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詭辯是謬誤的一種嗎

詭辯是謬誤的一種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05 07:29:19

著作者:胡友生 研究生 高級工程師

詭辯是謬誤的一種嗎(詭辯釋義23模棱兩可)1

著作權說明:

本著作權歸屬著作者胡友生(網名:胡同友鄰)所有,未經作者授權允許,不得作任何商業用途,如需轉載、摘編請注明作者及其來源。

(注:圖片與文字無關)

詭辯是謬誤的一種嗎(詭辯釋義23模棱兩可)2

23、模棱兩可

模棱兩可,從字面上理解,模棱是指含糊,不明确的意思,兩可是指可以是這個樣子,也可以是那個樣子。其要義是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沒有明确的主張,對問題正反兩方面态度模糊,處理事情不果斷、不堅決。

唐朝以前有位詩人叫蘇模稜,後來做了官,此人老于世故、精于算計、處事圓滑,雖然在官途上沒有做出什麼成績來,但卻仕途順利、官運亨通,僅做宰相就達數十年之久。他常對世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贻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意思是說:處理事情,不要決斷得太清楚、太明白,若處理錯了,必然會怪罪、獲罪,或要追究降職。隻要模棱兩可,哪邊都抓不着辮子就行了。這就是“模棱兩可”成語故事的來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以“模棱兩可”這種詭辯邏輯處事方法處理人情世故,不願意得罪人,做老好人,遇上需要明辨是非的大是大非問題,總喜歡含含糊糊,不願說真話、大實話。往往是采取模棱兩可的詭辯迂術及含糊其辭的邏輯手法應對孰是孰非、孰真孰假的判斷,認為這樣也行,那樣也行,這樣也好,那樣也好,沒有一個明确的态度和說法。

這樣做也行,那樣做也可以,這種模棱兩可的處事、做事風格實際上是語言行為中一種詭辯邏輯陷阱。在語言表達行為中,一般情況下需要表示一種明确的概念及邏輯性方法,語言及語義應該具有明晰性及确定性。語言行為方法應該恪守語言形式邏輯的排中律,即在同一語言行為思維過程中,若兩個相互否定的概念,不可能同時為真,也不可能同時為假時,有必要選擇必然給出的答案時,不可能說:是真也是假,或是假也是真。

詭辯是謬誤的一種嗎(詭辯釋義23模棱兩可)3

模棱兩可言語行為很多人都有,如對某一個人的評價,在不願意得罪他、也不願意奉承他的時候,多數會采取含糊其辭、模棱兩可的語句來表達,“這個人還可以吧,我們接觸比較少,很多事情不是很清楚”,是可以,還是不可以,沒有表達明确,後面又有接觸少的事情出現,以表示對這個人不了解,那就是否定了,當然語言中又沒有否定的意思。又如,某人要評先進、晉升職務,讓你發表評價,“這個人工作還行,其它方面還真不了解”,工作行,是行還是不行,沒有明确,文字裡加了一個“還”字,其義則大不相同,其它方面不了解,誠對于評先進、晉升而言,德、品、勤、績等最重要的選項不了解,就是給否了,可話又沒有明确表達,這便就是“模棱兩可”的詭辯邏輯行為。

這種邏輯行為就連聖人孔子都不例外,據明代《笑林》記載,兩個過于迂腐、古闆的道學先生辯論,都吹噓自己是真道學,争執不下,便請孔子做評判。毫無疑問,這種事情無論評判其中哪一位都有可能得罪另一人。于是,孔子說:你們兩位先生都是真道學,我還是很敬佩二位先生的。二人聽了很高興,非常滿意地走了。過後,孔子的學生問起孔子:老師,您為什麼把他們兩個都擡得那麼高呢?為什麼不做出真實的評判。孔子說:這樣的人,隻管哄走他們就行了,何必去招惹他們呢?孔子在這裡言不由衷,模棱兩可,實則也是一種詭辯邏輯回應術,其目的是繞開矛盾,争取不得罪不必要得罪的人。

生活邏輯也許就是這樣,有時候這種不得罪人的邏輯手法,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防人策略,或是一種自保策略,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不可全抛一片心,就是這個意思。真假是非問題面前,态度暧昧、立場搖擺,或順水推舟、逢人說人話、逢鬼講鬼話等,實則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如見了上司領導亂講話、亂表态,哪還有“好果子”吃?

“看八字”的江湖人之所以吃得開,就是因為采取了含糊其辭、模棱兩可的詭辯邏輯手法向别人示好、說給你喜歡聽的東西,對别人說:你将來很有錢、會升官,誰聽了都高興;若直接說:以後你會貧死,雖然是大實話,到最後得到的可能是挨揍。該燒香的要燒香,不該燒香的千萬不能燒,一燒就會燒着了自己。有時候,不回答才是最好的回答,不做評價才是最客觀、最公正、最公平的評價,也可能是最好的評價,“哼哼、呵呵”挺好的。

詭辯是謬誤的一種嗎(詭辯釋義23模棱兩可)4

詭辯是謬誤的一種嗎(詭辯釋義23模棱兩可)5

點擊長按識别二維碼,關注更多文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