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的作品總是帶有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而且小說裡許多人物在現實中都能找到一點他身邊人的蛛絲馬迹。在《平凡的世界》中,許多讀者都說孫少平就是路遙,路遙在寫作的時候也把自己當成孫少平了。讀者們的這種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甚至還舉出許多孫少平與路遙經曆的對比例子。
但其實孫少平這個角色的原型并不隻有路遙,還有這兩位,很多讀者都不知道。
孫少平的人物起初取材于路遙的一位親人
在路遙的《早上從中午開始》一書中,他寫到:“我得要專門談談我的弟弟王天樂。在很大程度上,如果沒有他,我就很難順利完成《平凡的世界》。另外,他一直在農村生活到近二十歲,經曆了那個天地的無比豐富的生活,因此能夠給我提供許多十分重大的情節線索。尤其是他當五年煤礦工人,對這個我最薄弱的生活環境提供了特别具體的素材。實際上,《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等于是直接取材于他本人的經曆。”
王天樂是路遙的三弟,他高中畢業後在陝西清澗老家教過一年農村小學。他和孫少平的選擇一樣,選擇了出走農村,辭掉民辦教師的工作,跑到延安縣城攬工。
路遙在1980年竭力幫助王天樂,去到銅川礦務局鴨口煤礦采煤四區當一名采煤工人。在創作小說之前,路遙又盡力把王天樂調入《延安報》當記者,給王天樂一次走入大城市的機會。
所以王天樂這個“孫少平的原型”,也是路遙本人已經在書中“蓋章确認”過的了。路遙在小說裡雖然對孫少平進行了許多再創作,但都離不開弟弟王天樂的經曆影響。
孫少平煤礦經曆的真實度歸功于這位普通工人
在1984年,也就是在《平凡的世界》完稿的前四年,路遙結識了一位在煤礦世界裡非常忘我的普通工人:霍世昌。
因為要為孫少平的煤礦經曆進行實地感受和取材,所以路遙打算去煤礦實際體驗工人的平凡生活。
而霍世昌在次年,正好從一名鴨口煤礦的普通工人調任到礦務局做副局長。于是路遙就與霍世昌聯系,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後,沒想到很快就得到了霍世昌的積極支持。
。許多煤礦工廠内部的秩序、工人與工人之間在礦井下的默契、工人面對随時可能發生的坍塌的習以為常,都被路遙寫進了《平凡的世界》中,所以這部小說的煤礦部分才會引得讀者們的稱贊。
《平凡的世界》有這樣一段話,足以證明路遙對煤礦工人的細心觀察和妥帖感知:
“通常是班長的一聲呼喊,人們就從回風巷沖進了掌子面……斧子工抱起沉重的鋼梁,迅速挂在舊茬上;同時,攉煤工像手術室給主刀大夫遞器械的護士,還要見縫插針刨開煤堆,尋找底闆,栽起鋼柱,升起柱蕊,扣住梁茬……所有這一切都在緊張而無聲地進行,氣氛的确像搶救垂危病人的手術室——不同的隻是他們手中的器械都在一百斤一聲!更困難的是,在這密匝匝亂糟糟的梁柱煤堆下面,危險的、暗藏殺機的煤溜子還在瘋狂地轉動着……”
在煤礦底層工作的各種細節,如果沒有路遙親身經曆,又怎能如此真實?如果路遙沒有如此細微地描繪過這些工作細節,我們又怎會知道煤礦工作的高危性?
孫少平的原型其實是路遙本人、弟弟王天樂和工人霍世昌三人集合所塑造出來的,而且均有文章和報道去證實這一觀點。
孫少平這個人物,集結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許多出走農村的年輕人的人生寫照,作為讀者的你或者你的父母朋友,或多或少在年少時都有過一段孫少平的影子。
《平凡的世界》所用的是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作品在出版時的種種困難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這種寫作手法造成的,然而雖然文中講述的是窮人的故事,卻講的是不平凡的人生。
現在的孩子和青年還能繼續讀《平凡的世界》嗎?還能被孫少平的人生故事觸動到嗎?我相信是可以的,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少了一些農村經曆,但是孫少平身上的那種出走、勇敢的精神,總能觸動到許多處在人生岔路口的年輕人們。大膽做決定吧!年輕人在面臨夢想和現實的抉擇時刻,無論在什麼年代,都是相似的心境。
潘石屹:"《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我一共看了七遍,每一次在我碰到困難的時候,我就讀上一遍《平凡的世界》,以至于每個細節都記得很清楚。"
馬雲:"對我影響最大的人是路遙。是路遙的作品改變了我,讓我意識到不放棄總有機會,否則我現在還在蹬三輪車呢。"
《平凡的世界》可以概括為一句話:為普通人立傳,為奮進者揚帆。這是這部作品不斷受到讀者追捧和喜歡的原因,也是我們應該對這部作品保持敬意的理由。
裡面上百個人物中,既有農民、工人,也有學生、幹部等等,他們不同的人生經曆會引發讀者的深切共鳴,帶給我們源源不斷的精神鼓勵。無論你是什麼樣的身份,都能在書裡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前進的力量。
在浮躁的現實社會,如何找到人生的精神力量,翻開這本《平凡的世界》,就能找到人生的答案。
感興趣一起點擊鍊接購買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