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洗澡的“南北之争”,首先就是頻次問題:南方人表示:每天都要洗澡,不洗睡不着;北方人表示:三五天洗一次澡,一個星期搓一次泥,足夠了。
還有北方同學問,每天洗澡的人難道不累嗎?
其實北方同學洗澡有個大全套:搓澡、打奶、桑拿...而南方同學主要是在浴室蓬頭下沖洗。
那關于洗澡這件事,多久洗一次澡好?到底要不要搓泥呢?
洗澡時從身上搓下來的泥,還有個名字:皴,是人體新陳代謝後在體表産生的一系列廢物,包含灰塵、皮屑、汗液和油脂等等。
由于新陳代謝無時無刻都在進行着,因此皮屑、皮膚分泌物也會一直産生,即使洗澡了,第二天仍然會有新的皮屑和分泌物存在。
冬天的時候,皮脂腺、汗腺的活躍度下降,微生物的繁殖率降低,皮膚的清潔需求應該減少,也就不需要每天搓泥。
洗澡時通過大力摩擦皮膚,搓掉身上的泥,過度清潔反而容易破壞皮膚角質層和角質膜,不僅會降低皮膚的抗菌能力,也會導緻水分等營養物質快速流失,令皮膚變得幹燥潮紅,因此搓澡可以,還是把握限度、力度為好。
結束一天工作後,洗個舒服的熱水澡簡直不要太舒服了,但洗澡你真的洗對了嗎?
首先,不同皮膚對于洗澡要求各不相同。
①中性皮膚皮脂分泌量适中,同時對外界刺激的耐受性比較好,一般正常清洗就可以了。
②幹性皮膚的皮脂分泌量比較少,因皮膚鎖水能力弱,常有幹燥緊繃感,此時注意洗澡時間不宜過長,控制在10min内為宜。
③油性皮膚的皮脂分明最為旺盛,因而最容易引起脂溢性皮炎和痘痘問題,洗澡時注意避免使用堿性護膚品,宜用弱堿性或中性的清潔用品。
④混合性皮膚同時擁有油性和幹性皮膚的問題,洗澡時長不要太久,也要避免過度清潔皮膚。
⑤敏感性皮膚比較脆弱,化妝品、冷熱等都可能刺激皮膚并引發過敏反應,建議洗澡時用溫水,适當地使用溫和不過敏的産品。
那麼,應該幾天洗一次澡呢?
洗澡次數過多可能會改變皮表有益菌的分布,特别是過度清潔與大力搓洗,反而會傷害皮膚,導緻皮膚幹燥、瘙癢。
通常,建議冬天可以一周洗澡兩到三次,而夏天因為天氣炎熱,頻繁出汗的人可以每日都進行淋浴。
不過,對于皮膚敏感,嬰幼兒和老年人,洗澡的次數應當酌情減少一些,避免損傷皮膚而導緻皮膚過度幹燥。
至于每次洗澡的時長,美國皮膚科學會建議将日常洗澡的時間控制在5至15min為宜,尤其不要超過20min。
洗澡時間太長并不會洗得更幹淨,并且浴室空氣流通不好,長時間呆在浴室時,大量熱氣與蒸汽加速血流,可能導緻腦缺氧,出現頭暈惡心等不适,甚至還有一氧化碳中毒的風險,身體本就不好的人更要避免洗澡時間過長。
三、洗完澡出現4種迹象,可能是疾病找麻煩很多人在洗澡時,可能都隻把注意力放在清潔上,而對于洗澡時出現的迹象,很可能都不以為意,但要警惕,這可能是疾病的征兆。
1、軀體疼痛
心絞痛的典型症狀是胸骨體上段或中段突發疼痛,可波及心前區,亦可放射至左側肩部左側上肢并抵達左手指尖,而洗澡時如果出現頭疼、腿疼、牙疼、咽喉疼等疼痛症狀,則可能是心絞痛的不典型症狀,往往提示心肌缺血,應當注意鑒别。
2、皮膚瘙癢
洗完澡之後皮膚反而異常瘙癢,多可能是皮膚缺水或者皮炎、濕疹等皮膚病造成的。
也要警惕是否伴随其他症狀,比如皮膚瘙癢伴皮膚發黃與肝病有關,皮膚瘙癢部位有色素沉着伴有三多一少症狀與糖尿病有關,腎病影像尿液和毒素的排出,也會刺激皮膚并導緻瘙癢問題。
3、頭暈、惡心
處于空腹狀态時,洗澡時皮膚受熱後溫度升高,血管也因此擴張,體内能量的消耗增加,容易出現低血糖的症狀,表現為頭暈、惡心、冒冷汗等。
4、洗不掉的黑斑
洗澡時,如果發現腋下、頸部以及腹股溝等部位,出現洗不掉的黑斑,懷疑是黑棘皮病的可能,這是一種以皮膚乳頭狀或者絨毛狀增生、過度角化以及皮膚色素沉着為表現的皮膚疾病。
總結:洗澡的時候注意時間、水溫,不需要過度清潔皮膚,如果洗澡時出現異常症狀,應當警惕。
參考資料:
[1]《洗澡後3分鐘,這件事最重要!皮膚科醫生教你拯救「幹癢」》.生命時報.2020-12-10
[2]《洗澡多久洗一次?不同皮膚怎麼洗?關于洗澡的6個真相》.京醫通.2020-09-09
[3]《洗澡時有8個現象,猝死随時發生?》.付虹大夫.2019-06-1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