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河健康報】
大河健康報記者 張保富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許多人邁開腿“串親戚”,不知不覺就“管不住嘴”。
(圖片來源Pexels)
近日晝夜溫差大,人體新陳代謝減緩,容易感冒、咳嗽。
除上呼吸道毛病外,有些人會有皮膚幹燥,腹瀉、便秘、腸胃功能失調等症。
那麼中秋佳節,群衆該如何養生?
中秋節後天漸涼中秋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
(圖片來源Pexels)
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後,流行于中國及世界華人地區。
演變至今,中秋節素有家人團聚,一起賞月、吃月餅之習俗。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治未病科主任時明偉告訴記者,中秋節處于白露與秋分之間,此後天氣漸冷,陰氣漸重,空氣中普遍缺乏水氣。
在飲食上,應少食辣椒、蔥、韭菜、蒜等辛辣食物。此外,月餅含糖量極高,超重、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人群,要切記少吃、不吃。
中秋佳節有四防河南省胸科醫院南院區中醫科主任宋聖閣表示,中秋節期間,群衆走親訪友容易聚在一起吃喝,在此過程中不知不覺會進食過多魚肉,所謂“肉生痰魚生熱”,久之形成内熱,導緻呼吸系統等疾病的發生。
(圖片來源Pexels)
總體而言,群衆有4點健康問題需要防範。
防濫補
中醫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現已進入秋季進補的季節。
但注意不可亂補,不要無病進補和不分虛實濫補。
中醫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
虛病有陰虛、陽虛、氣虛、氣血虛之分,對證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适得其反。
防秋瓜
民諺“秋瓜壞肚”,是指立秋以後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
夏令大量食瓜雖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後再大量生食瓜果,容易患上急慢性胃腸道疾病。
防秋燥
秋季雖然氣候變得涼爽,但是空氣中的水分散發速度也變快,變得幹燥起來。
因此人們通常會不同程度地感覺到口、鼻、皮膚等部位有幹燥感,甚至出現口幹舌燥、幹咳少痰、咽喉腫痛、疲乏無力以及大便幹結等症狀。
防内熱
走親訪友過度食用魚肉等食物,易導緻内在多“燥火”,形成内熱,導緻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
過量食用月餅,會對糖尿病、兒童等群體的健康造成威脅。
中秋節腳宜暖中醫養生最講究天人合一,一年當中有春夏四季的冷暖交替,一天當中有白晝與黑夜的陰陽消長,時刻順應四時變化可謂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白露過後,自然界“秋收”“冬藏”,人體不能單純的“補”陰,要注意整體的陰陽平衡,“陰平陽秘是目标”。
(圖片來源Pexels)
時明偉介紹,中秋佳節群衆養生,要注意擁有健康的起居習慣。
中秋過後夜漸長,此時人們應早睡晚起,保證睡眠充足,早睡可避免秋天肅殺之氣,過早起床易耗散陽氣,擾亂陰氣,不利收藏。
午睡可彌補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緩解乏。
因晝夜溫差加大,早晚應适當添衣,但此時添衣應遵循春捂秋凍的原則,不宜一下添加過多,以自身不覺寒即可,腳宜暖。
“養陰”因氣候特點不同,中秋以養肺為主,飲食上要預防秋燥,少辛增酸,多食滋陰潤肺及酸味的食物,宜清淡如蜂蜜、銀耳、蓮藕、白菜、豆腐、山楂、石榴、檸檬、梨、百合等。
以補肝氣、收斂肺氣。少食辛味食物,如蔥、姜、蒜、辣椒等。
時明偉表示,白露之後,秋意漸濃,正是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登高望遠的好時節。
運動可選擇快走、登山、太極拳、八段錦等,鍛煉要适度,防止過勞傷身,久不鍛煉者應循序漸進。
不宜早起冒汗運動及大汗淋漓,對于老年人來說,運動要以“不累”為标準。
秋季運動時間最好選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氣仍然炎熱,要避免戶外活動。
常按揉部分穴位有助于秋冬養生百會:按揉百會穴能夠幫助人體陽氣升提,起到醒腦提神的作用。
魚際:按揉魚際穴能清宣肺氣,清熱利咽。
手三裡:按揉手三裡可顯著增強免疫力。
足三裡:按揉足三裡可以促進食物營養的吸收,恢複脾胃的正常運化功能。
三陰交:按揉三陰交穴可滋補腎陰及肝脾,對眼睛幹澀有很好的效果。
照海:按揉照海穴有補腎、養肝、健脾的功效。
湧泉:按揉湧泉穴可補腎健身,改善疲乏無力、陰虛火旺的一個很好穴位。
本文來自【大河健康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