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筆
逛公園
我家附近有座公園,不大,但也不小,假山、真水,亭台樓閣,綠植花卉,郁郁蔥蔥,倒也不失為個好去處。平常人很多,唱歌的、跳舞的、劃船的、鍛煉的、閑逛的……幹什麼的都有。疫情緊時,封閉了幾天,公園裡寂靜如深山寺院,隻聽鳥們争鳴,不見人的蹤影,廣場上、路中間,也長出不少荒草。疫情一松,人們蜂擁而至,馬上又恢複以前的熱鬧。畢竟,這是市民最喜歡的地方。
我說的蜂擁而至,一點也不誇張,因為人們的進出都走一個大門口,大門口的大門還不開,隻能走大門口旁邊的栅欄小門。小門是用不鏽鋼鋼管做成的,過道很窄,還拐着幾道彎,隻能容下一人,為的是阻止自行車入内。
你道設這麼個隻能容一人的栅欄門幹啥?零零後乃至九零後出生的人可能沒見過,以前的公園都是收費的,就像進高鐵站、電影院一樣,有專門買票的地方,有把門驗票、收票的,沒票,甭想入園。後來,有知識精英反映,說公園是市政建設的一部分,是市民的納稅錢建造的,就應該無償對市民開放。政府順應民意,這才取消了所有公園的收費(當然不包括後來建設的園博園、主題公園什麼的)。所以,那個窄窄的不鏽鋼栅欄門,是以前收費時留下的。因了這道門的窄小,進出公園的男女老少,都得排着隊像做核酸似的魚貫而進、魚貫而出。有推着童車的爺爺奶奶,還得把童車高高舉起才能過去。更有不自覺的人往前擠,故而那裡就顯得熙熙攘攘,所以我用了蜂擁而至這個詞彙。
其實,在收費的那些年,公園四面都有圍牆,磚頭砌的,兩米多高,牆頭還不規則地插滿了明晃晃的尖玻璃。取消收費後,也學着西歐一些發達國家的開放性公園,推到磚牆,換成了栅欄。這樣,公園裡的風景在路上大老遠就能看到,感覺通透多了。再後來,為了方便民衆,在四周的栅欄上,開了好幾個小門。因為繞公園一周,得有好幾裡地吧,這樣,居民就近可以出入公園。你看,多人性化吧。
可誰知,自武漢疫情爆發以來,那些方便的小門,就統統堵死,直到現在。這兩年多來,無論疫情緊時,還是疫情松時,小門堅決地閉而不開。我就不解了:那病毒是最喜歡人員聚集的,人們都像羊群一樣集中到一個窄門進出,豈不是給病毒擴散提供了絕佳的條件嗎?既然開放了,公園又是一個露天的含氧量高的地方,為啥不敞開來讓市民進出?
2022年6月5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