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3 14:20:40 《中國教師》 2020年4期
馬佳 張欣未
群文閱讀遠超過單篇文言文的閱讀量,可以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内接觸更多的文本,進而通過大量的閱讀來培養文言語感;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閱讀教學策略,可以整體上降低文本理解的難度;再加上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法,又極大地保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另外,多文本的群文閱讀也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面,文本與文本之間的内在關聯性又提升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說,有效開展群文閱讀教學能解決現階段小學文言文教學的困境。
筆者在三年多的時間裡,運用群文閱讀理念,進行了大量小學文言文教學實踐,共參與研發及實踐文言文群文教學課程25例,涉及年級均為小學五、六年級。從實踐過程及學生接受情況來看,群文閱讀的方法在文言文教學方面表現出了比單篇教學更為有效的優越性。本文依托具體課例簡要闡述筆者的探索。
一、依據學情和核心文章選擇群文閱讀文本
筆者面對的是五年級的學生。這些學生接受過一段時間文言文群文閱讀的教學,有一定的文言文閱讀基礎,因此将整體教學時長定為兩課時,教學内容為四篇文言文。
四篇教學文本中,主要讓學生積累的核心文章《不食周粟》一文,是選自于《史記·伯夷列傳》中的一個經典片段,講述了伯夷叔齊二人勸谏周武王停止征伐未果之後,堅守仁義不吃周朝糧食、采薇而食的故事。文本難度适中,難度在于背景知識及學生對于伯夷叔齊做法的客觀理解。針對這兩個難點,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處理。背景知識可以直接用講故事的方式告訴學生,不做重點處理;而學生如何理解伯夷叔齊的做法,則成為本課的重點。為了解決這一教學重點,選擇了另外三篇文章進行拓展閱讀。同樣是選自于《史記·伯夷列傳》中的一個片段,《采薇歌》是伯夷叔齊臨死前唱的一首歌,便于學生從正面進一步理解伯夷叔齊堅守仁義的做法;《孔孟評伯夷叔齊》則是選錄了三則《論語》《孟子》中孔子和孟子對伯夷叔齊的評價,要求學生能夠從另一個角度辯證地對伯夷叔齊進行評價;《董狐直筆》選自《左傳》,用“趙盾弑君”這一曆史公案來進一步诠釋曆史事件要一分為二地看待,讓學生從小就有辯證法的概念。
結合文本編排的邏輯,制訂如下教學目标:積累《不食周粟》一文文本,課後完成背誦;了解故事背景和相關的文學常識;積累文言文中常見字詞的意思,如盍、載、戈、伐、兵;客觀評價伯夷叔齊的人物形象;學會辯證地看待曆史事件及曆史人物。根據教學目标,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合作讨論法、任務驅動法。
二、教學實施過程
1.導入《史記》的文學常識及伯夷叔齊的背景故事
《史記》共有列傳七十篇,其中《伯夷列傳》位于七十列傳之首。教師以此作為導入,介紹《不食周粟》一文的故事發生之前的背景,讓學生對伯夷叔齊二人有基本認知。
環節設計:剝絲抽繭猜人物。将司馬遷的名字設計成一道題目,教師給出層層深入的線索,學生搶答對應的人物。 本環節設計目的:一方面,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探尋層層深入的線索,實際上也是對司馬遷及史記相關文化常識進行積累。環節結束之後,教師對司馬遷和《史記》的相關知識再次進行規範化的介紹,加深學生的印象。
2.熟讀《不食周粟》文本
本環節設計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文本進行反複誦讀,盡可能熟悉文本内容。
環節設計:教師範讀,學生标注讀音。個别學生起立朗讀,全班齊讀。完成活動“瘋狂變色龍”及“斷句挑戰”。活動說明:瘋狂變色龍是指投影出現打亂的全文,學生按照正确的順序依次點擊全文内容,點擊正确,這句話就會變色,點擊錯誤不會變色。使全文變色用時最短的同學獲勝。斷句挑戰是指教師出示沒有标點的全文,學生按照正确的停頓進行朗讀。可以個人進行挑戰,也可以全班或是分組進行挑戰。
3.教師講故事——介紹《不食周粟》時代背景
本環節設計目的是為後面合作翻譯全文奠定基礎。
環節設計:教師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不食周粟》一文發生的時代背景。重點是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纣事件。
4.根據圖片,師生合作翻譯《不食周粟》本環節為全文翻譯環節,在設計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對文章中的每一句話進行了配圖,方便學生理解。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是引導作用。學生發言之後,盡量采用正向的評價鼓勵學生繼續思考。同時要鼓勵學生觀察圖片,可以根據文本中能夠理解的内容,結合圖片,推測整句話的意思。此過程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環節設計:教師給出全文每句話對應的漫畫插圖(圖片略)。學生根據圖片内容及每句話中能夠理解的字詞意思,合作讨論整句話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并強調該句話中需要掌握的重點文言實詞的意思。
5.合作探究,結合《采薇歌》分析人物形象
問題設計:在《不食周粟》一文中,哪一個字能夠概括評價伯夷叔齊的形象?
文中反複出現過兩次的“義”字,就是對伯夷叔齊最好的評價。“義”就是堅守心中的道德或道理,并能為之獻出生命。
小組讨論:在《不食周粟》一文中,伯夷叔齊做了哪兩件事為他們赢得了“義”的評價?
本文中有兩件事能夠體現伯夷叔齊二人“義”的形象。一是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叩馬而谏,二是他們堅守仁義不食周粟。
合作閱讀:根據給出的注釋及背景,合作閱讀《采薇歌》,讨論伯夷叔齊他們堅守的道德到底是什麼?
學生進行小組讨論,教師來回巡視并參與其中,對他們進行引導,重點關注“以暴易暴”。學生讨論完畢之後,代表發言,教師最後總結:伯夷叔齊反對的是用暴力解決問題,因此他們堅守的道德就是和平與禮法。
全班讨論:結合兩篇文本來看,伯夷叔齊是怎樣的人?
該題目為開放性題目,鼓勵學生從多角度進行回答。例如,不僅要看到他們的清高、正直、奮不顧身,也要看到他們的固執、狹隘。
6.辯證看待曆史人物,合作閱讀《孔孟評伯夷叔齊》小組合作閱讀《孔孟評伯夷叔齊》,總結孔子和孟子分别對伯夷叔齊的看法,分别用一個字進行概括。
本環節主要是學生自己進行閱讀,文本難度較低,且教學目标容易達成,學生隻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孔子的觀點(仁)和孟子的觀點(隘)即可。之後可以請找到的同學說一說怎麼理解孔子所說的“仁”和孟子所說的“隘”。有條件的話,可以組織一個小範圍的辯論賽。本環節設計目的就是要告訴學生,看待一個曆史人物,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着眼。既要看到他們的優點,也要看到他們的局限性。
7.拓展閱讀《董狐直筆》
教師介紹《董狐直筆》的故事大意,學生合上書聽故事。聽完之後,學生翻開書,自讀課文,然後試着翻譯或是複述教師剛剛講述的故事。
問題設計:為什麼趙盾沒有殺害國君,卻要擔負弑君的罵名?為什麼孔子又說“出了邊境就能免受惡名”呢?
該問題設計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我們看到的史書其實也是由人來記載的,因此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但有時候,堅守了原則,又往往忽略了人之常情。所以在人情與原則發生沖突的時候,史官們往往會遵循原則犧牲人情。因此,我們看待一個曆史事件,更應從辯證的角度去看待。
最後總結四篇文章,引導學生客觀、全面看待曆史。
三、學生反饋與教學反思
本次全文閱讀完成後,全部學生對于《不食周粟》一文的故事都完全理解,并能完成背誦;對于另外三篇文章,大部分學生也都理解了意思,并且能夠熟讀。對于人物形象,學生們都能夠做到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評價,部分學生甚至完成了一篇初具規模的論文,論證伯夷叔齊的曆史局限性。相信本次教學已經在他們心中埋下了這樣的種子,對于未來文言文的學習,甚至是其他學科的學習,都是會有啟發和幫助的。
在小學高年段文言文教學領域實施群文閱讀模式已有三年,對于這種模式也有一定的反思和經驗的總結。
1.以群文閱讀方式學習文言文的優勢
群文閱讀的優勢有三個方面。一是大大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符合語文課程标準中提到的“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一要求,學生在大量的文本閱讀之後,自然而然會培養起文言文語感。二是教師在處理文本翻譯的時候,并不會過分強調逐字逐句的意思,大部分時候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講述故事的任務,簡單而高效,既能夠保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又能夠在短時間内完成文本教學任務。三是拓展了學生閱讀面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學生理解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優于傳統單篇文本的教學。
2.運用群文閱讀模式進行文言文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是選取合适的文章。文本難度一定要适中,要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過難的文本會适得其反。二是文本之間要有一定的聯系,最好是按照同一主題進行文本的選擇,或是圍繞一篇文章進行多角度選文。三是文章要有主次之分,這一點不僅體現在選文時,也要體現在實際教學中。例如,在課例中,《不食周粟》便是核心文章,處于主要地位,其餘三篇文章相對來說位于次要的位置,這也是龍之門大語文“一文為主、多文聚集”的文本編排及教學模式。除了選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可将文本挖得太深,而是應該以培養學生語感、保護學習興趣為主。
(作者單位:1.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2.北京四中網校語文教育研究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