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鄱千年黃金水道”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在這條水運航道上,不僅有優美的自然風光,留下了光輝燦爛的曆史,還産生了衆多耐人尋味的民間故事、衍生出五花八門的風俗習慣。
江西水網密布,水運航道衆多,其中一條始于大庾嶺,途經贛州、上饒等地到達南昌、鄱陽湖的水運航道最為繁榮,名氣也最大,被譽為“黃金水道”。說起這條“黃金水道”,人們常常聯想到它曾經極為輝煌的曆史,但其實,這條水道及其沿線各地,千百年來也發生過許多與之相關的奇聞趣事,令人回味無窮。
贛州水運發達,古時曾催生私人“快遞”業務。
沿途風景優美
備受文人騷客青睐
江西是一個多山多水的地方,“黃金水道”流經的地方風光都十分秀麗,大庾嶺的高峻、上饒的古色古香、鄱陽湖的煙波浩渺,都為“黃金水道”增色不少。記者從省航港管理局編史辦了解到,在曆史上,還發生過一件文人與“黃金水道”的趣事,這位文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勃。
衆所周知,王勃的《滕王閣序》為千古名篇,但他是在什麼情況下創作出這篇佳作的呢?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陽節,王勃因赴交趾(位于今越南境内)省親探父而路過南昌,适逢閻都督為滕王閣重修竣工舉行盛宴,于是被邀入席。席間,他被贛江的景色所吸引,便作下《滕王閣序》。
記者了解到,當年王勃并非為赴宴到南昌,而是取道贛江,參加完滕王閣盛宴後,他繼續溯贛江南行,于同年農曆十一月初七到達嶺南,又于第二年秋由廣州渡海赴交趾。除了王勃外,“黃金水道”還受到了不少古代文人騷客的青睐,全國各地的文人騷客常常借此水道聚集贛地。
水道四通八達
出現古時私人“快遞”
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快遞業務,那麼,古時人們郵寄東西是如何運送的?有沒有快遞業務?記者了解到,古時陸路交通不是很順暢,但郵寄業務很早就有了,人們常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镖局就如同現在的郵局一樣。并且在古時,郵寄業務也分為官辦和私營。
古人的運輸方式不如現代多樣化,僅有水運和陸運兩種,古詩中“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寫的便是陸運。但陸運受到運輸工具等影響,規模不如水運大,所以,水運在古代快遞中扮演着更為重要的角色。
記者了解到,古時在贛州地區,因為水運的日益發達,開始出現了一些承接私人快遞業務的商行。他們根據貨物的大小、重量來計算成本,把普通百姓的貨品“夾帶”上運往全國各地的船隻。這些船隻中途很少停航,有些甚至直達目的地,可以比普通的郵寄快上好幾天,因而深受百姓喜愛。還有一些商行的老闆會根據貨物的輕重緩急來設定急件和一般件,并分開收費。
水道商貿往來頻繁
沿線祭祀活動大不同
衆所周知,水運比陸運更為快捷和方便,但受天氣影響較大,洪澇災害讓水道沿線的百姓又敬又恐。正因如此,“黃金水道”沿線地區來路迥異的諸多“水神”應運而生,千奇百怪的祭祀“水神”習俗也逐漸形成,有些甚至流傳至今。
鄱陽縣有一廟祭祀數十“水神”的傳統習俗。鄱陽縣境内有一座廟宇叫晏公廟。廟内祭祀着定江王、晏公、蕭公三位主神和諸多小神,幾乎将江西的神祗盡收其間,據說最盛之時廟内神像多達數十座。晏公廟每年最重要的日子是晏公和定江王的生日,分别為農曆十月初三和八月初一。祭祀儀式通常每兩年舉行一次,時間從農曆十月初一延續至初七。
除此之外,在鄱陽湖周邊有些地區,還流傳着不吃甲魚的習俗。據餘幹縣現年64歲的萬國典介紹,當地人認為甲魚是鼋将軍的化身,不吃甲魚是對将軍的敬重。據《餘幹縣志》記載:“漁民(除紅馬州人外)不吃甲魚,說甲魚是鼋将軍,鼋将軍會打洞,吃了甲魚,魚就會從鼋将軍打的洞裡逃走。”不僅不能吃甲魚,漁民們在船上還禁講“烏龜”“王八”等詞,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帶有侮辱性的稱呼,會冒犯鼋将軍,導緻厄運。
灘師憑經驗領航
設置航标有“妙招”
航标在輪船航行中具有導向作用,記者了解到,在清代之前,“黃金水道”上是沒有航标的,全靠灘師一路引航。那麼,灘師又是怎麼判斷水下情況的?
江西省港航管理局贛州分局贛州航道處副處長吳化欽告訴記者,灘師自有設置航标的技巧。他們根據長年行船觀察的結果和積累的經驗,确定哪些地方有暗礁,哪些地方是急轉彎。為了将信息共享以警示他人,他們會用大石塊綁上竹子制成棒形标,固定在需要繞過的河底處,竹子一端露出水面,并塗上顔色,左岸标塗成白色,右岸标塗成紅色,簡稱“左白右紅”。
這個辦法雖好,但棒形标容易被沖毀。後來,灘師們又想出用鐵打造空心浮鼓标的辦法,同樣綁上石塊固定在水中,鼓浮于水面,顔色還是左白右紅。再後來,他們又想出在鐵筏子上設置三角浮标的燈船航标,标志的顔色已然約定俗成是左白右紅。
水道沿線碼頭林立
搶碼頭的故事衆說紛纭
說到“黃金水道”,其沿線那些繁忙的碼頭是不得不提及的。記者了解到,碼頭是古時一座城鎮最為繁忙的地方。在古贛州,碼頭林立,且停靠在碼頭的船隻來自五湖四海,相互并不是非常熟悉,因而圍繞搶碼頭常常引發風波。
記者了解到,古時贛南各縣的民船來贛州,都要拜“船幫公”這個碼頭。船幫公又分了很多派系,每個派系在不同碼頭有相應的勢力範圍。據史料記載,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贛州港共有船幫公28個,對應贛州的28個碼頭,派系與派系之間的明争暗鬥很多。其中,贛州港甯都碼頭的建成故事被載入贛南航運史冊。
明末,甯都縣關湖村村民李翠花與小布腦村村民李大漢都靠撐船為生,兩人頗為投緣,結為義兄弟。一天,李翠花從甯都撐船來到贛州,停靠在某個碼頭,為了搶占好位置而與人發生争鬥,結果被捕入獄。李大漢聽說義兄被捕後,即刻撐船趕往贛州。李大漢衣衫褴褛,獄卒不讓他進去。情急之下,他舉起監獄旁一塊約400斤重的石臼一扔,砸開了獄門,走進去探監。
府爺得知此事後親自來查看,并對李大漢說,如果你能把江中的船馱到岸上,我就赦免你砸獄門的罪。李大漢也是個心思靈活的人,他想起甯都到贛州的船非常多,偏偏沒有屬于他們的碼頭可以停靠,于是請求府爺說,若他能馱起江中的船到岸上,請府爺在贛州港賜一箭之地供甯都人建碼頭,以作靠船歇腳之用。府爺認為李大漢肯定不可能完成賭約,便滿口答應了。當時,一千多民衆站在贛江河堤圍觀,隻見李大漢運足一口氣,真的把船馱了起來,一鼓作氣扛到了岸上。圍觀人群先是目瞪口呆,繼而連連叫好。
見李大漢完成了賭約,府爺便令人取來弓箭給李大漢。李大漢把箭射向了江水中,箭矢順流而下,直漂出百八十丈才靠岸停下。府爺無奈,隻得把這“一箭之地”劃給甯都人建碼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