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扁平足又稱平足,指任何骨、韌帶肌肉生理異常,導緻足内則、外則縱弓和橫弓出現塌陷或消失,常伴患足外翻。扁平足出現了足部疼痛症狀的,稱為平足症。
病因:
先天性因素:包括遺傳、先天性足骨畸形(第一跖骨發育過短)等
獲得性因素:慢性勞損或外傷;足内在肌或外在肌肌力弱或麻痹痙攣等。例如胫後肌腱功能不全、關節退變、創傷、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神經性病變和腫瘤等;肥胖、營養不足、負重活動頻繁等。
分類:可塑性扁平足:站立時足弓塌陷或消失,擡起足部時(不負重時)足弓回複到正常,嬰幼兒時期的扁平足多屬于可塑性扁平足(由于足部的脂肪較厚,肌肉力量較小而造成的)
僵硬性扁平足:無論負重與否,足弓塌陷或消失,足部結構出現異常。
症狀:
要了解扁平足,首先要了解“足弓”的結構和作用。
(足部骨骼結構圖)
足弓是由跗骨、跖骨通過韌帶、關節及肌肉、肌腱相互配合形成的拱門型結構。
人體有2條足橫弓和2條足縱弓。人在正常行走時,足的某一着地角度的負重約為自身體重的3-4倍。這時足弓的作用就好比汽車的輪子,由于足弓具有柔韌型和柔軟性的特點,能幫助我們适應不同的地面,緩沖地面對身體的沖擊力,減輕對内髒器官及骨骼的震蕩,并且保護足底重要的血管神經免受地面沖擊力的壓迫,幫助我們正常走路、跑跳等活動。
所以,當足弓缺失,就好比車胎沒氣了,強行開上路,就容易磨損。
扁平足患者走路易疲憊、進行體育活動時彈跳力及平衡力差、足部不美觀、走路外八字等;距下關節等足關節更早出現退形性變及關節炎;後期可能出現下肢或脊柱代償性改變,如脊柱傾斜、腿型不直、膝踝關節疼痛不适、足底筋膜炎等。
注意:新生兒沒有足弓,足弓在7~10歲時逐漸形成。
診斷與評價:(一)病史
綜合考量年齡、家族史、相關病因、早期治療、足以外症狀等情況.
(二)查體
1、負重和非負重時表現:負重時(站立時)可見足弓塌陷,足底與地闆間完全沒有縫隙,伴有副舟骨,同時前足外翻及後足外展。
患者自查方法:
1)找張幹淨的A4紙放在地上,腳底沾水,踩在紙上,觀察上面的足印,對照下面這張圖,可知屬于哪個程度的扁平足。
a、輕型:足縱弓降低
b、中型:足縱弓消失
c、重型:足縱弓消失,并有足内側緣凸,起距骨頭移位至足跖側即内踝的前下方。
2)拿幾雙自己經常穿的鞋,觀察鞋底,扁平足患者鞋跟内側磨損較多(而高弓足患者外側磨損嚴重)。
2、壓痛點
按壓檢查足、踝和腿是否有壓痛感,尤其是胫後肌腱、足背外側、跖腱膜處。
疼痛部位:
· 内側:胫後肌腱、彈簧韌帶、三角韌帶
· 外側:腓骨撞擊、跟骰關節、跗骨窦、舟骨
3、僵硬和柔韌的活動程度
提踵試驗:光腳站在地上,大拇指使勁向上翹,或擡高大拇指,觀察有沒有足弓形成。然後原地踏步走,觀察擡腳後,就是不負重的時候有沒有足弓形成,以及是否有足跟外翻。如果不負重時有足弓形成,則為可塑性扁平足,否則為僵硬性扁平足。
抗阻試驗:測試胫後肌腱、腓骨肌腱緊張程度及是否有攣縮。
4、步态特征:多為外八字步态。
5、其他受影響的體征:如下肢立線、脊柱等
(三)X線檢查
便于測量跟骨高度的降低、距骨頭的包容度、Cyma關節線連續性中斷、跟骰角的增大
距跟角的增大、距骨-第1跖骨角的增大等等具體的影像學參數。
有時需CT、MRID等輔助确診,需與垂直距骨、斜形距骨、跗骨聯合等鑒别診斷,幾者在治療上有所區别。
(四)評價
1、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
測量參考:
4°~-4°:正常足
4°~15°:輕度扁平足
15°~30°:中度扁平足
>30°:重度扁平足
2、跟骨傾斜角(Picth角)
測量數據參考:
10°~20°:足弓降低
20°~30°:正常足弓
>30°:足弓升高
3、距周覆蓋角
測量數據參考:
正常足平均:10°(14°)
扁平足平均:≥22°
4、距骨第2跖骨角
測量數據參考:正常足平均:小于16°(3~6°)
5、CYMA線
扁平足常用的測量參數如下:
另外,平足症常伴有足外翻,需借助X線Saltzman和後足長軸位來綜合評價。
診斷治療治療方式:
1、保守治療
a、功能鍛煉:做提腳跟訓練,鍛煉形成足弓的各部分肌肉力量
(提踵訓練)
b、定制矯形鞋墊:足弓墊、足弓内後支具、足踝支具、各種功能鞋等,支具的作用主要是支撐足弓,緩解足部的症狀,無法從根本上治療扁平足。
2、手術治療
目前的手術治療方式有:距下關節制動術、關節融合術 ( 多用于非常嚴重的大齡兒童或成年人)、截骨手術、其他輔助軟組織手術等,根據不同的年齡、病因、症狀、病情進展程度具體而定。
距下關節制動器示意
(距下關節制動術1)
(距下關節制動術2)
扁平足術後 足弓足弓形成
(關節融合術)
(截骨手術)
預防:1、針對學步期的孩子,多赤腳走路,複雜地面的刺激有利于促進足弓的發育。
2、積極鍛煉足部及小腿的力量,增強肌力,像跳繩、跳高等。
3、控制體重,盡量減少過度負重和勞累。
4、嬰幼兒應盡量避免過早學走路和長時間站立,一般建議9個月再下地走路。
治療案例:
沒有症狀的扁平足可以不幹預治療。
但如果孩子走路容易疲憊、疼痛等症狀明顯的,要及時清專業的兒童骨科醫生檢查評估。
不然很可能影響孩子以後參加中高考體育考試、參軍等,影響正常生活和學習。#清風計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