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的作文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的作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6 08:57:14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的作文?憂國憂民範仲淹作者:晨有芳,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的作文?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的作文(先天下之憂而憂)1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的作文

憂國憂民範仲淹

作者:晨有芳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寫下的名句,古今傳誦,婦孺皆知。難能可貴的是,範仲淹不僅想到、說出,且能甘冒風險,以身踐言,終于撼動人心,揚名天下。今天懷念這位憂國憂民,品格高尚的一代名臣,顯然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八月,出生于蘇州吳縣(今屬江蘇)。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僅26歲的範仲淹一試中榜,成為進士,自此開始了近40年的政治生涯。

範仲淹在廣德司理參軍任上,憑着對老百姓的一腔真情,決心革弊興利。他試圖平反冤獄,抑惡揚善,卻遭到握有實權的縣令極力反對。老謀深算、明哲保身的縣令,比他更知司法腐敗的内幕,訓斥道:“夜無光,豈燭光可明之矣?”範仲淹對曰:“燭之光,耀方丈可也。”縣令見他冥頑不化,便要求上司将他調離。初出茅廬的範仲淹,本想為民伸張正義,竟遭當頭一棒,落了個“不稱職”的惡名,被貶至泰州海陵,做鹽倉監官。

海陵海堤長年失修,海水倒灌,對鹽場威脅極大。到此任職,被上司視為風險差事,範仲淹也就被派到這裡。但在别人眼裡,鹽倉監官又是一大肥差。監督淮鹽貯運轉銷之職,可趁機作弊,中飽私囊。範仲淹不但不為金錢所動,還幹得十分認真,深得上司好評。他一上任,就巡勘海堤,查實破損,上書江淮漕運張綸,力主盡快重修海堤。此事既利于朝廷累增賦稅,又利于鹽民生計,隻是多年無人提及,去惹此麻煩事。難得範仲淹主動請纓,朝廷當即準奏,命範仲淹為興化縣令,負責修複海堤。範仲淹風餐露宿,與數萬民夫吃住在工地。兇猛的海潮曾吞噬過修堤民工,亦險将他卷入海中。經兩年努力,數百裡海堤終于挺立長灘,鹽場安然,産量增加,一方好景。為銘記範仲淹的功績,當地百姓稱為“範公堤”。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範仲淹堅定的人生信念,促使他選擇了一條充滿荊棘的官涯之路。範仲淹的才幹引起朝廷注意。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他被調至京師,做了大理寺丞。範仲淹自此卷入了政治漩渦,卻也成就了其一世英名。

不久,範仲淹被同是著名詞家的宰相晏殊推薦,主持應天府教務。因母親去世,回籍服喪兩年。仁宗天聖六年(1028),晏殊再度薦他任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此為皇帝近待,飛黃騰達之徑。範仲淹若能投上所好,稍事顔色,何愁升官發财。由于有機會經常見到皇帝,耳聞目睹宮中秘聞,他很快知道已20歲的仁宗毫無實權,劉太後操持朝政。劉氏周圍俱是一班勢利小人,重臣呂夷簡為其中之最。恰逢冬至之日,太後要仁宗率滿朝文武在前殿給她叩頭慶壽。範仲淹鬥膽上書,要劉太後撤簾罷政,還權仁宗;還據理力争說,太後生日,是皇帝家事,扯上文武百官跪拜,豈不毀了朝綱,亂了體統。劉太後勃然大怒,當即将範仲淹貶出京城,至河中府擔任通判。範仲淹首次上書,即遭貶谪。

三年之後,劉太後死去。範仲淹被召回京師,升為右司谏,也就是專門評議朝事的言官。然而他屁股還沒坐熱,“老毛病”又犯了,和皇帝大吵了一架。原因是宋仁宗又有了新歡,在時任宰相呂夷簡的挑唆下,想廢掉賢惠正直、有一定政治眼光的郭皇後。呂夷簡等大臣振振有詞,平民都可以休妻,莊稼漢多收了幾鬥糧還想換老婆,何況一個皇帝。範仲淹看出呂之用心,于是憤然上書勸阻,還引經據典,擺出一大堆理由,堅決反對仁宗廢後。仁宗本來對範仲淹還有好感,想重用他,見他如此固執,敢與自己過不去,惱羞成怒,一聲令下,範仲淹又被貶到陸州。範仲淹對此很是不平,賦詩刺曰:“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

範仲淹牢騷雖然不少,仍不忘為民辦事。他在陸州知州任上積極抗旱救災,移知水鄉蘇州後,又組織鄉民開渠引水,變水害為水利,好評如潮。仁宗聞之頗覺内疚,便下召将他調回京城,命為天章閣待制,并升為開封府尹。時呂夷簡繼續當政,買官賣官風行,冗官太多,積弊重重。耿直的範仲淹經一番調查,繪制“百官圖”一份直呈仁宗。仁宗看後不樂,呂夷簡見有隙可乘,就廣搜範仲淹言論,企圖誣其“大不敬”罪名。缺少根基的範仲淹險些遭害,還是仁宗念其昔日之功,手下留情,隻将他貶任更為偏遠的饒州知府(今江西波陽)。第三次遭貶,範仲淹算是看開了,于是賦詩自嘲:“三出青城鬓為絲,齋中潇灑過禅師。世間榮辱何須道,塞上蓑翁也自知。”其時範仲淹已是五十開外了。

不料,宋朝與西部少數民族部落的戰争,使範仲淹再露頭角,又被仁宗起用。範仲淹本無統軍經曆,為國家計,他棄文從武,居然很有成就。隻因他一心報國,清廉公正,威名遠播。在雙方對峙中,他治軍有方,嚴陣以待;且處事得體,曉以大義,折服了西夏部落首領,達成和議,于是邊境息事甯人。範仲淹因功升任樞密副使,旋又為參知政事,成為朝中重臣。

範仲淹隻想在有生之年多幹實事。他自幼多病,精力漸衰,憂國憂民之心尤切。大權既握,當即實行革新。他向仁宗建議十事(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多為皇帝所采納。自仁宗慶曆三年(1043)九月起,他會同富弼、韓琦、歐陽修等一批朝官,在短短數月之内,連續頒發各種改革措施,震動朝野;并派王鼎、楊纥、王綽等幹練官員為按察使,明察暗訪各級地方官員。範仲淹左手握着考察報告,右手握筆,案前擺着官員名冊,凡是劣迹昭彰者,當即勾去其名。于是有人戲言:“範公筆底一勾,則一戶罹難耳。”範仲淹正色道:“甯負一門一戶,不負千門萬戶耳。”為推行新政,大刀闊斧,整肅吏治,風氣為之一新。

正如曆來改革那樣,慶曆新政亦遇到反對派的拼命反撲。為保住既得利益,那些舊派豪強暗中羅織罪名,甚至不惜模仿筆迹、僞造文書,捏造出一起謀逆大案來。矛頭先對準參與改革的同僚,繼而對準範仲淹。宋仁宗支持改革本為權宜之計,見西部無事,更改了主意,繼續過起醉生夢死的生活。于是聽信讒言,疏遠範仲淹。在險惡的政治漩渦中,一心社稷民生、正直的範仲淹,顯然對改革的阻力估計不足,終于敗下陣來。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正月,範仲淹以“朋黨”罷參政,第四次遭貶,谪官陝西彬縣。富弼、韓琦、歐陽修等改革派均被牽涉,分别出知郓、揚、滁州。連支持新政的宰相杜衍也被貶到山東兖州。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僅僅一年多就失敗了。令人扼腕的是,20多年後的王安石變法,也同樣遭受夭折厄運。北宋王朝先後痛失富國強兵的良機,走上了下坡之路。此後,範仲淹在鄧州、杭州、青州等知府職上被遣來遣去,再無返京機會。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範仲淹在赴颍州知府途中,貧病交加,溘然長逝,時年六十三歲。

所幸的是,有宋一代,都能遵循不殺言官的祖訓。仁宗貪圖安逸,缺乏雄心,不是英明的皇帝;盡管耳根子太軟,從善如流,從惡也如流,但還不至于太絕情,太極端。所以範仲淹數次因言事而獲罪,還能保留生命,遺下不少詩文。試想如果遇上朱元璋搞文字獄大開殺戒,前清幾代皇帝誅殺知識分子的野蠻殘忍,範仲淹豈能逃過命劫!

範仲淹的憂國憂民,與他青少年生活艱辛、目睹民間疾苦,顯然有直接的關系。史料記載,其父範墉曾為甯武軍節度掌書記(軍事長官秘書),範仲淹兩歲喪父,母親謝氏帶着年幼的範仲淹改嫁朱氏,并将範仲淹改名朱說。他在母親教誨下,自幼好學苦讀,曾在淄州長白山的僧房借宿,專心攻讀。為節省飲食,母親每晚為他煮兩合粟米粥,待凝凍,次日用刀劃為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就着腌菜進食。之後他又徒步遊學,來到應天府書院深造。同窗中纨绔子弟的奢侈生活絲毫未能影響他的意志,每日隻在經書中尋樂,充實自己的學識,不改抱負。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照孟子的最高人生準則,範仲淹顯然當之無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