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宜賓市博物院開放
不經意間
發現了一處神似劍門關的建築
幾經探索了解發現
原來這是位于高縣與筠連
交界之處的淩雲關
破敗之中依然有幾分壯麗之勢
但是相比較劍門關
這個關隘太過落魄
于是決定去一探究竟
自古以來
宜賓筠連就是川滇商貿重鎮
沿着南絲綢之路的起點五尺道
經過筠連通往雲南
再與印度緬甸交流貿易
這條茶馬古道
自四川宜賓南行,經慶符、筠連
入雲南之鹽津、大關、昭通
以至曲靖、昆明
最遠更是到達古代印度……
早前有寫過一街跨兩省的塘壩古街
也位于宜賓曾經的茶馬古道上
頗有幾分耐人尋味
宜賓絲綢之路,重走五尺道
從宜賓出發到慶符到筠連,古道還有迹可尋,位于省道206慶符往文江方向,有一處石門道,刻有石門石刻,曾幾何時,這裡一定也是作為重要的關隘,需要重兵把守……
高縣的石門,是南方古絲綢之路五尺道上關隘,又名“石門子”,古名“石門關”。宋代置石門寨,下臨南廣河,古稱符黑水、石門江。這裡現在還可見巨石嵯峨,斜疊成牆,匝河而過,橫鎖南北。
石門石刻開鑿于明清時期,石門之北壁距地面約3米,鑿壁題刻“勒愧燕然”四個大字,,同治年間,太平軍路過石門時題詩于此壁。高縣人民政府于1982年1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比較吸引我注意的是,粵人林肇元的《石門洞題刻》,以隸書體躍然石上。一眼看去,字迹渾圓,蒼勁有力!
世路荊榛迷,當道豺狼吼。滿目幹戈橫,壯士牛馬走
叙南石門關,似擘巨靈手。層山塞其前,湍湍繞其石
雲根動地開,日腳射泉紐。征夫苦經過,行行重回首
西蜀天下險,此險複何有!不有大将才,誰作長城守
我從亞夫營,劍氣沖牛鬥。恨不乗天風,頃刻掃塵垢
一剪荊榛平,再造幹戈後。還從赤松遊,放歌時縱酒
“西蜀天下險,此險複何有”!這一句詩,頓時就讓人肅然起敬,看着公路旁陡峭的山石,閉上眼都能想起曾經石門關的壯麗
隻可惜因解放初期修築川雲路,炸毀靠山巨石一部分,險道變通途,卻消融了石門關的險要和宏大。以至于所謂的關,也不複存在了……
現在的石門道附近修整了一個小公園,跟來來往往的206省道比起來,這裡冷清多了……
頓時,我想起了李白作詩的蜀道難,“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雖然是寫廣元的劍門關,廣元作為四川盆地最北,宜賓差不多也就屬于盆地最南,地形地貌也是崎岖壯觀!
沿着老路走,前往淩雲關
從高縣過來,遠遠看着兩山之間的淩雲關,車道僅一車能過,着實險要
看到此景,遺憾中還有點惋惜,從地理位置講,這裡确實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現在的景象,卻太過凄涼。朋友到此第一感覺,“這是要垮了吧”,确也真實……
淩雲關南北有三道門框,均用條石砌成,卷成拱形,門已毀壞,現存門拴孔,關頂不複,裡面一片狼藉。
淩雲關修建于明代,是五尺道上關卡建築,現在已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了
聽周邊的人講,他們喜歡叫這裡為禦風亭,夏天時候附近人經常來此乘涼避暑。站在這裡,望着山下的建築,盛氣淩人,風蕭蕭吹過,都有一種大将之風。
往北就是高縣的焦村
往南便是筠連縣城
現存的淩雲關,占地120.7平方米,呈長方形的關卡牆體用石塊砌成:外牆長17米,外寬7.1米,内長14.5米,内寬3.8米。隻可惜随着歲月侵蝕,原有的建築已然不複,僅剩一堆石頭,很難再想象這裡曾經的雄偉了!
但這裡也曾是商貿繁榮必經之地的見證,确實有幾分雄關的感覺!
由于形色匆忙,繞了一些山路,時候不早,筠連水粉也沒能吃到,便匆匆回程,遺憾……
眼下年底筠連即将通達高速,希望迎來發展的同時,文旅也能同步發展
如果不是前人栽樹,哪來後人乘涼,這些老祖先留下的瑰寶,我們可不能忘啊……
本文來自 小鷹 原創發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