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如何看待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

如何看待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2 15:36:21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孔子被分裂成兩個形象。

第一種認為孔子是個非常迂腐不懂變通的人。孔子秉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生信念,不管前路有多麼艱辛,未來看不到希望,孔子還是毅然前行。

如何看待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而為之)1

他去齊國,夢想在齊國從政做出一番恢複周禮的大事業,差點被人陷害,趕緊跑回魯國。在将近知天命之年又在魯國從政,結果很不如意,隻能帶着弟子們周遊列國,希望遊說諸侯成就理想。晚年孔子依然不肯退休,孜孜不倦地從事文化研究和教育傳播工作,一生可謂是凄凄惶惶非常緊張。當時很多隐士都諷刺他,甚至弟子們也不理解,但孔子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頭也不回地往南牆撞。

第二種認為孔子是個滑頭主義者。因為他說過自己是“無可無不可”的人,可以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沒有非要固守不能改變的事情。孔子在處事方法上主張的“中庸之道”,更是被很多人認為是極其庸俗的和稀泥、牆頭草,教人混社會的學說,而孔子更是成了老滑頭。

事實上,這是對孔子莫大的誤解。孔子不是個迂腐的老頭,更不是個庸俗的滑頭,用孟子的話說,他是“聖之時者”,是聖人中最懂得與時俱進、最善于通權達變的人,是聖人的集大成者。

孔子既不迂腐,也不滑頭。他是真正踐行了儒家“中庸之道”價值觀和方法論的哲學家。

通俗地說,“中庸之道”其實就是守住中道的平衡點,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按照現實主義的原則,合适才最好。我們做人做事要随着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做法,保持動态平衡。這種人生方法論被儒家認為是“極高明而道中庸”極為崇高的境界。

如何看待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而為之)2

讓我們來看孔子是在什麼樣情況下,說“無可無不可”的。

《論語微子》: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

謂:“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孔子說:“伯夷與叔齊是屬于志節不受委屈,人格不受侮辱的人!”又說:“柳下惠與少連,志節受委屈,人格受侮辱,可是言語合乎規矩,行為經過考慮!”又說:“虞仲與夷逸,隐居起來放言高論,人格表現廉潔,被廢合乎權宜。我與這些人都不同,沒有一定要怎麼做,也沒有一定不要怎麼做。”

對于是仕與隐,孔子并沒有一個極端的觀點,一定要像伯夷叔齊那樣堅決隐居,也沒有像柳下惠那樣曆經三次被貶還是在朝廷做官。孔子說“無可無不可”,隻要合乎“仁與義”,在合适的時機做該做的事,而不是頑固僵化不知變通。

那麼出仕途與隐退的時機是什麼呢?

孔子說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意思是倘若國家能為天下百姓謀福利,那就應該出來做官幫扶正義;如果國家混亂黑暗以權謀私,那就應該辭官歸隐,而不是助纣為虐或屍位素餐。

可見,在孔子看來,做事的标準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對一件事沒有絕對的定論,關鍵要“合道”,也就是合情、合理、合義。

如何看待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而為之)3

正直是君子之德,是孔子非常推崇的品德,但正直過了頭就變成了固執。孔子有個弟子叫微生高,是個非常正直固執的人。鄰居向他借醋,他不說沒有,而是偷偷借别人的醋再借給鄰居。孔子說微生高正直得有點過分。微生高和一個姑娘談戀愛,約定在河邊的橋柱子下見面,結果姑娘沒來洪水來了,固執的微生高抱着柱子淹死了。在孔子看來,正直是美好的品質,但是過了頭就會有性命之憂。

勇是儒家推崇的品質,但孔子認為勇猛過了頭,也會有性命之憂。子路是黑社會古惑仔出身,做事非常勇猛,動不動就喜歡砍人。孔子很不喜歡子路的這種性格,經常勸他不要動不動就怒發沖冠,否則的話可能不得好死。最後子路真的在與敵人的戰鬥中被砍成肉醬。雖然做了烈士,但子路本可以不死。

儒家人倫的核心是孝,但孔子認為,孝過了頭有性命之憂。曾參是個出了名的大孝子,他和老爸在田裡鋤草,曾參一不小心把瓜藤鋤斷了。老爸就拿棍子狠揍曾參。曾參被打暈了,醒來後為了不讓老爸擔心,還忍着疼痛假裝開心地彈琴唱歌。

孔子聽說後要開除曾參。曾參很委屈,問孔子說老爸打我難道我要跑嗎?孔子說跑不跑要看你爸爸手裡棍子的粗細,細棍子就挨一頓揍算了,粗棍子你不跑還想被打死啊?此乃“大杖則走,小杖則受”。

這樣的孔子是個迂腐的老頭嗎?肯定不是!是圓滑的機會主義者嗎?顯然也不是。他是一個處理問題極為靈活的哲人。

如何看待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而為之)4

孔子和弟子們周遊列國時,從陳國逃離路過蒲鄉,遇到一夥叛亂分子。弟子們和叛亂分子打得難解難分,于是大家就談判。叛亂分子說孔子和弟子如果不去衛國,就放他們走。孔子答應了。然而,孔子一出東門,就跟學生們說立即趕往衛國。子貢問,這樣我們不是違背了盟誓了嗎?孔子說,當時是好漢不吃眼前虧,再說了,要挾之下訂的盟約,神是不會認可的。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孔子的“無可無不可”,一方面表現出對人生理想和價值信念的堅守,另一方面,在實際處理問題時,又表現出高度的靈活性。這就是儒家的通權達變的思想。

通權達變不是毫無原則的牆頭草和稀泥,權不權變不變的标準是義。

孔子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适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是,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無可無不可,隻要是符合正義就行。

而孟子同樣說的很明白。孟子說過,“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

假如一個人堅守誓言,說到一定要做到的話,那麼他一定會突破底線和原則,這樣的人就是小人,而真正的君子,說的話不是一定必須不講原則的去做到,行為不是一定不分原則的去執着追求結果!而是要看是否符合道義!

對孔子這種靈活的處事方法,孟子崇拜的猶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孟子說,“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孔子可以做官就去做官,不能做官幹脆休息。所以,孔子又被稱為“聖之時”,是識時務的與時俱進的聖人。

因此,孔子既不是迂腐的老頭,也不是庸俗的滑頭,而是一個進入了“極高明而道中庸”境界的哲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