測的結果是 INFJ。
MBTI 可以作為快速與人建立關系的标簽,但它也會變。
當你的「作品」在從文化、規範等角度開始約束你時,也需要勇氣大膽打破。該不該打破,你自己說了算,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因為從長期來看,真正關心你的人不會在意你的人設,所以你别對自己太苛責。畢竟比起那個驕傲、獨樹一幟的自己,通過自己的能力讓身邊人幸福、安心才更重要。
内容參考
[1] 和菜頭·成年人修煉手冊|人設:怎樣樹立真正的人設
[2] 徐強,胡婵.從人格到人設: 數字化時代人格面臨的新挑戰[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1)
[3] 南風窗(2022年第01期): “雙面”女校長
[4] 占琦.網絡社交虛拟人格的符号建構與情感維系[J].青年記者,2020(11)
[5] 李翔著.詳談:吳駿.得到圖書.2022:79.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