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你能想象嗎,1億多年前,青蛙會捕食蝾螈?5月23日,中國與英國古生物學者宣布他們在内蒙古自治區東部的白垩紀地層發現了非常罕見的蛙類胃容物化石。
這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曆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以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蘇珊·E·埃文斯共同研究。研究論文發表于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自然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化石産地有豐富的熱河生物群化石
據介紹,此次發表的化石來自内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地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這個地區的化石産地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一處重要化石點,在距今1.2億年的早白垩世龍江盆地光華組地層中,這裡含有豐富的熱河生物群化石,主要類型有魚類、龜類、兩栖類等脊椎動物以及豐富的無脊椎動物化石,如昆蟲類、葉肢介類等。由于特殊的地質條件,化石門類繁多、賦存條件完好,是目前已知遼甯西部熱河生物群又一處重要化石産地。
“龍江盆地發現的一塊塊化石就如同一張張栩栩如生的史前快照,揭示了億年前生物的形态以及行為,此次的發現是首次展示了白垩紀兩栖動物之間的捕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觀賞價值。”位于福建的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曆史博物館館長劉良對記者介紹道。
這件罕見标本的得來純屬偶然,鈕科程先生告訴記者:“在一次征尋藏品的過程中,我偶然從産地的收藏家手中看到這個标本,它讓我突然想到了小時候看過動物紀錄片中的一幕。在紀錄片中,牛蛙一口吞下了一隻劇毒蝾螈,最終被蝾螈毒死。牛蛙的這種不識好歹照盤全收的捕食策略一直讓動物行為學家十分困惑,而我眼前的這塊化石,竟與紀錄片中的一幕如此相似,難道這意味着,在一億年前,它們的祖先就産生了這樣的行為傾向?”
化石保存完整 能看出青蛙小牙齒
此次胃容物的主人是距今1.2億的格尼蛙(Genibatrachus),它身體長度約7.5厘米,頭骨長2.4厘米,整體保存非常精美,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側上颌骨都有大約50個排列緊密的小牙齒,而其保存良好的身體軟組織輪廓描繪了一隻碩壯的蛙類:身體寬大,厚實,大腿肌肉強壯。
邢立達等學者對該格尼蛙胃容物進行了詳細研究,蛙類胃容物中的蝾螈類骨骼清晰可見,保存了頭骨、脊椎和部分前肢,後肢。這頓晚餐的骨骼從蛙的左肩帶下延伸到蛙的左側的前脊柱區,并從腹側穿過蛙的腰帶區到尾杆骨。蝾螈的尾巴沿着青蛙腹部右側卷起,但遠端卻沒有保存。
“從骨骼形态學上,比如從身體比例,脊椎形狀和肢體形态來看,這件胃容物可能可以歸入諾敏螈(Nuominerpeton)。”蘇珊·E·埃文斯教授表示。這也是化石産區唯一發現的蝾螈類,一種類似小鲵科的物種。
格尼蛙和腹中的諾敏螈化石。邢立達/攝
格尼蛙吞食諾敏螈生态複原圖。圖源:邢立達
有助于重建古生态系統食物網
“我研究過多個胃容物的标本,但這是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邢立達告訴記者,“蛙類是極為典型的機會主義捕食者,它會吃下一切它覺得可以吃的東西。從未愈合的長骨末端,缺乏骨化的關節面來看,這隻格尼蛙還沒有完全成年。”
據他介紹,現生的陸生蝾螈會被各種捕食者吃掉,包括蛇、鳥類、小型哺乳動物、龜、蛙和其他蝾螈,它們的防禦機制包括色彩或有毒的皮膚分泌物。“但這些特征是否出現在白垩紀的蝾螈身上,我們無法得知”。
從化石來看,英良蛙标本體内的蝾螈骨骼基本上完好無損的,骨骼還互相鉸接在一起。這表明它被蛙類整隻吞下,根據骨架的位置,它的尾巴很可能還在蛙的嘴外,也就是說,蛙吞下蝾螈之後的瞬間就被埋藏了。而且,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體型非常接近,它們很可能經曆了一場搏鬥。
邢立達說,此類極為湊巧被保存下來的化石,對理解古蛙類的食性與行為,以及重建古生态系統中的食物網和能量流動非常重要。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李世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